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泥坑、绕着、聪明、感谢、笑眯眯”等词语,并分别用“悦耳”、“赞叹”造句。
  2.比较理解句子的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口述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和第七自然段。体会中泰两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三部分。其中阿玲指挥小象巧妙地把汽车拉出泥坑,又将汽车冲洗干净的经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弄清人与小象之间的联系,了解课题,虽然是《曼谷的小象》,但作者实际是要赞颂指挥小象的人——泰国妇女。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是如何用举止、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又是如何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小象的聪明乖巧的。
  教学思路:
  在教学步骤上,可紧扣课题《曼谷的小象》,以中心词“小象”,作为突破口,进行“变序讲读”;首先从整体入手,接着插入重点部分(第三至八自然段)讲读,然后导读第三部分(第九自然段),最后略讲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教学中,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最后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以变序讲读法为主,结合朗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在导读中,要注意交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读题,介绍“曼谷”。(板书课题)
  曼谷,泰国的首都。泰国位于东南亚,气候湿热,土壤肥沃,盛产热带动植物。产大象。国内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赛象盛会”。在举行赛象会时,全各地游人都来参观,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也纷纷赶来参观。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记叙曼谷的小象的故事。
  2.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小象)
  二、自学生字新词。
  1.查字典。
  (1)读出“一圈”、“转身”的正确读音。
  (2)理解生字“眯、喷、乖、赞”的意思,并掌握其笔画、笔顺。
  (3)理解“泥泞不堪”、“胸有成竹”、“焕然一新”的意思。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点缀,延伸、奇迹、潇洒”,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2.读读写写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掌握字形。读写词语见课后练习第3题)
  三、辨析组词。
   喷( ) 乖( ) 坑( ) 绕( )
   愤( ) 乘( ) 炕( ) 饶( )
  四、试读课文。
  1.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用符号标出。
  2.思考: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意思相近,可以合并?(第1—2自然段;第3—8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五、学生质疑。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深入地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然后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二、解题析疑,明确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在质疑中提出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1.这篇课文主要写谁?2.阿玲和小象有什么联系?3.课文赞扬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课题中就可以看出主要写谁(写小象,也是为了写小象的主人阿玲。)至于第二、三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中需要理解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
  三、变序导读,切入重点。
  1.导读3—8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3—8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什么?
  ①第一层(3—4自然段),写司机正急于找人帮忙,阿玲和小象出现。
   A 指读第二层,思考:阿玲和小象是怎样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B句具体描写了晨雾绚丽的色彩和铜铃声的优美动听
   C 品析:这句话中为什么用“飘”不用“传”?(一个“飘”字,写出了铜铃声由远到近,轻快悠扬。)
   D 指导朗读:要读得轻快、优美。
  ②第二层(5—6自然段),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板书:拉车)
   A 默读第二层,思考: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划出有关句子)。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板书:阿玲、拍拍、贴贴、指指)(区别拍——拍拍;贴——贴贴。通过做动作,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品读,语气要轻一些。)
   B 结合上文解释“胸有成竹”
   C“东一掀,西一撬”具体写出小象拉车的动作。(板书:小象东一掀、西一撬)
   D 从阿玲指挥小象拉车,说明什么?(阿玲热情助人,表现了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板书:纯朴、热情、乐于助人
  ③第三层(7—8自然段),写阿玲指挥小象洗车和作者赞叹。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A 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把车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的?
    (划出描写阿玲神态和动作词语:笑眯眯、摇摇头、轻轻摸、指了指。)
   B 从阿玲的神态动作说明了什么?(纯朴、热情、能干。)
   C 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重点是描写阿玲神态动作的词语,作用是具体写出阿玲指挥小象洗车的熟练,并表现了她的热情、朴实。“潇洒”原指人自然大方,不拘束;文中用拟人的方法形容小象取水过程中,毫不费力,自然大方的神态。)(板书:伸、冲、喷)
   D 结合句子理解“焕然一新”的意思。
   E 怎样理解作者发出的两次感叹?(引导学生先念有关句子,理解词语和句子。)(板书:聪明、能干、潇洒、乖巧)
   F 指导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导读第九自然段。
  (1)齐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什么?
  
    (第(2)句具体写出阿玲离去时的神态,行进动作和晨雾的变化,说明时间在推移。)(板书:阿玲、小象离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导读第1—2自然段。
  (1)指读,思考:
   ①这段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
   ②汽车是在什么情况下陷进泥坑里的?(板书:陷车)
  (2)理解“泥泞不堪”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作者写小象和阿玲有什么关系?
   2.记叙的顺序。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叙了事情的起因(陷车)——经过(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结果(阿玲和小象离去)。(边指导边板书)  

                第三课时

  一、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阿玲_______汽车走了一圈,_______陷车的情形,沉思_______,便________地________那头小象的鼻子,用脸_________它的扇形的大耳朵,_________那陷车的位置。
  ________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_______的长鼻子______,_______,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
  二、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口述阿玲是怎样指挥小象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并把车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的。口述提纲:
  1.汽车陷进了污泥。
  2.司机下车找人帮忙。
  3.阿玲指挥小象拉起汽车。
  4.阿玲指挥小象冲洗干净车上的污泥。
  (先分小组口述,然后指名口述,师生评议。)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四和第七自然段。
  1.以第四自然段为例,交给背诵的方法。
  (1)分层次,概括每层意思。
  (三层:①层:听到晨雾中飘来的钟声;②层:看见走来的小象和跟在后面的女主人;③层:阿玲走到车前,司机跟她打招呼。)
  (2)参照层意逐层背诵。
  (3)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2.学生按照背诵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背诵第七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分别用“悦耳”、“赞叹”造句。
  要求用词恰当,写通顺、完整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乘坐、轮子、司机、铃声、裙子、整齐、聪明、佩服、握住、表示、感谢、乖巧、赞叹、致谢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领会泰国妇女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摘抄、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阿玲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课文对聪明、乖巧的小象的赞叹,体会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二、交流对曼谷、小象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下列词语:
    点缀 颠簸 坑坑洼洼 泥泞不堪 橘红色 悦耳 招呼 聪明 绝技
    表示 感谢 污泥 潇洒 乖巧 赞叹 致谢 焕然一新
  四、指名接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再读一读,谈谈体会。
  五、再读课文,标出描写小象、阿玲的句子。
   1、读一读,自读,体会读。
   2、说说自己的体会:(你喜欢阿玲和小象吗?为什么?)
     小象聪明能干、乖巧,阿玲貌美、心灵更美,善良乐于助人。
   3、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摘抄描写景物、小象和阿玲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读读说说——体会小象的“乖巧”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小象?找出作者两次赞叹小象的句子,说说小象的“聪明”和“乖巧”表现在哪里?圈画出有关词句。
   2、重点理解下面的词句:
     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
     什么是奇迹?在生活中或电视上见到过什么事可称为奇迹?找出些小象拉车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是“奇迹”。
     读一读,比较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到什么?
     A、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长鼻子东一掀,西一橇,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了。
     B、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长鼻子东掀掀,西橇橇,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了。
     用课件演示小象洗车后汽车的样子,理解“焕然一新”。
   3、夸赞小象——面对这么能干的小象,你想对它说?小组互相交流。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
     读出小象拉车、洗车时的轻巧、潇洒,读出对小象绝技的赞叹。
  三、读读演演——体会人情美。
   1、课文仅仅是赞叹了小象的绝技吗?读读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
   2、你佩服阿玲吗?佩服他什么呢?
   3、仔细读课文,看看阿灵指挥小象只用了哪几个动作?把表示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动作的词语画出来。按画出的词语,做做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动作。
   4、想一想,如果把阿玲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可能是几句什么话?把动作加上想象的语言连起来演演。
   5、再读课文,找找阿玲说了些什么?阿玲的三次笑是什么含义?
   6、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有关段落,读出对阿玲热情待人、乐于助人的赞扬。
  四、读读画画——体会景色美。
   1、曼谷的小象乖巧、聪明,曼谷的阿玲善良、热情,曼谷的景色也非常美丽。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品读。
   2、曼谷的近郊的雾的颜色是怎样的?
   3、动手画画。
  五、背诵与积累。
   1、小组交流检查背诵4——7自然段。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第三课时

