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7-30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二、让“十几减9”的教学生长学生思维的翅膀
“十几减9”这一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掌握好20以内退位减知识的关键。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算法,再通过交流、讨论、反思,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教材例题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猴子卖桃的具体情境(如下图):
当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并列出算式后,老师启发学生:你有什么方法能算出13-9的得数吗?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交流以后,出现这样几种算法:(1)看着情境图指出从盒子里拿9个还剩1个,再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这时学生已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老师应及时提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明确13-9的算理服务,并根据学生所想所说板书:10-9=1,1+3=4(所以13-9=4)。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进行数学思考和归纳,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第二种算法:13-10=3,3+1=4。学生灵活思维,不受定势和经验的束缚,思维富有个性。(3)18可以分成9和9,18-9=9(当有一位学生很不以为然地脱口而出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教材中为什么将“想加算减”的算法用了代表教师的卡通形象放在框外,
只有当学生非常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或数的分成,这种方法才会显得简单,而不是高不可攀。)有了一位同学的提醒和老师的鼓励,接着有几位同学说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4)一位同学站起来喃喃自语:13—9
12-8
11—7
10-6都等于4。(我先一愣,继而惊喜,多么合乎情理的推理和思考,学生思维的翅膀正在张开。)(5)看图先拿盒子外面3个,再从盒子里拿掉6个,还剩4个。(老师写下13-3=10,10-6=4,引导学生从感性的思考向数学化思考过渡。)课堂上有部分同学能计算出结果,但是说不清算理或想的过程。其实,学生的潜意识里是有方法的,
只不过一下子还不能清楚地整理。所以这时教师要尊重他们,并且让他们继续想和听,等一段时间,他们可能是自己已经想好,也可能是听了其他同学的方法而受到启发,当然个别同学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将直觉的思考进一步理性化。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等
待,细心地观察,用心地关注,适时地引导。这样生生、师生交流多种思路,收到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思维的翅膀在儿童的心灵中生长,也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快速发展,使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得到较大提高。
三、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在计算中飞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自,而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故而在学生已理解了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了十几减9的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十几减8、7的算理,让学生积极思考,理清思路,理解、接纳好的计算方法时,我进行如下尝试:(1)从对实物的操作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先提供给学生主题情境图(如下图):
赋予15-8现实的意义,建议学生用小棒代替小号。接下来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不少同学喜欢借助自己的操作说出这样几种方法:从盒子里拿走8个,将剩下的2个和5个合起来是7个;从盒子外拿走5个,再从盒子里拿走3个,还剩17个;因为8+7=15,所以15-8=7。这时老师在和学生私下沟通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化的语言,学生们既可生成不同的算法,又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汇报计算方法,使计算教学的算理与
学生思维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让算法与算法交流,思想与思想交换。学生在口算学习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维有了丰富的源泉和合情合理的内涵,也让师生、生生思想的交流更加轻松、和谐。(2)放手创作,诱导“想加算减”。有前面十几减9的练习,在教学十几减8、7时,有1/4的孩子主动运用和喜欢上这种方法,这是思维的又一次提升,所以要运用好想想做做第3题:
3.
8+3=□
8+9=□
7+5=□
11-8=□
17—8=□
12—7=□
为了使得本题的效果更好,我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再编几组类似的算式,并让他们把自己的创作在投影下展示和朗读,这样学生既能真正理解上下两题的联系,又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在计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活跃:在思想的交流中,使自己的思维有启迪、有迁移、有飞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