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不知道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什么是"以后"呢?"以后"是人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无用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以后",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今天"。假如所有的"今天"都不快乐,"以后"就会失掉感受快乐的能力,就像你这次知道成功直博后的感觉。以前你一定千万次地假设过,假如自己能读博士,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是,没有!你感觉到以前的苦不值得,所以才会失落。假如读博士是美好的,那么你就应该每天都快乐地去读,"每天"都会在你的生活中具有终极性的意义。你竟然认为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这样活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教育给你造成了怎样错误的观念啊,那是违背人性的。快乐的原则重于知识的原则,知识是为了建筑更高级的快乐,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对人性基本需求的反动!

    你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乐趣,所以你才不够热爱生活,也不够热爱自己。你不自信,太过焦虑,太注重结果,改变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放松心态。我讲到"享受"和"快乐"这两个词,就是为你的本性去除遮蔽。从前过时的教育思维已经使你迷失了本真的自我,我只不过提示你要舒展四肢,重新像一个孩子那样呼吸,那样去睁开眼睛感受世界,因为你缺少一段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说到这儿,我都要哭了。跟她历时数月的交流,让我过于耗费心血。如果你试着这样长时间地鼓励一个丧失了基本自信的人,拼命地给她打气,跟消极思想做旷日持久的顽强抗争,你或许会理解我此刻的疲惫。

    我想到了,她说,我要马上出去买漂亮衣服,大吃冰淇淋!

    好兆头,我说,这比你之后再连读三个博士后都更加顶用!

    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她是如此优秀。但是,在我的大部分文字里,"优秀"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见过如此多找不到北的优秀学生,我们也见过如此多走投无路的优秀员工,到底为什么呢?

    她就读于一所高考提前批次录取的学校,同班里很多人都带着可考进北大、清华的分数进来。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排名也都非常好,社团活动积极,参加校际比赛获奖,副修经济类专业,还兼职做一个英语网站的外国人专访栏目。她还想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因此忙着考托考寄……

    当如此这番介绍了基本情况后,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她是如此优秀。但是,在我的大部分文字里,"优秀"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见过如此多找不到北的优秀学生,我们也见过如此多走投无路的优秀员工,到底为什么呢?

    这些优秀中似乎有太多无意识模仿的成分,缺乏自主精神和原创性。很多优秀者的目标是基于对身边"牛人"的模仿,而不是作为个体的真实诉求。因此,这些优秀往往是站不住脚的。比如,她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的这个梦想,很可能是基于"许多人毕业都去了常春藤盟校,我也想马上去一个"这样的模糊意识。我问她为什么想要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新闻,她说是想要毕业后做一个更好的记者。我问,如果不上哥伦比亚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吗?她回答,去了会更好。我又问,你觉得自己申请哥大的优势在哪里呢?假如现在有一千个在著名媒体有记者经验的竞争者,和有一千个从新闻传播学科班毕业的人,你怎么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她说,这正是我很疑惑,要来问您的问题。我回答,这也正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在我看来,如果你的记者梦是踏实的,就应该先做出成绩来再申请哥大。为什么?请听我解释。

    按照一般的发展路径,像理工科或文科中的纯学术研究类专业,直接读研或去留学读研都是对的,只要你真的喜欢这些专业。一些应用型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律,也需要更系统的训练才能开始执业,这些专业在美国的学生也是要直接进入医学院、法学院去拿M.D、J.D的。而对于更大量的实际工作而言,尤其是以跟人打交道为特色、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坦率地说,更高级的学校教育并不会给人带来格外大的竞争优势。更高级的培训是在行业里,是在行业里声名显赫的公司之中!而未来,你也可以去大学进修,以访问学者或读硕士的形式。这时,大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向你提供了跨企业,甚至跨行业的高端交流平台,人们在这里交流、探讨,学习新思维,掌握先进技术。如果你没有在一个专业里的浸泡和一个行业里的发酵,你的劣势将会很明显。第一,你很难为老师和其他学生提供价值,因此大学不容易录取你。第二,即使你进去了,很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知识,对别人的经验分享也很难有共鸣性体会。第三,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如果你当初是读本科的话,那是值得的。但是这种研究生教育是用来增加你手里的就业筹码的,而不是用来浪费你积累行业经验之良机的。所有以跟人打交道为核心的专业,行业竞争力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书本知识的丰富与学历的提升。

