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4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汪清一小  宋淑艳
摘要: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应当着力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渗透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人文教育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生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孝道是最基本的,“百善孝为先”,孝道的推广衍化便有了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代社会依然提倡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睦邻友好。现在社会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把德置于首位,也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具体反映。古人讲“厚德载物”,孔子就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也认为,自然无为便是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语文教师具有传承民 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怎样的策略来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掌握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要求和课题《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研究紧密联系。在渗透过程中,要讲究因势利导,水乳交融,有机渗透。还有注意淡化渗透痕迹,力求贴切自然,给人以“微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受,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能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语文德育渗透变成上政治课。此外,还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生动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渗透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味趣选择”,强调“自主学习”,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之时,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处处依赖《教参》,要敢于对课文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课文意图、匠心。比如在教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名句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思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设身处地地想象,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这样,学生对作者的认识、思想、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而这些体验都来源于学生沉浸于文本之后的独特感悟。比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为了让学生以小见大,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对“重于泰山”之死的理解由战争年代的英雄转到和平年代的人民公仆,进而转到普通的劳动者。在课上,我还引入了六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有的人》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些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的死,而是活着在做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一生应该怎天度过才算有意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42:38 | 只看该作者
三、开展经典吟诵活动,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和积累
中国经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不读中国名著。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并且教师要在班上有意识的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以不断锻炼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
我们要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宗旨,拓展课程资源,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地开展“经典诵读”、“专题赛诗会 ”、 “一日一名句” 等活动,吸收经典营养,注重民族精神的熏陶和积累,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开发“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四、在平时的教育中,充分结合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我班的某某同学,总是欺负同学,我用“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话来教育他,起到很好的效果。我班有几名学生爱动别人的东西, 还在书本上乱写乱画,我用弟子规中的: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教育全班同学,使学生们认识到不能随便动用他人的物品,也使他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班 还有好多学生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守信,我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教育他们要言而有信。还有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文章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总之,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传统文化气息,多一点文化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民族文化”应有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一位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结果:对在语文教学生适当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的方法,学生不仅能大量地诵读经典,而且在实际习作中和与人交往中得以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