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要尊重、理解与信任学生们,要时时激励、宽容他们,那是不是要否认批评与惩罚呢?当然不是,教师们要走出这个误区,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变成骄纵。那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找到天平呢?其实我们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大胆的批评、惩罚。在《赏识教育》一书里周泓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特别是真诚的提醒作为是生命中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批评时应该讲究点“幽默”。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例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太好了,还可以更好?”与学生们一起分担他们的失误或错误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上出现失误考低分,或者犯错误,他们的内心已经是非常忧虑、伤心。这时候,如果我们还在上面抹盐,雪上加霜,那将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脆弱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的,如果这时候我们真诚地安慰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共同解决难题,孩子们的心就会和我们紧紧的相连了。那么,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尊重学生,必须学会运用赏识教育
在《文汇报》教育家版面刊登了一篇题为《请给孩子多点理解》的文章,读来令人深思。文中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样倾诉:“爸爸妈妈最不了解我。我做错了什么事,他们就会责备我,而我却不敢说出心中的痛苦,只能甘受委屈,有时跟他们争辩几句,他们就会批评我不该顶嘴,难道小孩子连一点申辩的权利都没有吗?而且他们只知道让我写作文、做数学题、背英语单词,一味地要求我考高分,根本不知道我的负担有多重,压力有多大!”这里,实际上还涉及到孩子渴望得到赏识教育的问题。
赏识教育是学会赏识别人、赏识大家和赏识自己的一门教育艺术,其最重要的一点是:注重他人的努力,而不是聪明。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因为聪明与漂亮都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赏识教育是允许失败的,这样我们就能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作为老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们通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
在赏识教育方面,中外教育大家都强调友善原则。卡耐基在《成功经典•笔记人性的优点》中就认为,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和他人、鼓励比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两点是与人为善的艺术也是如何赏识他人的艺术。所以,不要指责别人,而要尝试了解他们,试着揣摩他为什么做出那样的事情。这比批评更有意义,并且可以使学生形成具有同情、容忍和仁慈等特点的性格。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个值得回味的“糖果案例”。一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了。放学后,王友如约来到校长室等着挨训。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了手,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果,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这就是教育家育人的艺术,这就是教育家的博爱与宽容。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友善对待每一个孩子,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努力、去宽恕他们的失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真正意义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