    从金钱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留学计划,对于大部分应用型硕士,不要指望有全奖,因为校方不需要通过发奖学金来鼓励国际学生来此"做研究"。因此,即便有各种资助可能,还是以自费留学的形式为主。读这些国外大学的学费可能是中国家庭的多年积蓄,不能不精打细算。有两种情况可以不考虑这种资金代价。第一,你来自亿万富翁家庭。第二,你不需要父母的投入,可以自己支付学费。

    就你的情况而言,不是你不应该留学,而是你的这种留学计划应该适当推迟,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不是你要上哥伦比亚才能成为最好的记者,而是你要成为最好的记者或者至少明显表现出这方面的潜力,那时候进退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但是,如果我不马上去念哥伦比亚大学,而是先选择就业,我怎么能去最好的媒体,做最好的记者呢?她感到疑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对,这才是我能跟你探讨的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你前途问题的核心。怎么样成为一个最好的记者,那些中国最好的记者能告诉你吗?不能!我能告诉你吗?也不能!

    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第一,最好的人才是自我教育的结果,不是量化教育的产品。第二,做一个好记者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采访、写稿、发表(仅以平面媒体文字记者为例)。第三,成为好记者的重要途径,就是采访报道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来影响社会现实。你在这些方面做了什么准备呢?

    她说,我在一家英文网站做人物专访,但影响力很有限。

    我说,那么你的人物专访跟别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仅仅是完成任务式的,还是对此有什么特殊好奇心呢?有些记者做人物专访,你会明显感觉到其在探寻、在发问,以期望能获取有价值、有意思的信息,让两个人的话题都活跃起来。有些记者做人物专访,是一种没事找事的问法,有一搭没一搭,被采访的对象恨不得睡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采访水平的区别吧。她说。

    对,水平是有差别的,但我理解的最大差别在于,你为谁而采访?你是不是对你的采访对象,对你问出的问题真正感兴趣?比如我自己写东西,是因为我被一个问题深深吸引,我看到的是我们体制化的教育有时偏离了一些基本的常识。什么常识呢?社会的常识,人生的常识,人性的常识。我们没有必要将原有的教育体制一下子打翻重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可以听到的人,警惕你所接受的教育,不要全盘接受(尽管也无需全盘否决),它们可能会成为你很大的人生障碍。

    正是因为我看到这种问题,才不休不止地絮叨,我是一个可以看出问题的"问题青年"!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太多纯粹接受型的"答案青年"了,他们以为不需要批判,不需要不满,以为所有的问题终会有现成的、可被学校教育批量供应的标准答案。

    有句话叫做"愤怒出诗人",很有道理。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最旺盛的时候,是需要"有问题"的,需要问题带来的冲动。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一旦艺术家锦衣玉食,养在深闺,无所事事,那就到了他的艺术生命被扼杀掉的时刻!

    扯了这么多废话,是想传递给你一个道理。伟大的记者来自于伟大的现实,来自于他/她对这个时代的真相与真理的追问,这些都不是甜腻腻的哥伦比亚大学光环能带给你的。

    你必须深入到社会中去,感受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你会被触动,你会被感动,你会被激动;你会感到人间的不易,你会感觉到人间的不平,你会感觉到人间的不幸;你有思想,但是你更有一副心肠,为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你感觉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改变什么,报道什么,理解什么,追问什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老套"的说辞不知还有几个记者记得。最好的记者应该有最超拔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也许不是新闻学院所能教育出来的,可能也不是新闻理论可以堆砌出来的,而是从现实生活的血与汗、泪与笑、梦与情中凝炼出来的!