  一、把下面排列混乱的词语正确的排列成一句话。
    阿玲 用 小象的 大耳朵 笑眯眯地 脸蛋 紧贴 着 红润的
  二、按下面的要求做练习。
   1、课文中的第()自然段里有对景物的描写。
   2、课文中的第()自然段里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
   3、课文中的第()自然段里有对人物动作的描写。
  三、从文中找出五个写颜色的词语写在下面。
    橘红色:
  四、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并回答问题。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头小象有什么特点?阿玲是怎样一个人?
   1、小象的特点:
   2、阿玲是
  五、读扩展文章《可爱的小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悦耳”、“沉思”、“绝技”、“佩服”、“焕然一新”等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1、有关大象的录象。
   2、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来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与作者表达的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审题质疑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象吗?有没有看过象的表演?大象它看起来很笨重,但表演起来却非常灵活。尤其是那引人注目的长鼻子,更让人赞不绝口。其实,象不仅在动物园里是大家的好朋友,在生活中,它更是得力的好帮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曼谷,看看那里的可爱的小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29课《曼谷的小象》。
   2、审题质疑:曼谷的小象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象?为什么要写曼谷的小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上述大家质疑的问题。
   2、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3)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朗读课文,画句欣赏
   1、同学们,泰国的风景美吗?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2、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出示景色描写句子。读后引导学生欣赏曼谷近郊景色之美。
    (1)“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
    (2)“从(桔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3)“小象转身走进(金色的)雾中……”
    (4)“……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微微的)晨雾里。”
   3、投影去掉括号里色彩描写部分,进行对比,哪种写法好?为什么?当然是不去掉句子中的色彩部分描写的写法好。加上这些色彩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更具体。
   4、再读一读以上四句话,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5、体会曼谷的三次雾色美。请你仔细想一想,为什么雾色会有这三次变化。注意联系前面我们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景色确实很美。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怎么样呢?下节课读讲了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
                29  曼谷的小象
              景美   雾色     橘红色—金色—紫微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曼谷近郊的美丽景色。请你说说你眼中的曼谷。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阿玲指挥小象帮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通过这件事,感受泰国人民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七小节。
  二、重点学习第四小节,感受阿玲的形象美
   1、当作者一行人的汽车轮子陷进泥坑急需帮助之时,谁来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2、什么叫悦耳?(悦,愉快;形容声音好听。)
   3、画出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读一读。阿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和蔼可亲。)
   4、齐读第4自然段。
  三、学习五--八小节,感受阿玲的出色指挥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两次赞叹小象的句子。
     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
     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2、结合你读文章的情况,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吗?
   3、结合学生的质疑情况,归纳总结整理,共同研读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理解的重点在于“奇迹”和“小象的绝技”。
    (1)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六小节,找出作者具体描写小象拉车绝技的句子。
       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长鼻子东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
    (2)学生做动作演示理解“掀”“撬”。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理解阿玲的聪明指挥。
       小象如此轻松地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它的绝技真令人佩服!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这么聪明,难道这都是它的本能吗?请在书中找出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句子。
    这无声的指挥是阿玲平日训练的结果,请你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阿玲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把她的指挥过程写出来。
    “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她是在了解_______。“她沉思了片刻”,是在想______,于是她“拍拍小象的长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好象在说:“__________”,她“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好像在说:“_________”。
    (5)再次朗读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感悟作者对小象的赞叹,让学生了解这也是对它的主人阿玲的称赞。
   第二句话: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1)过渡:汽车已经拉出来了。下面怎么还有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第七小节想一想,这次他又是为何赞叹小象呢?
    (2)找出小象洗车的句子,学生感悟。
      读了这句话,你想对小象说些什么?
    (3)找出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
       这次作者说小象乖巧同样离不开它的主人阿玲的出色指挥。阿玲这次是如何做的呢?她又是在对小象说些什么呢?请你找出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把她对小象说的话补充出来。
       阿玲走近小象,轻轻摸着它那长鼻子,好像在说:“_________”,指了指车身上的污泥,好像在说:“_________”。
    (4)再次朗读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感悟作者对小象的赞叹,让学生了解这更是对它的主人阿玲的称赞。
   4、学生总结感受阿玲的心灵美
     读到这儿,你认为阿玲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书中的有关句子和你刚才读书的体会谈一谈。
  四、抓住阿玲的三次微笑,想象表达,升华主题
   1、想象表达:
    如此美丽聪明的阿玲,面对中国客人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笑,再笑,三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这时她在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
    (1)在__________时,阿玲“她冲我们微微一笑”,仿佛在说:“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时,阿玲“她笑眯眯地摇了摇头”,仿佛在说:“_________”。
