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23 10:59:57
|
只看该作者
学生交流得到:5.3+20<60 35+2A=60 5A+20>60
20×2+35>60 A+6B>60 35+3B=60
B+5.3<60 ……
根据学生的结果小组合作进行两次分类得出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的两个条件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层层透析,从活动——编题——反思……完全改变了教材原有的呈现方式,能使他们在这些有价值、有生命的学习内容中积极地探索,或许对于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而言,它们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知识本身。
2、重塑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过多的强调了一一对应这种封闭方式。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现行的教材只是通过简单的摆一摆、填一填、观察表格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种单一的、浅显的观察比较形式,只能让学生看到数据之间的联系,很难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所以我认为对数学教材的表达方式要进行重要的突破,要着力于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的交往和对话,拓宽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渠道,这他们创造更多与同伴、与自已原有经验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在这里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是这样重塑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的:让学生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意在通过学生通过操作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你的想象,能不能摆出更大的长方形?”学生互相交流所摆出的图形:“我摆的是长为3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我摆的是中间空的”;“我是只摆长和宽的”……再追问:你的长方形面积怎么会比我大?学生通过一番辩论,进一步感知了计算长方形面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只要用每行摆几个乘几行即长×宽就行了。
这样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这里我们的教材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索、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这样重塑了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提供可“质疑”的机会,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
1、提供质疑情境,优化问题意识氛围。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所以我们教学要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所谓质疑情境我认为是等同于问题情境的一种教学方式,即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我们设置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问题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在问题情境中,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状态,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求知欲也强,参与热情也高。比如在关于研究即将在镇海举行的“福利彩票”摸奖活动的问题上,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的方式:本次发行的“福利彩票”面额为每张2元,中奖后的兑奖金额如下:
中奖等级 奖金额 中奖数 中奖等级 奖金额 中奖数
特等奖 20万元 20个 一等奖 5万元 50个
二等奖 1万元 50个 三等奖 5000元 100个
四等奖 1000元 500个 五等奖 200元 1000个
六等奖 10元 20000个 七等奖 2元 25000个
①从这张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王荣在第一天摸了10张彩票,你猜猜他可能花了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③若本次奖金总额是发行的50%,至少要卖出几张彩票才能兑现这张表中的奖金额。
学生完全沉浸在这几个问题情境中,他们不但兴趣盎然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每组奖票有多少张?中奖的机会是多少?……
当然因教学内容不同,情境的设置也完全不同。只要我们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并且提供质疑情境,优化问题意识氛围。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增强。
2、活化质疑过程,促进问题意识发展。
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同时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深刻性。通过活化质疑过程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学习新知,同时还可以促进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加强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学习步入更深层面。三、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