    我讲了这么多,不是告诉你新闻的技巧--我根本不懂--而是和你探讨,最好的记者靠什么驱动,然后才是学习理论和技巧等这些东西。

    靠什么驱动?现实问题!好记者必须是一个"问题青年"。假如她是一个"答案青年",那就毁了!如果是答案青年,那就留在教育系统内继续爬升,做一个只会写官腔套话的新闻系教授吧。

    我们接触过这类的人,比如本科三年内就可以荣誉毕业的人,却找不到工作,因为他除了学习什么也没干。还有一类人,是一家公司累死累活的优秀员工,公司倒闭或部门被裁掉,他再次投入市场也没有什么竞争力。不是说勤奋不好,而是说竞争力不只勤奋那么简单。

    你非常优秀,不只学习好,甚至你能做英文的人物专访,这种英语程度就会给你带来好工作。但是你能否做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我看不一定。

    为什么呢?请允许我说重一点儿,以达到刺激你的目的:因为你没有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真正要害的事情上,而平均分散了你的优秀。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因为你还是一个答案青年,是一个被动优秀型的青年。你优秀,但没有好奇,只知道升学。没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来促成你敢于与众不同,用一根线索来整合你的优秀,使你卓然于那些只是普通优秀的泛泛之辈。

    我说这番话的目的不在于教会你怎样成为最好的记者--我要知道就自己去干了。我就是要把你从一个毫无问题的"优秀青年"变成一个自我驱动的"问题青年"。然后,你离开我这里,这个真正的问题才会继续引领你走向最终更真实的答案。

    这个问题在新闻现实中和社会现实中,不在新闻学院里,也不在新闻学课本中。你可以去采访艾滋病村,采访西部的环境污染,采访青年人如何沉溺于网络游戏,采访中国散户的股市沉浮……将采访的一切发表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在《南风窗》上,发表在《财经》杂志上,发表在你的博客上,发表在"天涯"等各种论坛上。这些对你的梦想才最有价值,站在中国新闻界的坚实大地和沉重现实中,你也才有足够的底气去申请最好的学校,它胜过你考五次GRE满分,成为北京市的学联主席,副修三门专业,还年年考第一……

    切记,不要为了承载优秀的盛名,而来不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见习孔乙己

    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困惑与就业迷茫,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自己,从未充分地发现过自己,从未在价值观和独特人格的层面确立自己,从未长大成人!

    许荣是东北一所重点大学的生物学本科生,成绩虽非优异也还不错,由于在本科时所表现出来的较高"综合素质",被学校保送为中科院直博生。她来到北京,在未来导师的手下做了一个月试验,并希望把试验中的阶段性成果写成自己的本科论文。一个月之后,她几乎崩溃了。

    "那简直是蹲监狱式的生活啊!"她向我抱怨,"每天早晨进实验室,半夜才出来。不可想象,如果这样下去五六年,我怎么忍受得了呢!"

    "这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我问。

    "我很痛苦,"她说,"这个直读博士的机会还是我花力气争取来的。当初学院要保送另一个人,但是她的综合打分在我之下,我参与了校园里的许多活动,做过学生干部,为什么我不能被保送,这不公平!于是,我找到院里的主管老师据理力争,赢得了本该属于我的荣誉。"

    "这倒是奇怪,"我说,"难道中国研究生院的保送是靠评定'综合素质'来筛选的吗?如果说本科录取强调"综合素质",比如文体特长能够加分固然可以理解,但是申请入读研究生院时对专业的研究能力,即学术潜质的评定,应该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吧?"

    她对我的提问不置一词,还沉浸在自己深深的失望和痛苦之中。她说:"我不敢想象,未来五六年甚至六七年都这样生活下去!"