    (3)在___________时,“阿玲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仿佛在说:“_________”。
      读到这儿,你认为阿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刚才的填空谈一谈你的看法。(热心助人、做事不求回报。)
   2、升华主题:
    其实,阿玲仅仅是泰国人民中的一个代表,请你说一说泰国人民怎样?要联系文章中司机的身份。
  五、再次回到课文的景物描写。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完全认识了作者笔下的阿玲之后,说说你眼中的曼谷是个怎样的城市?(泰国的首都曼谷的景美、物美、人更美。)
    再读一读,书中几处描写雾色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写雾吗?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美的景来赞扬美的人和美的情。)
  六、请你谈一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7自然段。
   3、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生字新词的学习以及课文4、7小节的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话写完整,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精读了课文29课《曼谷的小象》,请你说一说,这篇课文美在哪儿?
    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请你自己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四、七小节
    提醒学生要按照我们以前讲过的背诵课文的方法。
   1、复习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填空。
   3、教师引读,学生背诵。
   4、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背诵,还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学生比赛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并引导学生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把生字按课文大意连成一段话。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汽车陷进泥坑里,在悦耳的铃声中,泰国妇女阿玲带着一只小象走来。司机和阿玲打招呼。阿玲拍拍小象的鼻子,聪明的小象很快把汽车拉出来了。司机向阿玲表示感谢,阿玲笑眯眯地又指挥小象,喷净了车上的污泥。我心中赞叹着,多么乖巧的小象!
    (以上内容,可边说边写,也可出示写好的投影)
   2.重点讲解字形。(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感谢:就是谢谢,“感”字上下结构,“心”字底。
    鼻子:讲明上中下结构。
    乖巧:注意讲明“乖”与“乘”的区别,指导学生写好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3.讲解个别词语。
    (培养学生在句子中理解词语能力及口头造句能力)
    赞叹:就是非常称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会非常称赞?
    悦耳:就是声音很好听。引导学生组成词组如:悦耳的歌声,悦耳的琴声,悦耳的铃声及小鸟悦耳的叫声等。
  四、指导造句,练习说话
   1、从书中分别找出含有“悦耳、赞叹”一词的句子读出来,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
   2、指导造句:
    (1)悦耳:好听的意思,一般形容声音。(铜铃声、说话声、乐曲声、钢琴声、流水声……)
    (2)赞叹:称赞、夸奖。
      例:面对精巧的工艺品,参观的人们赞叹不止。(杂技表演、伟大建筑、精致的艺术品突出的好事……)
      注意句式:在什么情况下,谁?发出赞叹?谁?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赞叹?
   3、练习造句,师生评议。
  五、指导学生写话
    按照课后第三题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段话,进行想象练笔。
    要求: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
       3、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
                 29 曼谷的小象
             景美     物美      人更美
             雾色     小象      阿 玲
                    拉车      形象美
                    ‖        ‖
                    洗车      心灵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支玉恒课堂实录——《曼谷的小象》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大家告诉我,今天我们讲什么课文?
  生:《曼谷的小象》。
  师:谁想上台露一手?(一学生举手)好,你来,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大家看他那个“曼”字怎么写。先写一个……(生接:日)日下面是个……(生接“四”)最下面是什么字?(生接:“又”字)“曼谷”是什么意思?
  生:曼谷是泰国的首都。
  师:对,从这儿坐火车到上海,然后坐轮船一直往南走,进入南海,绕过越南往北拐,一进泰国湾,就快到曼谷了。但是,什么叫首都呢?
  生:国家领导人住的地方就叫首都。
  师:国家领导人住的地方,不一定吧?我们国家领导人住在中南海,中南海是我国的首都吗?美国总统住在白宫,白宫就是美国的首都了?俄罗斯总统住在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就是俄罗斯的首都吗?究竟什么是首都?
  生: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地方。
  师:还不太确切,应该说国家最高政府所在的城市,国家领导人办公的那座城市叫首都。其实“首都”这两个字中,有一个字就是城市的意思,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都”字。
  师:对,用“都”字组个词,表示城市的意思。
  生:都市。
  师:对。
  生:成都。
  师:也能说得过去,可以理解为“成功之都”嘛!
  生:首都。
  师:当然对了,国家的第一城市,首要城市嘛!
  生:都城。
  师:可以,就是首都。过去也叫国都、京城,有时还可以叫京都。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生:曼谷。
  师:再说一遍,曼谷是泰国的什么城市?
  生:泰国的首都。
  师:我们讲的是曼谷的什么?
  生:小象。
  师:(指在黑板上写课题的学生)她写字写得好不好?
  生:不太好。
  师:太苛刻了,我就觉得她写得不错。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曼谷的小象”。
  师:你们只是把这五个字读出来了,我从你们读的声音中没有听出来对这个小象的喜爱。能不能让我在你们的语言中听出来你们对这个小象的喜爱?
  生:能。
  师:谁来读一下?(一学生读课题)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比他读得还好?(一学生重读)
  师:这次读得不好,再读一次。(学生重读)
  师:这次好。(多次让学生站起来读,都读得不错)很好,大家读。
  生:曼谷的小象。
  师:读过这篇课文没有?
  生:读过。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还想读就打开书,听我说,读一遍课文就坐好,怎么读呢?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完了,你得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我告诉你们,读完了课文就不能悄悄坐着,应该想说点什么。你从书里看到什么了,想到什么了,想说什么呢?都可以说,谁想说话?
  生:我知道了小象用它的长鼻子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了。
  师:对不对呀?
  生:对。(教师请学生板书“拉汽车”)
  师:而且她把这一课最主要的事儿说了,谁还想说?
  生:我知道了小象先吸水,伸直鼻子把车身上的污泥冲干净了。
  师:他又说了一个“洗汽车”,行不行?(请学生板书“洗汽车”)
  生:行。
  师: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了曼谷有一只能听懂人话的小象。(教师请学生板书“小象”)
  师:对,它干了这两样活对吗?还有谁?
  生:我知道了阿玲乐意帮助人。
  师:对,阿玲乐意帮助人。(请学生板书“阿玲”)
  生:我想知道“颠簸”这个词怎么讲。
  师:你把“颠簸”这个词前前后后的句子读一遍。
  生:(读)“清晨,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颠簸。”
  师:在什么样的路上走啊?
  生:在高低不平的路上。
  师:你要是坐上汽车在平平的柏油马路上走,那种感觉你还记得不记得?
  生:记得。
  师:那你坐汽车下过乡吗?走过高低不平的路没有?
  生:走过。
  师: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是什么感觉?你过前面来,(让学生坐在台前的一把椅子上)这是汽车,我现在是司机,现在汽车走在平整的大道上,你是什么感觉?
  生:很舒服,想睡觉一样。(众笑)
  师:现在汽车出了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高低不平,你是什么感觉?(教师在后面上下左右晃动椅子)
