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我们昨天已经是朋友了,你们这个班是个充满自信的班级,你看他们的眼睛大大的,腰板挺得直直的。(生眼睛睁大,腰挺直)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上课。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不太喜欢这种称呼。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师:好,孩子们,咱们今天学习一个新的课文,齐读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像:小村庄原来的面貌。
  师:这就是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一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荫之中,就是这美丽的小村庄。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就在课文里呢!请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讲了什么故事呢?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认识。
  师:我们把生字都勾划出来,和同桌读。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读给同桌听,赶快行动。
  生读。
  师:不少孩子都划好了,别忘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啊。都读好了吗?回答我的问题时声音要大一点。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出示词语:斧头
  指名读。
  师:请大家跟着他读。下一个——
  生:盖房
  师:会读的一起读这个词。这个词可不好读,读什么?
  生读:造犁
  师:我不喜欢你们齐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非常好,平翘舌都读得很准。咱们城市的孩子没见过犁,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词,一起读。
  生读:造犁
  师:下面这个词又不好念。
  生读:裸露。
  师:是这样读吗?你来读。谁来教他读。
  生教读。
  师:大家一起读这个词。
  生读。
  师:下面一个词谁愿意读。
  生:柴烟。
  开小火车读。
  不断减少扩大家具随着冒出柴烟
  师:真不愧是火车头,读了两个词都读对了。刚才有个生字,大家可要注意,睁大眼睛看清楚了,出示:冒出
  师:谁来提醒大家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千万不要把上面的日字写成目字。
  师:是日字吗?
  生:不是。
  生:上面那个日字下边不用封口。
  师:日字是扁的吗?
  生:不是。
  师:这个字写时注意什么?
  生:下边的目字要写得窄窄的。
  师:再仔细看,第三笔和第四笔写时注意什么。我在黑板上写,你们在本子上写。你写一个不满意就再写一个。
  指导书写。
  投影出示学生写的生字。
  师:好了,咱们继续往下读。你会读你要抢着读。
  抢读:洪水何处包括……
  师:真不简单,全都读对了,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了不起!这回再读课文我们就不怕了。读课文,待会儿选择你最熟的段落,读给每个老师听。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来,我们男女生赛读。
  女生读。
  师:咱们女孩子读得真好。来,男孩子读。
  男生读。
  师:咱们男女同学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
  师: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听第六自然段了。来,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
  师: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孩子,细心的孩子赶快在书中找答案。
  生:指那个小村庄,外面下着雨,下了五天五夜,把小村庄没了,
  师:他说小村庄没了,谁来补充,所以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哪些?
  生:这些房子和树木都被树木冲走了
  师:你是说用斧头砍下的树变成了房子
  生:就是砍下的树家具都被冲走了。
  师:应有具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那些靠斧头得到的东西,包括这个小村庄都没有了,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小村庄啊,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的脑子里有什么问题吗?
  生: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冲走?
  师:你善于提问题,是聪明的小朋友。
  生:树木减少会造成如此恶劣的环境吗?
  师:你很会提问题,说明你认真读书了。我觉得刚才那个孩子提得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这个问题我们仔细读课文就可以知道,大家仔细读课文,把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开始!
  生读。
  师:好,不少孩子已经找到答案。下面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师:因为什么呀!
  生:他们把树都砍掉了,所以得到了惩罚。
  生:他们把树砍掉了,变成一片草地所以得到了处罚。
  师:说得真好,把书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棵棵?是吗?看看。
  生:不是,二三棵,五六棵。
  师:家家都这样砍行吗?
  生:不行
  师:村子的人们砍树砍得特别多。是数量多(板书:数量多)太不像话了,砍那么多树,行吗?一年年一代代,可见他们砍树的时间怎么样?
  生:很长。
  师:这样不停的吹下去,土地就怎样——
  生:裸露
  师:一起看看这。
  出示: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板书:裸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土地在悄悄地变化。
  师:树砍了,土地变化了,小村庄就没了吗?你说。
  生:因为盖房。
  师:还有吗?
  生:把树全砍了。如果有树,小村庄就不会被冲走了。
  师:第几自然段写的是小村庄被冲走了。
  生:第五自然段。
  师: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感受那洪水中的小村庄。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放录像:不幸降临到那曾经美丽的小村庄。滚滚洪水(课件临时有点问题,没能放完。)
  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那洪水中飘摇的小村庄,我们只能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读。
  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再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美的小村庄啊,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什么都没有了。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生:小村庄就这样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来说。
  生:我觉得小村庄这样做对环境很不好。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心里不好受。
  师:读出你的心里感受,读吧。
  生读。
  师:请坐,想读的一起读,读出你们各自的感受。
  生齐读。
  师:亲爱的小朋友,先前那个小村庄的故事结果是那么令人遗憾,引人痛惜,但给人们留下的是更深的思考,我们下节课再思考,好吗?下节课老师要检查你们课外搜集的环保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综合资料