    "你是真的不想做生物学家,搞实验室研究吧?"我问。

    "当然!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成为生物学家,我只是想读个博士也不错,而且还是中科院的博士!"

    "谢谢。恭喜你!"我说。

    "恭喜我什么?"她吃惊地看着我,投来不信任的目光,"恭喜我得偿所愿地要读到博士?"

    "不是,恭喜你在没有正式读博之前,就已经通过'试穿工作'这种最先进的调查手段了解到你不适合。想想假如你毕业后才来到中科院,才发现生物研究并不像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那么充满生活情趣,想想你节省了五到六年的时间……恭喜你,马上放弃这个机会,还给你的同学!"

    "那可是中科院的博士……"她悻悻地说,"很多人挤破脑袋挣抢的名额,我被保送了却要放弃!"

    我说:"听说过让·保罗·萨特吗?他以'我拒绝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奖励'为由拒绝了诺贝尔奖,我崇拜这么有个性的人。说实在的,这不是他的损失,而是诺贝尔奖的损失。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比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更了不起。他已经不需要这份荣誉带给自己的光环,他已经超越了诺贝尔奖!

    "你的想法也可以如此,你已经超越了中科院的博士--他们录取你了,只要你按部就班地读下来,不出什么大岔子,得到博士学位是自然的结果。但是你现在放弃它,毫无疑问是因为你可以有更好的路。决不是说放弃了,你就要在五六年后在一个低于中科院博士的水平上发展。"

    "我能做什么呢?"

    "我们不要谈空洞的问题。告诉我你都做过什么,此前对毕业后有过什么打算?"

    "我只学过生物,学得也不是很好。当然可以做中学的生物老师,可是我不想做这个。"

    "那你为什么还要报这所大学的生物专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我中学时生物课成绩最差,我就想要用大学四年来把它补上……从小到大,我都是好学生,都是老师和家长很满意的那种乖孩子,就是生物课,老让我抬不起头……"

    "有一本书叫做《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其中提到一个基本观点:一个人要成功,靠的不是弥补弱点,而是发挥优势;对弱点永远不要去弥补,只需要进行适当地管理。

    "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优势和特长,而注定一个人必将失败的才可能是他的弱点。弱点也需要去管理,但要以不妨碍你发挥优势为限,弱点本身并不能给你带来成功。根本所在还是要去识别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和核心竞争力。你若总是在乎自己的弱项,拿自己的短处与人比拼,那么在人生奋斗的路上其实已经落后了一大步。

    "你这种思路的由来,有着深刻的教育观念背景。我们这个社会流行的教育理念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造成的实际效果往往是'使人才平均发展'。想想假如你是数学特长生,因为高考只取总分,你肯定不会花更多精力在数学上,而去专攻你最薄弱的科目,最后大家的各科目水平都被拉齐,结果往往是湮没了每个学生的长处。

    "既然生物学这门专业已经戕害了你四年,而你对它仍然提不起兴趣,为什么还要继续再追加五年的苦役和徒刑?为什么还说中科院的博士对你是一份舍不掉的荣誉?对别人,它也许是通天神塔,但对你却可能是地狱之门!"

    "可是,我的父母、老师都在为我骄傲。从小到大,我从没自己做过这样的决定。放弃中科院直博的机会,他们会认为我疯了,认为我有病……"

    "根本性的问题是你还没有形成坚实的独立人格。老实说,这是高等教育在你身上所体现的最大问题!为了破除你的这种心理障碍,破除你这种落伍的价值观,我不得不更加凶狠地打击你,击溃你心底里顽固的虚荣与幻想。你确实有一种病症,这种病症怎么描述呢?鲁迅他老人家早已经给你画过像了,你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当代中科院版孔乙己呀!"