  生:很颠的感觉。
  师:很颠是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坐在椅子上一弹一弹地做样子,引起师生的笑声)
  师:颠簸是什么意思明白没有?你给讲讲。
  生:是坐在车上,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颠……颠得屁股疼……(众笑)
  师:是这个意思不是?(生答:是)谁还想说?
  生:我想知道,小象为什么能听懂人话?
  师:这个问题你先记住,一会儿课堂上会讲到,你就明白了,如果不明白再问,记住。谁还有?
  生:我知道了有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
  师:对呀,要不怎么会拉它,洗它。你会写“车陷坑“三个字吗?
  生:(想了想)会。
  师:那就请你写到黑板上去。(学生板书“车陷坑”)
  生:“潇洒”是什么意思?
  师:你也记住,后面会讲到的。
  生:我知道了雾有三种颜色。
  师:三种颜色,很有意思,他说到了雾,另一位同学还说到了路。(板书“雾”“路”)那么我让你把课文的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你会讲吗?讲的时候要包含这些内容(指板书上所写的)谁能讲?(学生思考)互相练一练。(学生之间互相讲)
  师:好,注意,想好没有?没有?那我给你们提个头,这样讲,先讲在什么地方,第二讲雾,这雾是什么时候的雾?
  生:早晨。
  师:地点有了,时间有了,具体的地点“路”也有了,第四讲阿玲,第五该讲谁了?
  生:小象。
  师:第六呢?“拉汽车”,第七呢,“洗汽车”把这些串起来,故事就成了,谁能串一下呢?
  生:在曼谷的时候,我们乘坐的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陷进了……
  师:哎,这个字没说。(指板书“雾”)
  生:在曼谷的一个早晨,大雾朦朦,我们乘坐的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陷进了泥坑里,这时候,阿玲带着她的小象过来了,她看见车轮陷进了泥坑里,就好像对小象说:快帮帮他们。小象好像听懂了她的话,就用它的长鼻子东一掀、西一撬,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接着阿玲又拉着它的大耳朵指着车身上的污泥,小象转身往金色的雾中走去,一会儿就甩着长鼻子回来了,一下子就把车身上的污泥冲得干干净净。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讲完整没有?讲完整了,而且讲得很详细。你们能不能讲得再概括一些,再简单一些。能不能超过他?
  生:早晨满天飘着雾,我们的汽车陷进了泥坑。正在这时阿玲和小象来了,给我们拉车又洗车。
  师:又有点太简单了。地点也没有说,“给我们拉车又洗车”也说得不明白。既要简练又要说明白。
  生:一天,我们在曼谷近郊开车,天上大雾朦朦,不小心车陷进了泥坑,正在着急,阿玲来了,她指挥她的小象帮我们把车拉出来,又洗干净,这真是个奇迹。
  师:多简单多明白,现在都能说这段话了吧,好,有很多人能说了,你再来试试。
  生:我在曼谷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天上笼罩着彩色的雾,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颠簸,忽然车轮陷进了泥坑,正在着急的时候,阿玲带着她的小象出现了。阿玲就指挥小象帮司机拉车,又指挥小象洗车。(学生说的时候,教师不时点头,说完后掌声四起)
  师:好不好?
  生:好。
  师:就会说别人好,就会给别人鼓掌,你就不能给自己赢得一点掌声吗?
  生:我在曼谷的时候,一天清晨,天上笼罩着彩色的雾,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颠簸,忽然,汽车的轮子陷进了泥坑,司机正在着急,阿玲出现了,阿玲指挥小象把汽车拉上来,又指挥小象冲洗汽车。
  师:现在谁还不能说的举手,我帮一帮他。(对一学生)你来找一个全班最不能说的。(学生无语,众笑)是不是你呀?我帮你说一遍?
  生:我可不可以自己说?
  师:好啊!
  生:在曼谷的一个清晨,天笼罩着雾,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颠簸,忽然汽车的轮子掉进了泥坑,正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阿玲带着她的小象出现了。阿玲指挥小象帮我们拉出汽车,又指挥它帮我们冲洗汽车。(众人鼓掌)
  师:非常好,大家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吧?
  生:知道了。
  师:光知道这个不行,这是表面的故事,这故事背后还藏着东西呢?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藏着什么东西吧?
  生:不知道。
  师:要想知道故事后面藏着的东西,得依靠想象,我下面要说一段话,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象。我说什么内容,你就想象什么内容,最后看看有什么感觉,跟着感觉走。好,大家闭上眼睛听,(教师轻柔徐缓地,极富描述性和追忆性地说)绿油油的禾田,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点缀着淡淡的紫色的野花。天上飘着彩色的雾,橘红色的、金色的、紫微微的。一个妇女,穿着绣花上衣,白底红花的裙子,微微一笑,满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小象身上的铜铃那么悠扬悦耳。阿玲和小象帮人拉汽车、洗汽车;人家谢她,她又是微微一笑,走了,走进了彩色的雾中。——好,睁开眼睛,告诉我,你感觉到故事后面藏着什么了吗?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处处都很美。
  师:太棒了!整个故事所描述的环境,所描述的事件,和所接触到的人物,都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美。
  师:大家很会想象,把故事后面藏的东西都给感觉出来了。大家既然感觉出来了,那我们就像刚才我说的那句话,跟着怎么样?
  生:跟着感觉走。
  师:你们各自拿出一支笔来,现在可真要跟着感觉走了。你好好地一句一句地往下默读,去课文中进一步寻找美、发现美,把“美”勾划下来,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欣赏这个美,好吗?先要好好默读,体会。(学生开始默读)
  师:谁已经找到了美就坐好,没找到的继续看看书。已经找到的想想该怎么说,我叫谁,就站起来这样说:第一句话是我觉得什么什么很美,然后把你认为美的课文读出来。读得也要美,叫人感觉也很美,要有感染力,能做到吗?
  生:能。
  师:先别吹牛,我先听一听。
  生:我觉得曼谷的野花、草地和海边都很美。(读)“绿油油的禾田……一直延伸到海边。”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够美吗?
  生:不美。
  师:心里觉得美没有读美,发现你的缺陷没有?读课文差点,理解能力有,发现问题能力强,就是不会读,不会表达,这就是你的缺陷。以后这方面要努力。大家是不是也觉得这一段确实很美。
  生:是。
  师:谁能美美地把它读出来?
  生:(读)“在曼谷近郊……延伸到海边。”
  师:够美吗?
  生:不够。
  师:大家还不太满意。
  生:(读)“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
  师:(打断)等一下,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她读得是不是很美呢?
  生:是。(教师请刚才读的学生继续读)
  (此生继续读至“延伸到海边”,教师随机指点)
  师:读得确实很好,只是有一点:你这“延伸”只能延伸五里,能延伸到十里吗?(学生答能。教师请她再读一次,要延伸到十里)
  生:(读课文,但“延伸”仍没有读得很远)
  师:大家想一想,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野花的草地,你喜欢这么小一片的呢?(做手势一小片)还是一望无际的一大片?(生答:大片的)能把这么美的景色读到二十里,让它延伸到海边吗?大家一起读,看着我的手。(生读,教师打拍子指挥)
  师:嗯,好多了,快到二十里了,(众笑)再读一次,特别注意(范读)“一直延伸到海边”。
  (学生再读)
  师:好,够二十里了,这次一下子读到五十里!(众笑)行吗?
  (学生再读,效果不错)
  师:真的延伸了五十里。我问你们,我们从五里读到十里,又读到二十里,五十里,这正是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呢?
  生:延伸。
  师:对,延长,伸展,好,我们集体再读一次。(生再读一次)课文上说“点缀着野花”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哪,是不是这样:(到黑板前解说)这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点缀“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就是在草地上从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
  生:不是。
  师:也不是?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学生举手)好,你过来,给你这支粉笔,你在这片草地上(指黑板)给点缀一下。
  (学生在黑板上无规则地画了一些小圈儿)
  师:点缀是这样的吗?
  生:是。
  师:啊,我知道了,(一边指着学生画的小圈)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点;有的地方密一些,有的地方稀一些,没有什么一定的规矩。这就是点缀吗?
  生:是。
  师:谢谢大家,你们给我讲清楚了什么叫点缀。说到这儿,你们已经发现了什么美?
  生:绿油油的禾田美。
  师:对,这绿油油的禾田是很美,你把它写到黑板上去。(学生板书“禾田美”)除了禾田美,还有什么也很美?
  生:野花美。
  师:你读一下这一句“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这句话是说野花呢?还是说草地呢?
  生:是说点缀着紫色野花的草地。
  师:你把那句话朗读一下。
  生:(读)“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
