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后心得 小练笔得一步一步来
——记《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研经历
轧村小学 费凤飞
好课,是磨出来的!对于我而言,磨课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如蚕宝宝般一次次蜕变:带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迷惘;收获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爽朗。终于,我把《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公开课呈献给了各位老师,也把如何练写小练笔的方法传授给了孩子们!
一、找准练笔的“点”
虽然小练笔已经悄悄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但我们也不能为了练笔而“练笔”。真正阅读课上的“小练笔”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的片断写作训练。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本节课的小练笔需来源于课堂,而且能使课堂中所学知识得以合理运用。
鉴于这堂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用词精彩的同时,能掌握一定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学习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又因为在作家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中还有对小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摔跤的描写,所以,我将本次小练笔的“点”定于练写第二次摔跤的情景。
二、整理练笔的“线”
不论是文章,还是小练笔,都得有条“线”来贯穿始终。由于本课中小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一次摔跤已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为了能使第二次摔跤写得更有条理,我便在第一次摔跤中加入了关联词,进而为练写第二次摔跤做铺垫。教学片段如下:
用“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摔跤的过程。
师:先默读这一段,再用“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摔跤的过程,可以同桌相互说一说。练习好了我们来交流。
学生默读,师巡视。
生:首先,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然后,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最后,小嘎子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
师:你能有顺序地把摔跤的过程讲清楚。真好。谁想再说一说?
生:练习。
师:把摔跤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通过“首先……然后……最后”的“递进关系线”,学生已经把整个摔跤过程有条理地连在了一起,写第二次摔跤也就容易多了。
三、展现练笔的“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仅凭简单的词汇很难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一篇精彩的小练笔。而精美的插图,生动的视频,简练的旁白,则更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小练笔水到渠成。
很幸运,《小兵张嘎》的电视剧中正好有小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摔跤。于是,我截取了这个片段,在第二次摔跤动笔前进行了播放,并自己配上了简短的旁白,以起到提示作用。教学片段如下:
续写第二次摔跤
师:播放视频。
快看,快看,第二次摔跤又开始了,首先,胖墩儿和小嘎子是怎样开始比赛的?接着,小嘎子是怎么做的,他的面部表情怎样?看到对手实力强大,这时,他会怎么想?瞧,被抱起来的小嘎子像什么?他们滚下了坡,然后,俩人又是怎么做的?眼看快输了,小嘎子又会怎么想?最后,小嘎子使用了什么招?看完后,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
生:写。
师:我们来交流。
生:读。
师:抓住了许多动词,看到了一个聪明的嘎子。
经过课堂的深思和课后的修改,小练笔“第二次摔跤”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第二次摔跤开始了。首先,胖墩儿挺挺胳膊,把単褂儿一脱,又骑马似的当中一站。小嘎子也不甘示弱,急忙把衣服一甩。俩人又揪在了一起。接着,小嘎子瞪大眼珠,咬紧牙关,拽着胖墩儿的双臂,想极力往下按。不料,胖墩儿实在太厉害。俩人只能在原地转圈。这时,小嘎子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想:这家伙确实强大,这样下去我会耗尽体力,不是办法,上次“钩”也不能取胜,我得另想一招。心动不如行动,小嘎子立刻用头去顶胖墩儿的头。谁知,胖墩儿反映敏捷,马上用头去顶小嘎子的下巴。瞧,他把小嘎子抱起来了。这时的小嘎子如同一只小青蛙,用力地甩动着双腿。终于,他使尽吃奶的劲儿把胖墩儿一推,俩人同时滚下了山坡。比赛还没有分出胜负,然后,俩人迅速爬起,头顶头,一对胳膊上下摆动。说时迟,那时快,胖墩儿抱住了小嘎子的腰。小嘎子想用腿去反击,反被胖墩儿提起了左腿。”糟糕,现在只剩下一条腿支撑了,我快输了,手枪啊手枪,难道我真的要和你说再见了吗?不行!不管了,我豁出去了。“小嘎子这回真急坏了。最后,他两眼一转,就往胖墩儿的肩膀上咬了一口。只听”哎哟“一声,小嘎子顺水推舟,便把胖墩儿推到了。
精彩的动作描写,贴切的心理描写,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有条有理的摔跤过程,一篇成功的小练笔诞生了!
阅读课上的“小练笔”体现了读写结合这一语文学习,它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共同提高,但绝不是只求形式的为练而练。因此,为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点”尤为重要。在“点”的折射下,整理清晰的“线”,展现生动的“面”,小练笔也就油然而生。这是我交给学生的练笔方法,也是我这堂课的磨课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