    此言一出,她才真的开始受到触动。我解释下去:"为什么说你是当代孔乙己?孔乙己已经被封建礼教迫害得不成样子,他思想中毒如此之深,甚至已达到陶醉于礼教之毒害的变态程度,还满口的'之乎者也','窃不算偷'那种论调。你跟他的病症只是因时代不同病体有所变异,病理都完全一样。

    "你选择了生物学已经错了,你还在为取得中科院生物学博士生的资格引以为荣。中科院博士的荣耀,完全是父母、老师通过一种类似于礼教的方式输灌给你的价值观,而你还在乐此不疲!

    "一个人思想的真正成熟,在于独特价值观的确立,在于个体判断力的形成。从小到大,你并没有形成这样的独立性人格。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它表面上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群体性就业无能,当然大学不仅仅是职业培训学校!大学教育最高的意义应该是使学生人格得以健全成长,使学生知晓人之为人的根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困惑与就业迷茫,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自己,从未充分地发现过自己,从未在价值观和独特人格的层面确立自己,从未长大成人!"

    她因为我的激烈言辞而若有所思,我想在她脑子里此刻一定有一些东西在飞速转动。

    "我其实是很喜欢教师这类与人打交道的行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实际帮助,但是又不能忍受在实验室里的封闭和艰苦。"她开始转动脑筋。

    "具体地说,你身边有没有自己特别羡慕的人,他们都是干什么工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比如,我就很羡慕我母亲的工作,她是一个退休的大学老师,做了很多年的人力资源培训。我不想去教小孩子学生物,我想从事像人力资源培训那样的工作。"

    "说到底,培训师也是教师的一种,既然你母亲在这个行当里,她当然可以提供给你各种信息和机会……"

    "她曾经说起,可以引荐我去一家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实习。"

    "既然你有这样的机会,先干起来再说。三五年后假如你想谋求更大发展,也可以去美国读一个名校的MBA,第二年选择偏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也许二十八九岁就学成归国了。当你的同学刚从博士毕业,尚在为前途而痛苦、惶惑的时候,你说不定已经是高薪的金领级培训师了!

    "哪怕从虚荣的角度,美国名校的MBA是不是比中国的博士更有光环呢?"

    "是呀,听起来挺好,但是怎么能保证我三五年后申请到著名商学院呢?"

    "我怎么保证?我不能保证!能保证的是你的激情和热爱!不论MBA与否,你要去干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指定给你,你必须逆来顺受的事情。看上去,我给你的建议很不实惠,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真正实惠的,是你掌握了自己的人生,成为了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你会很不错的,因为你都可以把中科院的直博机会给抢过来,在职场上说不定会成为吴士宏、李亦非那样的狠角色。对于有些人来说,中科院读博士的机会肯定是不可放弃的,即便不想要也得要,那是人生的唯一机会。但你不是,你是一个活跃的人,你有一些机会和资源,应该把这个读博的机会让给更适合的人,不论对国家还是对你个人,这都是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全奖博士生退学记

    读博本来就是一条苦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奋斗需要格外的代价。这时候,假如你所研究的专业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甚至是本科四年以来就一直讨厌的,你还能剩下什么?

    Robin,你好:

    我在今年8月拿到全奖赴X国读环境工程博士。23岁非典型美女在国外读博士,照理很多人羡慕,但只有我清楚自己的每时每刻都受着煎熬。

    超负荷的工作(每天至少到晚上11点,每周工作6天),枯燥繁琐的实验,有毒有害(污水、污泥、重金属、化学品)的实验环境,整得我天天蓬头垢面,没时间也没精力打扮自己。我厌倦实验,厌倦实验室,每天都在等过了11点,像穿上水晶鞋子的灰姑娘一样,跟一帮外国朋友出去喝酒,才能感觉到瞬间快乐。我努力试图改变自己,想适应这里,但是无济于事。我不愿意把最美好的青春葬送在这些污水污泥和细菌身上,我不适合搞学术。可是,我辍学回去找工作么?找哪个方面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定位?以后的路又该怎么走?就这样放弃这个博士学位?太多的问题了,一想就头疼……我醒悟得太晚了。我有优势,却白白浪费;我有理想,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Robin,我急切需要你们的帮助,辍学以后的人生该怎么走?估计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辍学了(打算明后天就跟教授谈判)。如果我去北京,一定会去找您的。急切盼回复!