一、教材简说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比如,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学习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澈、湛”(翘舌音)、“湛、栋”(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湛”读成“shèn”,将“裸”读成“guǒ”。可以安排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利用多种方法加强识字的巩固。比如,可以运用增加或者减少偏旁的办法认记生字,“包+口——咆”、“牛+利——犁”、“木+东——栋”。要求会写的生字如:“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一撇的“勿”;同样是“木”这个部件,在“森、栋、柴”中就有很大的不同;提醒学生注意,很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具体形状要发生改变,如“葱”中的“心”、“砍”中的“石”等。
  3?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美丽的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很清楚:最开始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人们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后来,树木大量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大雨之后,河水暴涨,小村庄为水卷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学生在归纳出小村庄的变迁过程之后,可以根据这个变迁过程逐步领会其变迁的原因: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说“过度地”砍伐树木,要结合小村庄的变迁过程来了解:这个“过度”,是逐渐地显示出来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只“裸露”几片土地,是不会造成“村毁人亡”的后果的;正是由于人们最开始时并未认识到过度砍伐树木的危害,于是接着又“一年年、一代代”砍伐,“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砍伐的树木不断增多,造成砍伐的“过度”。但是,人们仍未认识到这一点,直到树木变得异常稀少,村庄为洪水卷走为止。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环保的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它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特别的警示作用。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这“一棵一棵”表示的不确定数目,既然是不确定,就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出现”和“裸露”,表明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了,这是向着环境恶化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人们没有注意的话,环境的破坏将无法避免。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它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描述了人们“利用”树木的一种方式——用树木作柴烧,但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又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方式呀!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也是一种对当时情况的实实在在的说明,但是其中的一个“还”字,却表达出了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意味大不相同),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咆哮”本来指野兽的吼声,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它生动地反映了在失去树林的保护之后,洪水是多么的肆虐,突出了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严重后果。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一个可以概括任意一件事物的词语“什么”的运用,突出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情,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自然,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含义深刻,发生在小村庄身上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等。
  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它是有用意的。“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破坏的残酷、无情。
  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教材当中通过学习伙伴的泡泡作了相应的提示,试图通过举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个学习伙伴说“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的“大雨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在领会了上述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那些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比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读到“谁家、拎起、一棵一棵”时,语气要略微舒缓、加重。
  4?课后安排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通过这个题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是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关于小村庄发生的变化比较容易交流,但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还可以在这两个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提出如何保住小村庄的建议。
  体会、积累语言的题目,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在例句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抄写、体会、积累。在“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学生抄写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出每一个句子深刻意思。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护森林、增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除了意思深刻的句子之外,还可以积累运用得得体、恰当、优美的词语或者片段。
  这篇课文是有关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文章,学生在学完之后,可以紧密联系本组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动植物有无增减,这种增减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周围有无新的建筑和工厂,它们对环境有何影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状况,它们对动植物、大气和水等的污染;政府和个人对上述污染或者环境破坏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
  5?本文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意在提醒学生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之后,对材料、成果进行整理,为后面的交流和展示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是如何开展活动的,然后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具体的材料不同,整理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先将反映同一情况的材料归为一组,比如动物、植物、空气、水、光、噪音、工厂污染等等;然后就反映同一种情况的材料按其所属性质分类,比如可以分成文字、图片、声像、图表等等;最后考虑同一种情况中的不同材料如何搭配,以便将其整合起来,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的说明,比如,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上述工作做完后,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它们所反映的问题,可以参考如下的角度:第一,调查时间、地点、人数、调查方式和所受污染的种类、程度;第二,借助手头整理之后的材料,对所受的污染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第三,根据整理之后的材料,为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供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对自己的或小组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以便交流和展示。材料整理的形式不必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采用富有创意的、多样的形式,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其学习中的自主、探究意识。

  四、参考资料
  犁耕翻土壤的农机具。中国春秋时代就有用牛为动力的畜力犁,由犁辕和装在其前下方的铧式犁体等构成。现代机引犁由工作部件、犁架、调节机构、牵引或悬挂装置等组成。按工作部件分铧式犁、圆盘犁、驱动型耕作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尝试用以下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在激趣引题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村庄说说画画,学生非常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中了。接着就课文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了:1)“一切”是什么?2)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

  第二步:解疑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让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基本上把问题解决了。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我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深入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通过探究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学会了联系其他知识展开想象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按这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基本上体现出探究的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
  三、完成《一课一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二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三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整体感知)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
     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后小结: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在南极的日子》教学设计之一

到南极去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本文作者来到南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
  第一篇日记写的是我们登上了乔治岛。长城站的叔叔们跑出来迎接,个个激动万分。
  第二篇日记写的是李叔叔带领我们去西海岸,我们看到了一群象海豹。
  第三篇日记写的是我们拜访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的情景。
  1.读课文,了解作者在南极乔治岛上的所见所闻。
  2.初步了解写日记的目的、内容和格式。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出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有人说:天下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自古长眠的世界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玉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3.本文的小作者来到了南极,并把自己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4.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思考。
    (1)哪些内容是小作者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小作者听到的?
    (2)想想哪些地方描写了“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再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皮肤() 气氛() 吓唬() 俱()乐部
   2.学生交流讨论思考题。
    (1)出示句子:
      长城站的叔叔们都跑出来迎接,见到我们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个个激动万分,有的眼圈都红了。他们仔细地看着我们。我们代表全国的少年儿童向考察队员们问好。
    (2)体会画线的部分的意思。
    (3)想象当时的情景。长城站的叔叔们和“我们”会说些什么?分组想象练习,集体汇报。
  四、信息资源交流会。
   1.分组交流学生查找的有关南极的知识。
   2.组内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如:南极的地理位置;南极的自然资源;长城站的介绍;考察队员在南极乔治岛上的一些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找三名同学读课文。 
  二、初步了解写日记的知识。
   1.写日记的内容。
    (1)分析课文中的每一篇日记,想想作者记录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篇日记表达了“我们”和考察队员的深厚感情;第二篇日记表达了“我们”见到象海豹后的喜悦心情;第三篇日记表达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撒在了两国儿童心里。)
    (2)小结:
     日记应该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反映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2.写日记的格式。
     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日记,明确首先要写清: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情况。 
  三、班上同学日记交流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6: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