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教育信息的影响浅谈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1: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教育信息的影响浅谈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应用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高效利用,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领域内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增强培养人才的竞争力,从而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和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教育信息化走出课堂,走向校园的同时,由于网络、通信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兴信息化应用,也让教室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网络、通信等手段的帮助下,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可能方便自由的获得课程的内容和教师的指导,而各地区各个学校之间也正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变革  影响  融合  信息技术
【正文】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三、教育信息化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
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教育方式、技能和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产生了若干好处。
  1.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
2.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1:43:52 | 只看该作者
3.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矛盾。
提高教学质量。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准确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4.对读、写、算方式的影响
阅读方式的变革。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也称非线性阅读。电子出版物向人们展示了全新而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在资料库中以对话方式进行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数码相机输入等。从单纯的文字写作到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即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计算方式的变革。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虚拟现实”的计算机仿真世界成为可能,并使数字化逐步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
总之,教育技术可以在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满足个别化学习需要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发挥重要而积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1:43:58 | 只看该作者
(二)同时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再看看正在进行高中课改的几个实验区。某省教师反映该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表是这样安排的:高一的第一学期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学分;第二学期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2学分。信息技术一共就4学分,高一修完以后,学校在高二、高三都不打算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了。原来,很多地区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时,从省级培训就开始划分高考和非高考科目,每个高考科目中又分为高考和非高考模块。“一个好端端的课程在实验阶段就开始严重走样了!表面上是在追求升学率,其实留下了很多隐患。”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主任苗逢春博士在评论一些省区的做法时,如是说。
2.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
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地沟通。
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一位接受采访的高中生迷惑地对我们说:“新课改不是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吗,怎么还是让我们在循规蹈矩中重复旧知识呢?”
3.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首先,小学、初中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标准,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界定,且原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严重过时。教师们不知怎样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进行掌控,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混乱和无序的重要原因。一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感叹道:我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一本电脑书。我不知道要让学生怎么学,我该怎么教。按照这本教材要求,光画图这部分就要学18课时,整个学期不可能都让学生画画儿吧!
其次,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缺失,让本来就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课程雪上加霜,难怪有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标准使我们的学科比音、体、美等学科的地位还要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1:44:05 | 只看该作者
4.信息技术教材众口难调
今年秋季,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已经进入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这几本教材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一位山东济南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谈道:“我们现在统一使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上了一节‘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课后,课堂气氛是不错,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效果比原来我讲学生听好多了。我感觉新教材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挑战。课堂现在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的应变能力、知识能力要求都高了。”
5.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他们既要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还要帮助其他教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高的信息素养。
不可否认,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五、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应用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高效利用,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领域内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增强培养人才的竞争力,从而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和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1、三网融合,让泛在教育成为可能
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渐成趋势。而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教育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教育信息化走出课堂,走向校园的同时,由于网络、通信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兴信息化应用,也让教室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网络、通信等手段的帮助下,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可能方便自由的获得课程的内容和教师的指导,而各地区各个学校之间也正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因而,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服务于“泛在教育”的发展需求,切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也将成为以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重点。
2、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和特点
“我在做一个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调查时,一个学生表示,之前在教室里用黑板上课像是在喝白开水,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像是喝可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智能化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过去的课件很大程度上是简单的展示,是一个事实的呈现,将来更多的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能够给出不同的建议,这样的改善将会改善人类的学习。
在这样的发展中,教育信息化呈现出来四个新特点:第一,指出支撑作用的同时强调引领。第二,在应用普及的同时要强调融合;第三,强调“能力”。第四,是机制创新。
3、双向融合促进教育创新
融合是一个互相欣赏、互相靠近的过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种润滑和渗透,更流畅、更高效;融合是弥漫的、无处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体、客体二分,而是二位一体,形成新的创新性体系,创新是融合的结果,也是必然。
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中,特别强调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重点任务有三个:缩小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能力。
   同时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