    狗急跳墙的项退雪

    我在跟学生对话的时候,遵循着一个简单原则:如果你念某个专业极其郁闷,大一见到你时我会鼓动你赶快退学。大四见到你时会劝你忍一下,受苦就当是成人礼了,先拿到学位再说。

    我没法从这封来信中知道你之后该干什么,我毕竟不是算命先生。但我能知道的是,三五年、六七年后博士念下来,如果你能保持精神正常,就会更加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了。所以先赶快回来再说!出国诚可贵,学历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套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这几句被引滥了的诗章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若为……故"这个地方想了几个词儿,是"成功"、"事业"、"理想"还是"幸福"?最后还是觉得原诗的"自由"一词来得最贴切、最痛快,自由才能给你一切可能。放弃这个食之无味的洋学历,并不一定能带给你事业、理想和幸福,但是至少能带给你成就这一切的自由。自由,这是你可以直接和马上获得的实惠。你挣脱的是锁链(包括全额奖学金),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我无法给你具体的指引,这个等到你来北京后再细说。幸运的是,在劝没有学术志向的人从攻读博士的路上退下来这方面,我是很有经验的。也许你只需要一些职业培训和求职指导,也许你需要在国内读一个应用型的研究生,也许你应该再换一个专业重新出国,这些问题并不难办。首先你要有勇气回国,有勇气给自己的人生一次再选择的机会!

    我之所以要把这封信发表在这里,是为了更多的人,因为它揭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出国读博本身可能并不是那么"易于忍受"的,尤其对理工科的学生。我接触到大量类似的案例,他们身居国外,有些甚至工作数年,但是生活的状态竟长期如此不堪重负。在很多向往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的脑子里,他们想象的是没有工作和学术的生活,他们想象的是在一个天堂般的国家,过着带翅膀、光环和棕榈枝的悠闲生活。他们想到的止于"我在哪",而从来没弄清楚"我将在干什么"。读博本来就是一条苦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奋斗需要格外的代价。这时,假如你所研究的专业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甚至是本科四年以来就一直讨厌的,你还能剩下什么?父母的期待、同学的羡慕、出国的光环、全额奖学金……所有这些都会成为青春的沉重枷锁。而青春,而自由,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加可贵的东西?

    我并非在说出国的坏话,也并非在诋毁留学运动的伟大意义。不管留学还是读博,都应该是为了更有尊严的生活,为了追求人生更高的价值与意义。那些在国外过得很痛苦的人,在国内时往往就没有学会善待自我,学会享受当下的快乐,学会问一问生命的根本价值与意义--"我是谁"比"我在哪里"更重要。那些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希望你们能从关心申请细节,关心GRE、TOEFL和签证的空隙中想到这一点:留学本身并不浪漫,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后记:

    回信两周后,我就在北京见到了这位退学归国的女生,她兴奋又焦虑。我和她一起探讨了应聘外企的技巧,并且给她推荐了一些可供系统阅读的图书。我们谈完之后,虽未形成具体的结果,但是足以令她迈着轻盈、自信的步子走出去。自由,让她觉得每一口空气都是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编 从不优秀到大有出路

  技术强人"越狱"记

    他从军校退学的经历并不值得宣扬,甚至可以说是危险动作。他没有上过IT培训课程,完全依托于互联网和图书资料自学的过程,则是一次惊人的自我救赎,这神奇地改变了他的命运,并把他推向了全球化环境下时代风云的前端。

    几年以后,人们最初的风凉话终于转变为对他的艳羡和赞美。亲戚邻里常夸他:"你真是个天才!"

