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上好公开课?中小学公开课的十大通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2:2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交流材料  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在公开场合上课,是进行教研的一种课型,它是我国中小学校沿袭了多年的一种教职方式,也是评价业务水平的一个“硬指标”。近些年来,公开课似乎已经成了一些固定的不良模式,阻碍着教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引起了听课者、授课者以及社会的非议。
    一、为活动而活动——受课学生缺少主动性

  

    眼下,只要是公开课,几乎都会有热烈的课堂活动。本来恰当的讨论和表演,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感情沟通,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事先设计的,而不是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提出的;表演、演戏是教师设计、导演的,而不是学主相互讨论后设计、排练的。

    过多、过滥、不必要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气氛显得异常火爆热烈,但教师和学生缺乏思想和感情的沟通,学生仍然是老师的“思想玩偶”,被动地跟从老师完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活动,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自愿、自主、自觉的活动。

    二、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实用性

  

    近几年来的公开课,除了必搞课堂活动外,第二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画面绚丽,光彩闪闪。学生们常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景所陶醉,对重要知识点却记忆得少之又少。

    多媒体可以用,也应当用,但贵在用得“精”、“当”、“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把握最佳时机,掌握适当的“量”与“度”。对那些远离学生实际,而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对那些逻辑思维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像、难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而对那些只需要传统教学手段(如优美的黑板板书)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都用多媒体。

  

    三、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授课教师缺乏机智性

  

    在很多公开课的课堂上,本来有学生提出了很有思维碰撞契机的问题,但授课老师怕影响课堂进度、怕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对那些问题,或装作没听见,或“课后单独解答”给忽视过去。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艺术,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

    真正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活动中。教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就是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窒息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教学目标缺乏专注性

  

    公开课流行课堂活动,要搞活动就要“联系实际”。然而,不能为了搞活动、为了联系实际,而忽视了课本。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读完课文”,然后急急忙忙的进入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环节,教师或学生逐个举例。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很少翻书或者不用翻书,学生的书本非常干净。

    素质教育当然不提倡那种烦琐的分析课本、死抠课本的作法,但绝不是抛弃课本或忽视课本。恰恰相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不要课本知识只要理论,掌握必要的课本知识仍然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目标。

     五、为轰动而轰动——教学举例缺少生活性

  

    很多公开课的执教者(不是全部),为了使其公开课生动,引用的事例都特别轰动、特别有影响力。这种做法,并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其实,那些名人的故事,特别轰动的、久远的历史经典故事,未必就能激起学生的同感。而学生身边的小事,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学生身边的故事来说明课本上的原理或道理,往往比那些伟人的故事更能触动人的心灵,更能达到为他们树立榜样的目的。

    一堂真正的好课,应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课,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课。只有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课堂的举例真正贴近学生。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六、为问答而问答——师生关系缺乏平等性

  

    《文汇报》曾报道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小学公开课大赛上,提问最少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40个问题,提问最多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60个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要重要得多。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中发现问题。问题都由老师提出,然后由学生来回答的做法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或应对能力。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师生平等的关系的问题,不应只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更应该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或同学来回答。  

  

    七、为优秀而优秀——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性

  

    现在的公开课是为评委而上、为荣誉而上的,是表演给听课者看的,比赛课更是如此。因为,一节公开课,并不代表上课老师个人,而是关乎学校的荣誉,关乎抓教学的领导的荣誉。为了迎合评委,上课老师的眼睛是“向上看”的,而不是向下关注学生,学生成了老师上课的道具。公开课,本来是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法质量的一种好办法,但是现在的公开课往往成了“表演课”,似乎课课成功,但却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笔者认为,公开课应该返璞归真。第一,一堂有价值的公开课,应敢于暴露自己教学设计的“意料之外”,再现原汁原味的教学互动。第二,老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在对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扬弃中推进教育信息化。第三,学生不是演员,不应该把学生往教师的思路上牵。第四,要宽容公开课的失败。只要是真实的课,就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

    八、为公开课而公开课——对观摩者缺少可学性

  

    现在的公开课、示范课,尤其是比赛课,都要花上一定时间准备,也就是“做课”。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领导为了提高自己学校(或某些人)的知名度,不惜浪费学校的资金的人力,有专门的课件制作为其制作课件,学科组集体设计,由气质形象和普通话俱佳的老师来讲,科组内反复演练,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不管是普通的研究性公开课、示范课,还是大赛课,最根本的是应体现授课教师本人对先进教学观念的课堂贯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听课教师的启发,这才应该是公开课的目的。教育教学研究、师生心灵交流、学生的成长自学应该是教师风采和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公开课,需要展示的是真实的一面。只有真实的课堂,才能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而那些虚假的、高不可攀的课堂,是对公开课的一种亵渎。

    九、为赏识而赏识——课堂评价缺乏准则性

  

    正和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的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可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也可能会在学生思想上造成混乱,导致是非准则的丢失,丧失判断力,助长学生“听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态度,甚至导致极个别学生价值观的畸变。

    赏识评价的方向是对的,但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和惩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分层赏识,同时也是正视问题,实事求是的指出不足,给学生以明确的“是非准则”。

    十、为权威而权威——评课主体缺乏多样性

  

    公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评课。目前的评课几乎都是由听课教师(常常是专家、领导)来作裁判,似乎这样才具有权威性。其实,这样的评价主体是不全的、残缺的。

    首先,缺少了主讲教师的参与。在公开课评课活动中,主讲教师要么回避评课,要么一言不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评课中的第一个缺憾。其实,在评课前可让主讲老师“说课”:分析教材,讲讲教法、学法,介绍一下教学程序。这既是对主讲教师的一个尊重,也有助于听课者准确透彻地把握公开课,避免评课者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其次,缺少了受课学生的参与。在公开课评课活动中,我们很少见到学生的踪影,这是评课活动中的另一个缺憾。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评课,发表自己对老师一堂公开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主讲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评课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有利于对一堂公开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扫描,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2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