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09: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对古诗词的学习,记忆中有父亲的熏陶,有自己后来求学产生的喜爱。虽然文学底子很浅,但是对古诗词的热爱,却一直不曾消减。

2004年,跟随校长做课题,用了整整三个月多的时间,,动手编辑了三本学生《课外经典诵读》小册子,那一阵,几乎把自己浸泡在了唐诗、宋词中,连跟朋友发信息,甚至做梦,都是诗词的味道。或许那时,才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从没有看到过,从没有读到过的一些诗词。同类题材的,同一个人的,同一时期的,所有这些,在大脑里渐渐积累起来。

2009年末,省里面进行有效教学的展示课,我有幸参加,当时凭直觉,报了一节古诗课。可是怎么上,心里依然没有谱。只知道要把文本“读厚”,传统的解词析句,一节课干巴巴走到底,就学习那28个字,好像跟“有效”差了点。那年头,杜郎口风云已经席卷全国,自己作为“课改人”,当然要对教学进行创新。于是,反复修改,与师傅多次商讨,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步骤定为:读准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读成一首曲。因为自己笃信唐诗是用来吟唱的,甚至提出要把自己的古筝搬进教室,与学生吟唱。结果被教研组同事毫不留情的批评“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后来,静下心来研读王崧舟的古诗词教学,凭借着模仿来的一招半式,上完了这节课。

  课后,大家说了很多赞美的话。我知道,不管是师傅,还是专家,都是爱护我的。但是,我不能原谅自己浅薄和幼稚。因为课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感觉到整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得法”,“一首诗还是显得单薄了些。”我一直无法释怀。

从那时起,古诗词教学就逐渐走进我的心里。喜欢特意买一些古诗词书籍来阅读,找一些古诗词课例来研究。或许是老天的偏爱,2012年,学校的教学节,教研室安排我上一节“特色课”,关校长的建议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上古诗词课。

那一段选课的日子,也是充满诱惑与艰难的抉择。因为苏教版古诗词相对于人教版少了一些,浅了一些,加上我自己特别喜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于是最后决定突破教材的界限,用人教版的《古诗词三首》,给一直受苏教版教材熏陶的孩子们上。

那又是一段昼吟日诵的时光。走什么样的路,心里似乎有点感觉,但是依然无法清晰准确地践行。那时,再看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似乎觉得自己不能再去复制。而且在《纳兰词传》中记载,这首诗写于纳兰性德与皇帝回长白山祭祖的路上,而非战争诗篇。怎么办?是信赖专家,还是忠于史实?多次翻阅《纳兰词传》和《纳兰传记》,我觉得,“爱它,就应该忠实于它”,于是,我选择了后者。也是碰巧,纳兰词传中一句“知君何事泪纵横”不经意间在那段时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是啊,纳兰的一生是精彩而短暂的,他的生前离后,留给了世人太多的疑问。最后,决定用这句话,串起《长相思》《秋思》《泊船瓜洲》,情到深处言语自然无拘无束的蔓延开来,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书写的精彩诗句,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雷鸣般此起彼伏的掌声。这节课,我用对教材深度解析和寻找同一意象下的不同诗词,圆满完成了教学。

但是,课后,我依然无法释怀,因为,小学阶段要掌握的古诗词七八十首,不是每一首都有值得挖掘的背景,不是每一首我都能准确组合。高段学生思维训练多一些,比较适合我喜欢“挖”教材的特点,低段呢?别的诗词呢?我依然不得而知。我是幸运的,在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总有一些贵人愿意聆听,让我把自己的困惑抛出来,给我会诊。

今年的协同研修,主题是古诗词教学。因为开学忙想偷懒仍然用去年的《长相思》,后来师傅的提醒,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年段的古诗课。我希望这又是一次破茧,让自己不要放弃飞翔的梦。

国庆节期间,不断回忆自己看过的与古诗词相关联的书,翻看自己曾经的读书笔记、王老师新送的书,感觉眼前的路越来越清晰。但是,真正落实到备课,却又无从下笔。连续教了两年的六年级,很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状态无法让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小朋友接受。于是,利用早餐吃饭时间,课间,去跟三年级小朋友聊天,听他们尚未褪去奶味的天真,听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童言。

因为去年的《长相思》,也因为一直相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相信“放手学生,学生总能给予我们精彩”,让我敢于把“看到什么,写什么”定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几乎所有的同事,包括师傅都提出反对,理由只有一个:古诗的要求很高,平仄,押运,一般大人都写不了,一个刚刚开始习作教学的三年级学生,如何能写诗?面对大家的质疑,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爱诗词,我愿意帮助学生,打破“写诗难”的心理障碍,为他们铺就表达的路径,给他们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我固执的保留了写诗这一目标。师傅最后妥协了,他说:“你可以试一试,但是要做好整节课功亏一溃的心理准备。(学生写)诗成则整节课成,诗不成,前面铺垫再好也不会得到承认”。

纸上得来终觉浅。10月8日,我带着草草做好的课件和尚未完全来得及写出来的备课稿,借班第一次试教。没有预习,学生特别活跃,整个教学推进顺利,但是最后看学生写的诗,只有三四个学生动笔了。该班语文老师劝我,“是不是太难了,我们才开始学写作。”

因为上过一遍,三年级孩子的渴望表现,易于交流的特征将我一下拉回到中低段教学的环境中。看来,教学语言应该不是大问题。经过回忆,修改,三天后,我又试教了第二次。这一次,也是没有预习,最后学生写出了这样几句诗:

(附)