    "你们才是天才呢!"他常常在心里回呛道,好像自己多年的努力都被这么一句评语抹杀掉了。他经历中最为震撼人心的部分绝不在于他有超拔的天才,而在于他在逆境中那种自动自发的卓绝努力。

    他本来就读于一所军校的指挥专业,制式化的生活方式令他很不习惯。军队教育里对服从强调得太多了,这本不是错,但这跟他的个性不搭调。进入军校后,他作出了种种努力和调整之后还是觉得很不适应,最后他决定离开。

    那时候,他并没有绝对的自信,无法面对直接离开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于是,他开始了在围墙内挖地洞式的"越狱"生涯。五年后,当已经在一家创业型IT公司做到CTO(首席技术官)的他自信满满地坐在我面前的时候,他最爱的电影还是那部有着经典寓意的《肖申克的救赎》。

    他当时从学校里"越狱"的计划就是先韬光养晦,磨练出一技之长,为自己的出走道路打下稳妥的根基。从大二有了这个决定起,他就再也没有在踌躇、失意、埋怨中消耗太多的精力,而是选择了埋头苦干。

    事后证明,他开始拿到的高级程序员资格证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在准备程序员考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的编程知识及自学能力,却使他受益无穷。他那时每天学习18个小时,而且坚持这种强度整整三个月。

    军校地处偏僻,没有资料,不能上公众互联网,他就请假到城里买回所有可能用到的资料,不定期地请假去网吧,在各种技术学习论坛及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的网页上下载资料,把它们保存在U盘里,带回来放在笔记本电脑里,不懂的英文单词用词霸一个一个地查。他不断写程序,并在自己的电脑里运行,背诵和演练知识用掉的草稿纸堆积如山。

    军校的生活有诸多限制,校园无法自由出入,活动也很不自由。诸多的训练课程及整理内务等杂项花掉了他大把的时间,他只好把一些图书资料撕成小片拿在手里,在军事训练的空隙瞄上一眼。很多人不理解他在忙什么,没有人给他鼓励和支持。他甚至得偷偷摸摸地学习,以免被更多人发现他的"反常举动",给干部打小报告。

    就这样,他编理由请假出去报名,托关系请假出去考试,终于通过了高级程序员考试。

    证书还没有拿到手时,他已经急不可耐地开始找工作。三个月的挥汗如雨挣来的一纸证书并没给他带来运气。所有的努力仿佛都失败了,他意识到以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学士、硕士太多了,就算自己这样用功,三个月与他们三年五年学到的知识相比,也只是皮毛而已。

    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拥有自身的核心专长!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跑步前进。

    在当初准备考试时熟悉的一个学习论坛上,他注意到了手机软件研发这个方向。将软件应用于智能型的手机,这个方向当时是全新的。他本能地为这个出路感到兴奋,几个礼拜他就学会了一种开发程序,做出的东西勉强可以运行。

    这时他想,我几个礼拜学会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呢?况且,基于这个开发平台的东西做出的产品也太过粗糙。接着,他又留意到一种新的开发程序,做出来的产品精致了许多,但学会使用的过程很漫长。当时国内只有很少几个技术人员会用这种开发软件编程,能够收集到的中文资料也少得可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他又花了一些时间去摸清基本情况,其难度令他多少有些绝望,他甚至想过放弃。带着这种绝望感,他一边吃力地学习英文的资料,一边把自己的学习资料翻成中文,后来竟把笔记做成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推介教程,编制成电子杂志发布在论坛里。他用一种显然是技术大拿的口吻介绍这件新事物,在不少专业网站引起了轰动效应。

    不久,就开始有各种人物各怀目的地与他联系。有人讨教技术问题,有人请他帮忙做一些项目,有出版社的编辑找他出介绍这种新技术的图书,更有全球顶尖大公司抛来邀其加盟的橄榄枝。

    由于身在军营,他无法及时查收邮件,无法随时接听电话。这时候,他终于得到一个好机会,被下派到地方的一处哨所见习。身为准军官,在与当地领导搞好关系的情况下,他在基层获得了较多的自由。那里地处山沟,要站在房顶上手机才勉强有一两格的信号。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觉得看到了人生出路的曙光。

    一家欧洲公司的高级经理打电话来。他说自己既没有学历又没有北京户口,该公司是否能接纳。对方的回答是:"No problem."

