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团队合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积极效应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3-10-23 12:57
标题: 团队合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积极效应
团队合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积极效应
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第二小学  潘良和
摘要:合作学习是许多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本文在研习众学者对合作学习理论研究、教学策略、实践探索等基础上,介绍了合作学习的内涵,构建了一个小学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并就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构建框架进行阐述,最后论述了该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时机的把握。
关键词: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群体动力学;模式构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既能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克服信息技术课教师照讲学生照做的“一言堂”现象。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
建构主义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还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所谓“现有发展水平”是指儿童独立完成作业的心理水平,传统的智力测验所要了解的就是这种水平;所谓“最近发展区”则是指儿童不能独立解决某些问题,却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同伴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能借助于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而学会解决,从而表现出比独立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对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即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这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 Theory)
动力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力量”,群体动力学是对组织内部作用力的研究,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这“能源”。一方面,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组内成员可以互补;另一方面,协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与提高。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协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简单几句话来表述:“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力使小组获得成功;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协作最能增加组内成员之间的接触。”[3]因此,协作学习的核心是小组的互相团结,成员的互相依靠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群体动力学理论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实现思维上的碰撞,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其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发挥集体动力的作用,促进每个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和态度上的积极发展。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在合作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相互协作发现、探索、解决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它反映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发展趋势。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充分参与,自觉、主动、协作学习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出发,根据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会求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如
图1所示)。
笔者将借助《设计标志》的教学具体加以说明。学生在学习了《标志知识知多少》的教学内容后,已经初步认识到标志的含义,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也初步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这些为学生在本课的合作探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明确合作的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3-10-23 12:57
(一)准备阶段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明确目标。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需要转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4](1)研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并不抽象,而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科学;(2)研究如何创设生动的故事情景,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心态;(3)研究如何在知识的转折处立障设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等教学策略,不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自始至终地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产生合作的需要,明确学习目标。这一步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细节,也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精要。[5]但这个问题必须是具有挑战性的,所谓挑战性既是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即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就可以摘到,也不是怎么跳都摘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产生内心需要,促使小组成员形成对目标的认识及个人见解。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如《标志设计》,上课之初,教师带学生观看动画视频《变形金刚》,认识汽车人和霸天虎的标志,讲解其中的含义,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继而激发学生设计标志的积极性。
本环节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观看《变形金刚》,巧妙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标志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对标志的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二)实施阶段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独立学习,自主尝试;(2)小组研讨,组内交流;(3)组际交流,集体讲授。(如图2所示)
1.独立学习,自主尝试
学习首先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行为,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个体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学生自己对问题有独特的理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别人是不能代替的。[6]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过分依赖他人,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显得没有深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特点,自主地、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突出个性化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不让学生事先独立学习就匆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讨论也无法顺利展开。
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出示探究题:你能根据我们学校的名字,利用WORD里的图形工具设计一个简洁有意义的标志吗?由于答案不唯一,课堂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用多种设计方式。学生经过充分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为后续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
2.小组研讨,组内交流
在独立学习阶段,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面。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教师对任务设计要有梯度,应有需要组内合作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讨论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通过合作,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深化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广收信息,增强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研讨,不仅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碰到困难寻求团队合作的精神意识。
如《标志设计》的教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部分同学有都了自己的设计思路,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校名的字母组成一个图形。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学校在温瑞塘河边,可以用画条河画座学校来表示。由于学生的思考面较单一,设计思路并没有完全体现题目要求。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不同的设计方法融汇于一处,从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标志。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听取别人的观点,补充自己的的观点,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乐趣。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3-10-23 12:57
3.组际交流,集体讲授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组内成员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过渡到组际交流中,各组代表纷纷发表本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倾听吸收交流中别组的意见,自己梳理出比较完整的、理想的结论,使每个学生感觉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过个体的力量。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小组人员要合理搭配,要有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交流做到有序有效,教师在事前就应做足功课,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进行适当的讲解,起到点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讲授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讲授有着很大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讲授时经过合作设计,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高效,具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能为小组评价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如《标志设计》的教学,在小组研讨交流后,过渡到全班汇报交流,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汇报,讲解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也提出自己对作品的不满之处。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合作,最终博采众长,再次修改设计自己的学校标志。
(三)评价阶段
小组评价,反馈总结。对自己和他人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因此,当合作活动完成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对象应以组为单位,基本上不针对个人;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8]当然,这种小组评价并不等于传统的评价,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此外,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合作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性的总结,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与分析、反馈,促使学生改善学习。特别是一些原本难得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能得到同组学生的鼓励,有时候还能得到全班的掌声,这将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小组评价,许多学生都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质疑:今天的合作探究,你们从中收获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对各组的合作情况给予评价,先“小组自评”,后“组际互评”,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学生的合作愈加完善。
以上介绍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于年级的不同,授课对象的不同,学科内容的不同,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还是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进行。
1.学生的认知陷入困境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无法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时,他们的内心就很自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这时,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2.学生的意见存在分歧
现在的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当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答案,意见分歧较大,谁也说服不了谁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问题适时下放到小组中,组织持相同意见的学生合作,通过与对方的辩论来明晰观点的正误。
3.教师的评价难顾全局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而教师的评价与期待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此时可以合理运用小组成员的自评与互评,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对学习的自信心。
除了上述几个时机之外,在学生回答不全面、思考出现困难、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合作,依照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开展合作。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拥有团队意识的重要形式,笔者也会不断努力,继续探索,探究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等,通过课堂实践不断完善和改进合作模型,使这种学习形式更为完整、更合理、有效,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