虽然很稚嫩,但是,孩子们毕竟迈出了写诗的第一步,也坚定了我落实“语言实践运用”的信心。

经过反复推敲。教学环节敲定了。

第一步,详读《望天门山》,通过解析字眼,指导朗读,背诵。总结出“看——想——写——抒”的古诗写作过程。

第二步,给梯子,让学生通过看画面,回忆古诗,感知“看到什么写什么”就是诗的理念。

第三步,略教《饮湖上初晴后雨》,再次印证“看——想——写——抒”的古诗写作过程。

第四步,学生咀嚼词语,选择合适词语填补诗句。

第五步,自己创作。

第六步,自助作业。

最后创作,刚开始学生下笔还是有点困难,但是,随着课堂悠扬的古筝音乐的陪伴,慢慢有学生不断举手示意写完了。看着下课时间到了,真不忍心打断孩子们凝神创作的瞬间。最后,琼海实验小学三(6)班的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童言,流畅的文笔,悠扬的童音,迎来台下一次又一次掌声。

送走学生,我有点怯怯的坐到王老师身边,“王老师,你批我吧。”王老师很善意的笑着,“我不批你,课很好,真得很好。”在我的再三央求下,她还是很诚恳的提出她的看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09:14:59 | 只看该作者


课堂容量大,任务多,感觉学生没悟透。
课的环节平行的多,递进的少,感觉给学生的梯子不够。
学生对“西子”是否理解,对“淡妆浓抹”是否理解。
如果两首一起上,第一首详教,第二首应该以问题推进,学生自学,以检查反馈落实学习。
后来,我仔细回忆自己的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刚上课还是有点紧张。本来设计是先检查“读会”,再指导“读准音节”“读通”,然后“读出节奏”,最后“感知古诗的押韵”。而一上课学生刚读两遍,我就引入了“断”的解析,指导朗读第一句。这个环节读的层次就没有体现出来。

填词说话的环节过后,应该是对“两岸青山相对出”画面中,青山张臂迎远客的想象和李白高兴、爽朗的心情的体会,而我直接就进入了“说李白看到哪些风景”的环节。本来这个环节是预设25分钟的,结果20分钟就结束了。感觉前半节课的朗读缺失了。

后半节,我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本来是引导学生说出苏轼看到“晴方好,雨亦奇”就行了。但是根据后面的古诗创作,我加进去了诗句的实践运用。让学生不断变换身份吟诵西湖“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不同身份或介绍或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后,再次点明“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教学中心。学生的创作还是令人满意的。

课已经过去两天了,一觉醒来,我总是不由得回忆起自己的课堂,总是回忆起可敬可爱的专家、老师、朋友善意的鼓励和肯定。对这样大容量的古诗教学,有人赞赏,有人在即使看到学生最后的成功创作,也会质疑这样的教学是否经得起检测,是否能推广到常规教学。

《课标》关于古诗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一二年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四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

五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

我们大多数老师的古诗词教学,多数还停留在“解析字句,逐句理解,最后背诵”这样的学习状态。还有上海的戴建荣老师古诗教学的模式,一直坚持“诵读古诗教学”法,他的诵读,是经过“古诗词诵读”专门培训学习的。满节课充满咿咿呀呀平平仄仄的韵律美,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

新课改下的课堂,“三超”课是正常的,学生能接受能消化能运用的就是适合的。当然,适合也是有对象的。一种教法不可能适应所有的班级和所有的学生,否则,就不符合辩证法了。

学习古诗词,重要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是文化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灵也好,精神也罢,都是经过这样洗涤的,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浸润对一个民族的灵魂重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对一个人的思维力、想象力、概括力的训练也是有效的,因为这是写诗词的过程特点所决定的。这就不难清楚,古诗词课到底要做什么?达到什么?交给学生什么?

反思自己的课堂,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古诗词教学,也可以落实语言的实践运用。可以仿写,可以创作。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不要将孩子的诗意表达扼杀在萌芽状态,应该无限相信孩子的创作能力。

第二,古诗词诵读的节奏是要告诉学生的,这是古诗词韵律美的基础,如果学生节奏错了,很可能出现断句错误。比如在课堂上,有个男孩朗读很漂亮,可惜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样断句:饮湖/ 上初晴/ 后雨。断句错误,则会导致理解错误。诗句也一样的。想起《送元二使安西》题目的断句,常有学生读“送/ 元二使/ 安西”。.所以,告诉学生正确的节奏非常重要。

第三,帮助学生找诗眼,通过诗眼看画面,把指导朗读和体会诗句情感相结合。

第四,古诗词教学,要有等一等的准备。不然,国学经典诵读为什么提出“大量诵读,不求甚解”。古诗词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解”出来的,古诗词是学生初步感知、了解甚至记忆后,在若干年后的某个场景,某个时刻,蓦然间心头一颤,不由吟出的,那是来自心灵的呼吸和对话。那一刻,才是真正学懂了。

第五,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让课堂充满乐趣。但是,这不是适合每一首古诗词。比如欢快的儿童诗,就可以;比如有些低沉的如苏轼的《明月夜 短松冈》,就不能用高亢的语调读。朗读,要入情入境,合情合境。

最后,一定要坚持广阅读,深研究,用自己的课堂训练自己,用自己的课堂实践检验自己的学习。当然自己的教学机智还有待锤炼。用师傅的话说:“只有真正做到能倾听学生,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变化”,也正应了那句话:“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方是教学一境界也。

草拟绝句一首,表达自己从早上坐到现在,情牵古诗词教学的感触:

千古诗词留佳话,

经典传承渐蓄发。

广研深积是正道,

协同研修育彩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