  师:是写野花还是写草地?什么美?
  生:草地。
  师:对,什么样的草地?
  生: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
  师:(让刚才的同学上前来)你觉得在“禾田美”下面该写什么?
  生:草地美。
  师:对了,草地美。你来把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写板书)趁热打铁,我们再读一次。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发现了什么美了?再看看。
  生:颜色美。
  师:什么颜色?读,读得美美的。
  生:“在曼谷近郊……延伸到海边。”
  师:你还是读这两句,禾田因为绿油油而美,草地美是因为绿色的草场上,有野花,所以她说颜色美,也对,不过都包括在禾田美和草地美里了。对不对?看看还有什么东西美?
  生:我觉得泰国妇女穿的衣服也很美。
  师:你读读,我听听美不美。
  生:(读)“后面跟着一位……白地红花的裙子。”
  师:这个阿玲糟糕透了,只是穿的衣服很美,你要是觉得还有别的美,就继续读。
  生:(读)“走到车前……整齐的牙齿”。
  师:对。阿玲是不是光是衣服美呀?
  生:不是。
  师:作者写她穿的衣服美,又让她张嘴微微一笑,露出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美不美呀?
  生:美。
  师:那么可以整个儿说阿玲这个人怎么样啊?
  生:很美。
  师:(叫一学生上黑板写“阿玲美”)好了,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儿。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阿玲很美,他读了阿玲的穿着打扮和她的笑容。大家打开书,再看看这一段。这一段他读了,读得还不够太美。你们再把这段练习一下,看能不能比他读得还美。(学生各自练习)
  师:大家一起来读。(学生齐读至“整齐的牙齿”)
  师:嗯,挺美,你们是不是觉得读一个妇女,就应该温柔一点?
  生:是。
  师:所以就太温柔了,再响亮一点,开始。(学生一起重读,教师时而指导)
  师:阿玲就这么美吗?就外表美吗?还有别的地方没有?
  生:她的心灵美。
  师:读一读我听听怎么美。
  生:(读)“阿玲绕着汽车……泥坑的轮子。”(其间,教师纠正了一个读错的字,并解释了读错的原因)
  师:他读得比较吃力,谁能读好?(指一位学生起立)谁想当阿玲?(众笑)好,你来,阿玲来,到台前来。我当小象,(众大笑)啊!和这位阿玲站在一块儿,我不像小象,倒像只大象。(笑声)不管像不像,我还是小象。这是我的长鼻子,(指右臂)这是我的大耳朵,(顺手拿了一本课本,放在脸旁)你(指站起来的学生)来读课文,你(阿玲)做动作。她读一个动作,你做一个动作。读得慢一点,留给阿玲做动作的时间。啊,还缺一辆汽车,就用它代替吧!(搬了一个坐凳放在台边)好,开始。(学生慢读,阿玲表演,笑声不断)
  师:阿玲一共做了五个动作:走一圈、沉思片刻、拍小象的鼻子、贴耳朵、用手指轮子。你觉得哪个动作最能表现她心灵美呢?
  生:我觉得“沉思片刻”最美。
  师:沉思片刻最能表现阿玲心灵美。为什么?
  生:她在想,想办法,怎么往出拉车。
  师:说得对,还有吗?
  生:我认为阿玲绕着汽车走一圈最说明她内心很美。她走一圈是想看一看汽车出了什么问题,(师插话:要调查研究一番,对吗?)对,调查清楚了,才好想办法解决。所以“走一圈”最重要。
  师:啊,又变成“最重要”了,说得过去。
  生:阿玲拍小象的鼻子说明她办法想出来了,她让小象用鼻子去拉车。
  师:我想知道这个动作能不能表现阿玲的内心美。
  生:能。她想办法帮助别人拉车,肯帮助别人,很善良,就是心灵美。
  师:这回说清楚了,还有吗?
  生:阿玲用手指了指汽车轮子,让小象去拉车,这也说明阿玲心灵美。
  师:对,还有一个动作,贴小象的大耳朵,美吗?
  生:美。
  师:怎么?这么一贴,心灵就美了?(众笑)
  生:贴小象的耳朵说明她喜爱小象。
  师:很好,阿玲很爱小象,人和动物这么亲密地相处,奇迹就创造出来了,(叫起一个学生)你刚上课时问了一个问题,小象怎么能听懂人话?现在你自己能答了吗?
  生:能。因为阿玲爱它,它就听阿玲的话。
  师:是的,阿玲虽然没有说话,但一拍它鼻子,一指汽车,它就懂了,课文还有什么美吗?
  生:雾美。
  师:什么雾美?读出来。
  生:(读)“从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师:他读的这个雾美吗?
  生:不美。
  师:那么谁能读得让人真的看到眼前一片橘红色的雾?(一生重读这句)
  师:还是不太美。这个雾所以美是因为什么?请大家读课文,用你的声调和语气告诉我。
  (生读课文该句,突出了“橘红色”三字)
  师:对了,那你就把颜色美体现出来了,再读一次。(学生重读)
  师:这回更好了,让人知道雾为什么美了。
  师:还有写雾的地方,再读下一句。
  生:(读)“小象转身走进金色的雾中。”
  师:好,大家一起来读读。(学生一齐读这句)
  师:对啦,我也明白啦,你们通过声调的变化告诉我了,雾美还是由于颜色,而且由橘红色变成什么?
  生:金色。
  师:你们仔细体会一下,好好想一想,原来好像桔子皮的颜色,太阳越来越高,发亮了,雾就变成金色了,再读一读,开始。(学生齐读,之后分别让几位同学读,并给他们指导)
  师:看看下一次雾,你读。
  生:(读)“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微微的晨雾里。”
  师:好吗?
  生:好。
  师:一起跟他学一学,开始。(学生齐读这句)
  师:太好了。(教师又分别让几个同学来读,并给予指导)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开始。(学生再齐读这句)
  师:三次雾,你们觉得美不美呀?
  生:美。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雾?
  生:早晨。
  师:谁想上台来露一手?(一学生上台)
  师:写什么?
  生:晨雾美。(学生板书:“晨雾美”)
  师:看看还有什么美,你们没发现的。
  生:阿玲的脸蛋美。
  师:读吧,我听听脸蛋是什么样的。
  生:(读)“阿玲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
  师:这是说脸蛋美?阿玲的什么美呀?她的动作美,动作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内心,这个内心想干什么呀?
  生:她想感谢小象。
  师:感谢小象,她爱小象,小象干了活了,她感谢小象,那你再把阿玲对小象的这个感谢读出来。(此生重读这句)
  师:嗯,真爱这小象。还有什么美?
  生:我觉得小象的心灵也美(众笑)
  师:你连小象的心灵也看到了,那你读一读吧。
  生:(读)“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从泥坑中拉出来了。”
  师:怎么心灵美呀?
  生:因为从课文上看出如果小象的心灵不美,那主人怎么拍它,它都不会去干活的。
  师:对了,它听话是吧?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说小象“乖巧”。
  师:“乖巧”是什么意思?
  生:乖巧就是象小娃娃一样。
  师:那么你说这“乖”是什么意思?
  生:听话。
  师:对,很听话。“巧”呢?
  生:很灵巧。
  师:什么活都能干,很灵巧,又听话,又聪明,又灵巧这叫什么?
  生:乖巧。
  师:对了,小象的行为动作很美,是不是?
  生:是。
  师:那我们就像读童话那样来理解小象的心灵美好吗?(让一同学上前来,问她)这段话写谁美呢?
  生:小象美。
  师:对,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照写)大家很能发现,还发现了什么美吗?小象不是干了两次活吗?洗汽车,我们还没怎么读呢,谁来读读洗汽车?
  生:“小象转身走进金色的……把污泥冲得干干净净,车身焕然一新。”
  师:你们看这一段里有两个“冲”字,第一个读什么?
  生:“冲”(chònɡ),“冲着车身”。
  师:第二个读什么?
  生:“冲”(chōnɡ),“冲得干干净净”。
  师:“冲(chònɡ)着”是什么意思?
  生:朝着,向着。
  师:如果我这儿有水,“哗哗哗”(做一个冲水的动作)那是什么?
  生:冲水(chōnɡ)。
  师:很好,刚才有个同学问我“潇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谁提的?是你,那你注意听。书上在说小象潇洒之前有一个附带的动作是什么?
  生;甩着长鼻子。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当时小象这样子走,(师演示:以右臂作象鼻,直挺挺地垂于身前,两肩耸起,拖小步向前挪动)还潇洒不潇洒?
  生:不潇洒。
  师:为什么?
  生:这个动作太死板。
  生:太拘束,一点也不自然。
  生:像有病一样。
  师:对,一点儿也不神气。那么小象这样走呢?(演示:“鼻子”微摆,小步向前)潇洒吗?
  生:不潇洒。
  师:还不潇洒,为什么?
  生:动作还是太僵。
  生:动作太小,不大方。
  生: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你们刚才说了那么多不潇洒,是因为太死板、太拘束、不自然、不大方、不神气,是吧?(生答是)那么,反过来,又大方、又自然、又神气、不拘束、不死板就是什么啦?
  生:潇洒。
  师:那么小象“甩着长鼻子,潇洒地”走过来,是怎么走的?是这样吗?(师手臂很自然地模仿小象甩鼻子,幅度大,屈伸自如,迈大步向前走)
  生:是。
  师:(问提问的学生)“潇洒”懂了吧?
  生:懂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还有美吗?小象出现的时候……
  生:(读)“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师:什么美?
  生:雾美。
  师:怎么还是雾?
  生:铜铃声美。
  师:铜铃声美。怎么美我还不知道呢,一起来读,哪儿美,通过读来告诉我,让我理解,这个铃声哪儿美?开始。
  (学生齐读这句)
  师:我一下就明白了,因为这个铃声怎么样啊?
  生:悦耳。
  师:什么叫悦耳?
  生;就是听了不是很剌耳的声音。
  生:就是好听。
  师:对,声音悠扬,优美、很好听。课文上说“飘”来悦耳的铜铃声。如果这样说:从战场上飘来手榴弹的爆炸声。远处飘来火车的隆隆声。行吗?
  生:不行,那些声音太大了,震耳朵,不悦耳,不能说“飘”,说“传过来”还行。
  师:我再说:晚上我正在看书,从窗外飘来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行吗?(生答行)是这样。那我再问,刚才说的是什么美?
