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
摘要: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思想,摒弃传统训练和灌输的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其次是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后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思维 ; 观察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更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它却以超乎寻常的势头迅猛地发展。国家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足以证明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江泽民同志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活动。因此,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本人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
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例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面对诸多菜单的诸多功能,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会感到新颖、好玩。这时教师既要面对学生的厌烦(多而杂),还要面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好玩)。因此,教师可适时的出示不同类型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如:编辑菜单中的剪切、删除、粘贴等,可以单个的进行,同时又能整体的操作,包括“块取消”、“块移动”、“块复制”、“块删除”等。但这时教师应淡化其概念,转而以整个操作为重点,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课本来找定义块的方法,然后告诉学生,将定义好的块视为生活中的“一块区域”,接着再针对这个区域进行相关的“取消”、“移动”、“复制”、“删除”的操作。这样,学生可从字面意思领会其意义,并通过自主练习,亲身体验,使认识进步、提高、升华,同时又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这时教师再给予点拨,说明刚才选择的“这一区域”即是“块操作”。这样,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变“消极等待”为“积极探索”,师生共同投入到创新教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二、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主要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地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还可以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学目标以外的收获。
(一)从课程安排开始。
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穿插地安排,对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明白,但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使通俗、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一些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对一些内容则需要通过实践课来完成,例如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时,仅仅通过理论课是很难使学生掌握其操作方法的,为此我就让学生先进行操作练习,当操作产生困难时,他们就会有探究的欲望,此时再顺理成章地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探究为主,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的尝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去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就使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word时,从第一节课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实际问题,从最简单地写“自我介绍”、“课程表”到复杂的“打印贺年片”。在编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汉字录入,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文混排等操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