论信息技术教学初探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早已经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青睐,并且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和运用。而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从“充分了解学情,科学建立学习小组”、“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合作学习动机”、“引导多边沟通,共建有效交流平台”、“展示合作成果,健全小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究,为今后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实效性
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课程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得到了基层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为此,我早在多年前开始进行了一些尝试,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即重教法、轻学法的“满堂灌”的方式,探讨教学系统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即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互动,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就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就成为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了。分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长补短,更是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体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充分了解学情,科学建立学习小组。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简单地按前后左右邻座、男女生比例等方法自然分组,虽然简便易行,但组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生的合作行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小组内部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差异以及人际关系和合作氛围是制约个体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课堂的不同特点来划分学习小组。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划分一个基本式学习小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采用自由式(学生自由组合)、同桌式(同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分方法,学习小组的划分应该是动态的。
这里简要介绍笔者划分基本式学习小组的方法:
首先,通过以发放简单的调查问卷的形式增加教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简单的问卷将不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却可以为教师提供许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兴趣和动机、性格特点和参与活动活跃度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合理科学的学习小组提供了参考。
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汇总后结合平时对学生成绩和表现的了解,不难将学从知识和技能、性格特点、活跃度等方面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将不同方面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别分入几个小组,做适当调整和搭配,精选一名学生为组长,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这样的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使每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实力均衡,更有利于学生组间互助、组内竞争,提高课堂实效。
二、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合作学习动机。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极为明确的小组探究目标。小组合作探究的目标不能只是提出一到两个简单问题,而是要以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为出发点,在攻克重难点环节设计几个具体的渐进式问题。
在正式上课前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幻灯片或任务单的形式明确地布置给各个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各小组明确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新课程标准教师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要给学生创造舞台,让学生做导演、做演员。而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时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没有和学生达到共鸣的过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创设好的情景把信息技术课上的引人入胜,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15到25分钟,且稳定性不高。所以在教授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利用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方法让学生更快走入教学情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