  生:铃声美。
  师:如果说铜铃美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铜铃美是代表它的样子,铃声美是代表它的声音。
  师:要说铜铃美,那是它的样子,铃声美是悦耳的声音。他回答得很好,我们给他一个鼓励。让他在黑板上写下来,到前面来,应该写什么?
  生:铃声美。
  师:对,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铃声美”)大家拿起书,一起读一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我们通过读书,寻找美、发现美、而且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欣赏了美。大家看黑板,同学们找到了禾田美、草地美、晨雾美、阿玲美、小象美和铃声美。那么总起来可以说是什么美呢?
  (学生议论,但无人举手)
  师: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就处在这个故事所描述的情景中,你觉得怎么样?
  生:很舒服。
  生:心中很高兴。
  师: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生:愿意。
  师:这样的生活美不美?
  生:很美。
  师:那么归结一句话,所有这一切,表现了什么是美好的?
  生:生活。
  师:对,生活是美好的。(板书“生活美”)可是,我又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你们商量吗?
  生:可以。
  师:那就是:道路高低不平、泥泞不堪、汽车陷进泥坑、溅满污泥,弄得人们那么烦心。这样的生活也美吗?
  生:不美。
  师:你们不是都同意说“生活美”吗?
  生:这个不美只有他们几个人,人不多,别人还是挺美的。(笑声)
  生:他们的困难被阿玲帮助了,不困难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是美好了。
  师:虽然话说得不太利索,但道理说出来了。阿玲为什么会去帮助司机他们?
  生:阿玲心灵美。
  生:阿玲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我们绕个圈子来考虑,大家想一想,小象为什么那么听阿玲的话呢?
  生:因为主人是它最好的朋友。
  师:这观点我同意。
  生:因为她驯养了它很久,所以很听话。
  师:那驯养的过程中是用鞭子抽着驯养,还是怎么?想想课文那个字。
  生:贴。
  师:为什么小象听她的话?
  生:因为她很爱护小象。
  师:很爱护,对不对?
  生:对。
  师:阿玲对小象充满了一个字,什么字?
  生:爱。
  师:对,大家再想想,阿玲看见别人有困难了,一点没有犹豫,马上指挥小象拉汽车,洗汽车,这就表现了阿玲对这些陌生人的什么?
  生:她的热情。
  生:表现了她乐于助人。
  师:热情、助人、善良都说明她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生:爱心。
  师:有了阿玲的爱心,司机他们的不愉快最后变成了喜悦和赞叹。所以说,生活中暂时出现了让人烦心的事,大家只要有了爱心,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对吗?
  生:对。
  师:这正像一首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上一点爱,”后面怎么说的?
  生:“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真好,那么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除去总的表现了生活美、还表现了什么美?
  生:爱心美。
  师:非常好!(板书“爱心美”)可是,我还是有一点遗憾,阿玲是一个外表内心都很美的人,但她从一开头出现到最后走进雾中,一直就没说话,我觉得美中不足,说两句话多好呀,你们的看法呢?
  生:我不同意。
  师:说一说。
  生:她不说话,因为她的表情已表达出来了。
  师:她用表情指挥小象,司机跟她打招呼她都没理人家呀?
  生:司机向她问好,她微微一笑。
  师:这是面部语言。
  生:很有可能她是个哑巴。(众笑)
  师:先把你这个说法存档,一会儿再跟你算帐。(众笑)
  生:因为泰国的语言,我们中国人听不懂。
  师:这还有点道理。可能语言不通,说了也白说,就用手势和表情来代替了,是吗?
  生:是。
  师:或者她生来就不爱说话,这算缺点吗?
  生:不算。
  师:你还要说什么?
  生:我觉得阿玲害羞。(众笑)
  师:你怎么觉得她害羞?书上怎么说?
  生:她的表情……
  师:有一句话你没抓住。
  生:因为阿玲抽回了手,笑眯眯地摇了摇头。
  师:对,司机握她的手,她抽回去了。虽然不是在大街上,但也是公共场合,这司机老握着她的手,她觉得怎么样?
  生:害羞。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也可能泰国人不爱说话。(笑声)
  师:那不一定,这一点你们说服不了我。我还有点看法,愿意让我说吗?
  生:愿意。
  师:课文上光说了阿玲穿的衣服美,笑容一出现牙齿也美,但就是不知道她长得什么样。作者要是描写一下她的长相多好呀,不是显得她更美吗?这回同意我的看法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不同意?
  生:因为课文主要写曼谷的小象。阿玲的长相不重要。
  师:长相不重要,但是牙齿很重要!(众笑)
  生:因为作者只注意到笑容了。
  师:没注意她的相貌,只注意她的牙了。(众笑)
  生:因为课题主要写曼谷的小象,别的就不必写那么清楚了。
  师:还是没说清楚,为什么只写牙呢?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脸上最重要的器官是眼,作者不写眼,专写牙。(众笑)
  生:书上写的是阿玲的衣服和牙齿,可能人很丑。(众笑)
  师:这儿又出现了一个假设,那儿说阿玲是个哑巴,你这儿说她很丑。同样给你记一笔帐,等会儿再清算。(众笑)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因为人不能光看面貌,还要看心灵。
  师:你说看人要看她的心灵,但是写了她的衣服、她的裙子和牙,偏偏不写她的脸,为什么?
  生:作者是抓住阿玲的几个特点写的。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阿玲脸上除了牙好看,其他部位就没特点了?好啦,大家这么想,刚才说哑巴的同学站起来,说很丑的和说没特点的站起来,该和你们算帐了。(众笑)我问你们三个,其实,我倒不一定反对你们三个人的说法。你们想一想,退一步说,即使阿玲真的很丑,真的是哑巴,真的除了一口白牙以外其他都很普通的话,你们还觉得她美吗?
  生:美。
  师:她仍然是一个十分美好的人物。大家认识都一致了,至于阿玲是不是真是哑巴,长得很丑而且没什么特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阿玲怎么?
  生:心灵美。
  师:那么既然心灵美,为何不写别的,只写衣服、裙子和牙呢?是不是真的很丑,用衣服来打扮打扮呢?
  生:因为她的衣服跟我们的不一样。
  师:跟你的不一样,但跟所有的泰国妇女一样。(还有几位同学列举了几条理由,但都不正确)你们想想,一个人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的,漂漂亮亮的,把自己的牙刷得白白的,说明她爱什么呀?
  生:美。
  师:美,太笼统,她热爱她的什么?
  生:她热爱她的牙齿。(哄堂大笑)
  师:不是。
  生:她很讲卫生。
  师:是不是她热爱自己的生活呀?
  生:是。
  师: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要好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
  生:是。
  师:对,世界上的道理就是这样,既复杂又简单。阿玲热爱生活,她就能深刻地感受生活的美,她越能感受到生活的美,也就更加热爱生活。你们说是这么个道理吗?
  生:是。
  师: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不管阿玲是不是那两位同学假设的那样,我们看一个人,主要是看他的外表呢?还是看他的内心?
  生:看内心。
  师:同样的,看一个人主要是听他说什么,还是看他做什么?
  生:看他干什么。
  师:对,这些道理你们都懂了,我很高兴。对这一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片刻”是什么意思呢?
  师:注意啊,咱们的课不讲了,我去喝口水,大家休息片刻。我这话的意思是叫你们休息多长时间?
  生:一小会儿。
  师:明白了没有?要休息一个钟头,叫片刻吗?
  生:不叫。
  师:我只让你休息两分钟,是不是片刻?
  生:是。
  师:片刻就是时间短,不长的一段。
  生:我不明白的是,课文主要写的是小象,为什么最后写了“生活美”、“爱心美”,而且黑板上所写的提到小象的不是很多。
  师:如果你要不提这个问题,我也正要问了,你先替我提出来了。这篇文章的课题是《曼谷的小象》,可是我们没有重点地研究小象,这篇课文题目是小象,实际上写的是谁?
  生:阿玲。
  师:没有阿玲,有没有小象?
  生:没有。
  师:没有这样充满爱心的阿玲,会不会有这么乖巧的小象。
  生:没有。
  师:帮助别人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类的美,这个爱又发生在这样美的景色中,使你感到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美。整个故事一读,就让人感到美极了。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
  生:课文写的主要是阿玲,为什么课题写的是小象,而不是阿玲。
  师:这样的课题有很多,你看看过去的书,题目不一定就是里面的主人公。比如《小摄影师》,写的不是那个小孩,却是高尔基;《一个粗瓷大碗》,不是描写那个碗,而是表现赵一曼。课题里写小象,我给你变一下,不写“曼谷的小象”,我改为“曼谷的阿玲”也同样可以。用阿玲作题目也行,但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引人思考?
  生:阿玲。(众笑)
  师:那这个问题,咱俩下课再讨论,好吗?别的同学有没有疑问?
  生:没有。
  师:那咱们下课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曼谷的小象》片断赏析之一