    他没想到一家世界顶级公司竟然可以在没有见面的情况下,通过电话交谈就给了他offer。他可是既没有学历又没有户口,经验也只是通过几次做外包的兼职获得的。那一刻,他知道退学的时机成熟了。

    经过一段颇为曲折的过程,他最终几乎以被开除的身份回到家乡。愁眉苦脸的父母来学校接他,学校又派人一直监送他回到家里。他听到了邻里的冷言冷语,看到了父母的失望叹息。

    父母对他说,既然你不喜欢学校,这样回来啥也不能干,我们就养你一段时间吧,只要这样你能开心点。

    那时候,他已经错过了那家外企的入职机会。一家在国内的创业企业,从北京给他开出了月薪7000元的offer。

    父母觉得他是在开玩笑,一个外地的退学生,学的是跟计算机不搭界的纯军事类专业,企业凭什么要你?而且开价也太过离谱,现在大学生、硕士生都不好找工作,凭什么你一去就要给你7000元?这孩子愁傻了?

    他的父母还是同意他到北京去,也许散散心对这孩子有好处吧。公司准备了专车来火车站接他,老板晚上请他到装修豪华的饭店吃了海鲜。他暂时没有地方住,就先买了些被褥,铺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睡觉。

    一切对他来讲,都像是在梦里。几年前,当他来北京,路过现今睡在里面的这座楼时,他曾有过朦朦胧胧的憧憬:我将来要是能在这么气派的写字楼里办公该有多好啊!仅仅几年之后,他真的就活在了这个往日的梦里。

    他夜里躺在桌子上,掏出随身的手机,开始给每一个认识的人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今天的美好生活。坐了轿车,吃了海鲜,躺在自己梦想的楼里,有一份起薪7000元的工作……

    那一夜,他觉得自己胜利逃亡了。他一宿无眠,整整流了一个晚上的眼泪。

    第一个月发工资,他拿到了九千多块钱。他在提款机前反复查询账户,不断地确认才放心。他租了宽敞的房子,又把父母接来北京游玩,为他们花钱,带他们去他上班的公司参观。父母虽然无法理解,但总算清楚他并没得病,他说的都是真的。

    他的工作状态常常是这样的:他把一个项目分成不同的模块,有时会把其中一部分外包给在技术论坛上认识的一个有专长的埃及人,完成后再把款打过去。在开发一段程序遇到困境时,他又想起了在此方向有经验的法国专家,发E-mail过去请教,法国人不但慷慨地将自己的经验告诉他,还为他开放了一段自己写过的代码。在IT行业的技术应用前沿,他就是这么切身地感受着在全球化进程下这个扁平世界的全新工作方式。

    同样是通过网络,他跟一位素未谋面的上海网友合作,共同参加了某手机品牌举办的游戏软件设计大赛,赢得了一等奖。他在颁奖台前才第一次与自己的合作伙伴见面。伴随着大奖而来的是该公司给他开出的月薪3000美金的offer。

    目前,他已经在北京工作了三年多,完成了从程序员到项目经理,再到创业企业CTO的角色转变。钱不再是问题,他已经成为新企业的合伙人之一。现在,令他激动的是更好的创意,是用技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切可能。

    他从军校退学的经历并不值得宣扬,甚至可以说是危险动作。他没有上过IT培训课程,完全依托于互联网和图书资料自学的过程,则是一次惊人的自我救赎。这神奇地改变了他的命运,并把他推向了全球化环境下时代风云的前端。

    如今他每月可以赚到数万块钱,并且拿到了一家创业公司的原始股,但他最难忘的,还是当初那个泪流满面的晚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