这篇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三部分。其中阿玲指挥小象巧妙地把汽车拉出泥坑,又将汽车冲洗干净的经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弄清人与小象之间的联系,了解课题,虽然是《曼谷的小象》,但作者实际是要赞颂指挥小象的人——泰国妇女。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是如何用举止、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又是如何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小象的聪明乖巧的。

  在教学步骤上,我紧扣课题《曼谷的小象》,以中心词“小象”,作为突破口,进行“变序讲读”;首先从整体入手,接着插入重点部分(第三至八自然段)讲读,然后导读第三部分(第九自然段),最后略讲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教学中,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最后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以变序讲读法为主,结合朗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在导读中,要注意交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然后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二解题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在质疑中提出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1.这篇课文主要写谁?2.阿玲和小象有什么联系?3.课文赞扬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课题中就可以看出主要写谁(写小象,也是为了写小象的主人阿玲。)至于第二、三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中需要理解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弄清了人和小象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了泰国妇女阿玲的美好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清新明快,淡雅平实——赴厚得路小学听《曼谷的小象》

一、相得益彰,各尽其妙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昨天下午前往厚得路小学听了梁存艳老师上的三年级29课《曼谷的小象》,感触很深的是这节课像一首清新明快的歌,也像一幅淡雅平实的画,并没有激越高元。也没有绚丽多彩。在教学中老师运用了教材进行全方位的语文素质教育,相机穿插语言文字训练,有意地让学生尝试自渎,是这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令两者相得益彰,各尽其妙。比如:朗读“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和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从读中理解、感受“延伸”,意思是延长,伸展。

  二、激情教学,自渎自悟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都带着饱满而稳定的激情教学,用自己的兴趣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文章的板书都是学生自渎自悟后,用精炼的词板书在黑板上的,也就像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让学生露一手。

  三、抓住重点,引导体会
  在教学中梁老师抓住万山之中的主峰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感觉美。在上课开篇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光知道文章内容可不行,故事背后还藏着东西,要想知道藏着什么,就要认真地去想一想”。因此,抓住重点,体现教学的力度、内容、训练。

  总之,润物无声,教师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发现、感觉美,但在如何欣赏美上还欠火候,不一定采用直观的图片、画面,可在理解力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之一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心里想什么?

  生:我心里想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

  生:我心里想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生:我心里想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启迪思维,升华兴趣

  (一)质疑问难

  1.范读课文,思考:这课书主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2.简介白求恩。

  3.提出不懂问题。

  师你们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他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白求恩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当医生?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一起讨论解决。

  (二)启发思考

  (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略)

  1.默读第三自然段(重点段),思考:当时的战斗情况怎样?

  2.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话?画出来,读一读。

  3.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4.(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思考: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讲白求恩不肯撤离阵地。

  生:白求恩认为手术台就是阵地,他不能离开阵地,他要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师“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

  生:“手术台”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工作台,“阵地”是打仗的地方,不是一回事。

  师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这是比喻句,把手术台比做阵地。

  生:这里的阵地就是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工人叔叔的岗位在工厂,农民伯伯的岗位在田野,老师的岗位在课堂,医生的岗位在手术台,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解放军叔叔打仗时“人在阵地在”。白求恩决心不离开手术台,冒着生命危险给伤员做手术,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师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生:(齐)手术台就是阵地!

  (三)引导争论

  师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

  生:(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众笑)

  师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

  生: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的抗日战争,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所以不算客人。

  生:不是请来的也应该算是客人。昨天晚上我们家吃晚饭时,小王叔叔来了,爸爸说:“客人来了,倒茶!”我们没有请小王叔叔,爸爸照样称他为客人。”

  生:(指着课本振振有词地)白求恩自己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难道白求恩撒谎?

  生:那是白求恩谦虚,他本来就是客人。

  (学生争论不休,一学生站起发表新的意见。)

  生: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众笑)

  师好!你能讲具体一些吗?

  生:他刚来时就是客人,来久了,参加八路军了,就不是客人了。(众大笑)

  师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一家人。

  师对!他跟谁是一家人?

  生:跟八路军一家人。

  生:跟中国人民一家人。

  师好极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众:(脱口而出)看成自己的事业!

  师谁再来说说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可是他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又不是客人。(听课老师鼓掌)

  师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象。

  (第四自然段教学过程略)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

  生:三天三夜共有七十二个小时。

  师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生:白求恩可能利用这短短的时间喝点水,啃一点干粮,又接着做手术。

  生:这三个小时里白求恩探望伤病员,看手术后他们的病情怎样。

  生:白求恩在给手术刀、镊子、盘子等进行消毒,为新的手术做准备工作。

  生:白求恩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组织已经动过手术的伤员安全转移。

  师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存疑探索,延续兴趣

  1.总结全文。(略)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师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老师这里有几本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出示书籍),谁愿意看,下课可以到老师这里借阅。

  生:(齐)(争先恐后地)我借!我借……

论文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改革中,我根据儿童的心里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力求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好懂。

  一、巧设开讲,激发兴趣

  一堂课可分为开讲、中间、结尾三个阶段。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开讲,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我常用的开讲方法有六种。

  1.创设情景。我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教室正面墙上挂着镶有黑边的周总理遗像。一上课,打开幻灯机,银幕上出现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上为周总理送行的动人景象:

灵车缓缓地开动,哀乐低沉地回响。我沉痛地开讲:“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一悲壮的情景一下子就紧紧地扣住了孩子们的心弦,几十双眼睛都闪着泪花。

  2.设置悬念。我常常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如上《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课题后,我故作惊奇地说:“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也有脚呢?它的脚究竟是怎样的?看看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

  3.音乐感染。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一段录音,造成强烈的音响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上《精彩的马戏》,在轻快的音乐声和热闹的锣鼓声中,我兴高采烈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接着投影机打出了猴子爬竿、倒竖蜻蜓等有趣画面。学生们兴致勃勃,产生了愉快的情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4.形象吸引。即运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电影、录相等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壁虎》,我准备了几只壁虎装在瓶子里,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对照课文来学习。学生仔细观察,兴趣盎然。

  5.表情叙述。有些课文,我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情感的导语或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捞铁牛》,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中华民族不但勤劳勇敢,而且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陷在河底的铁牛打捞上来……”孩子们听后,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产生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6.提出问题。在开讲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迪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我除了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外,还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

  1.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我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旧的教学模式,经常在讲课前或讲课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或议论,或质疑,或问难,或对老师的讲解提出看法,或对课本中的文句甚至标点提出意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一次,我上《视死如归》的示范课,我把第一段的段意概括为“被捕”,第二段概括为“斗争”,第三段课文只有一句话:“敌人想用死来威胁王若飞的阴谋又一次失败了。”我据此把段意概括为“失败”。我刚板书完,忽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宋老师,你概括错了,应该是胜利才对。”接着那学生解释:“第一段是王若飞被捕,第二段是王若飞和敌人斗争,第三段斗争的结果应该是胜利。”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补充:“敌人的失败就是我们的胜利!”当时许多听课者都不禁称赞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敢于给老师提意见的精神。

  2.启发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好的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例如上《小交通员》一课,我打破了“逐段分析、层层提问”的旧框框,采用“中间切入,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随机应变”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说明立安“随机应变”的重点段,然后默读,看哪些地方最能说明立安“随机应变”?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围 绕重点难点,问到了关键处,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紧张的思考后,学生争着发言,情绪十分高涨,思维极其活跃。

  3.引导争论,发展思维的求异性。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矛盾的撞击中迸发出来的。我上课注意设计一些新颖的、能引起学生争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求异性。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学生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突然有个孩子喊了一声“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对新的意见进行讨论,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4.展开想象,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我在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培养创造想象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如教《狼牙山五壮士》,讲到“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我问:“想象一下,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像什么?”孩子们满怀激情地说:“像五棵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青松。”“像五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五只被激怒了的雄狮,怒视着敌人。”“像五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像五尊威武的雕像”……英雄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

  三、精心结尾,延续兴趣

  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终身难忘。我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欣常一段精彩的录音,品味一幅美丽的图画,完成一项有趣的练习,思考一个迷人的问题,介绍一本课外读物,演示一个科学实验等,把学生在阅读课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教《蝙蝠和雷达》这课的结束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什么?孩子们争着回答:“人们从荷叶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伞。”“人们从火药得到启示,发明了火箭。”“人们从大脑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电脑。”……一下子就举出了十多个例子。尽管有的讲得不十分准确,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我趁着学生兴趣正浓时,又提了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要求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作活动。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把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高峰不断地攀登!

点评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有经验的老师往往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宋浔坚老师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教学中,采取“从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宋老师从疑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谁把手术台当做阵地?”“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习的兴趣。预习课文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他“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当医生”?通过这些质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一步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接着,宋老师又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他根据学生的质疑和课文主要内容,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做为重点,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老师运用质疑的方式层层逼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提出两个疑问:“‘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讨论后一个问题,又提出两个疑问:“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他跟谁是一家人?”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宋老师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放在首位:一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二是老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这种“以疑激趣”的结果,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学生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可见,“从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2: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