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人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效果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0:36:00 | 只看该作者
”“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古诗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古诗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古诗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古诗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古诗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
  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的语文
  1、语文即生活。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凡卡》记录了一个9岁儿童从农村来到莫斯科做学徒的痛苦生活;《养花》展示了老舍先生精心侍弄花草的生活情趣;《火烧云》让我们明了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只有一个地球》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为沉重的当代生存难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读《背影》,就要读出浓浓的父子之情,读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读懂生活中的亲情和友情,从而读到情感世界的净化。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2、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自小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这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诗人杜甫觉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作家高尔基认为“我读得愈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我们的父辈祖辈,为什么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即使没念上几年书,写出的文章为什么也大多文从句顺、开阖有度?究其原因,全靠多读熟读。如果只读一本薄薄的课本,那是绝对不可能奠定这样的语文功底的。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要积累就必须多读熟读,读文学、读历史、读天文、读地理,读经典名著、读诸子百科、读报刊杂志、读辞典文献。读之极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滋养自己的精神,在读中修整自己的言语。“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
  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学习语文更要把学生引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吟诗词,作演说,编刊物,搞调查,作采访,乃至组织旅游,直接进入山水和人文景观之中。总之要引进生活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
  生活环境使语文变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0:36:00 | 只看该作者

鲜活”。语文学习,除了通过明文安排的显性课程之外,还有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课程”,即环境语文。校园的建筑、设施,教室的安排、布置,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的语文学习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交融”,就能产生无限的活力和生机。生活中离不开“朋友”吧。关于“朋友”,可以挖掘的语文资源实在是太多太多。可以问问关于“朋友”的标准,可以讲讲关于“朋友”的趣闻,可以找找关于“朋友”的故事,可以摘摘关于“朋友”的格言,可以唱唱关于“朋友”的歌曲,可以听听关于“朋友”的心语,可以读读关于“朋友”的书籍,可以写写关于“朋友”的佳话。问问、讲讲、找找、摘摘、唱唱、听听、读读、写写,哪一样离得开语文?哪一样没有语文的印记和气息?“朋友”,这个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主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跟语文交融在一起。
  3、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学习语文。
  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他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对此,杨金林先生说得好:“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的语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靠听读者心灵的眼与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与耳就是人生的积累和人心灵的感悟能力。”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语文发展、当然也是精神成长的源泉和土壤。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越深刻,他对语文底蕴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学生的生活体验越独特,他建构语文意义的方式也就越独特。
  同样是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如果没有学生生活积累的调动,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唤醒,怎么能有学生如此富有灵性的真情告白呢?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阅历有限,但自懂事以来,他们经历了多少事,认识了多少人,见到了多少景,体味了多少情……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啊。
  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最终归结在一起,思考的都是人与语文的关系。说到底,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教育的春天才能最终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0:37:00 | 只看该作者

特级教师王崧舟访谈

 [缘起]
  对王崧舟的采访从一首小诗开始,这首小诗就抄在他笔记本的扉页上:
  无数连环缀成的一个精致的长链
  近旁的与天边的紧紧相连
  眼睛读出它将何往的谶语
  玫瑰说出了天地间全部的语言
  一只小虫奋力生成为人
  越过了自然的所有峰巅
  ——爱默生
  王崧舟说自己就是小诗中的那只小虫。
  [觉着]
  王崧舟的笔记本上抄满了故事。这是第一个:
  美国著名的LEG公司为商界精英提供一种“灵魂训练”的课程。课程时间仅为3天,收费却高达3000美金。第一天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给每个学员发一份问卷,要他们认真思考并真实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假如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准备对儿孙说出你一生中懂得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它们是什么?
  2、在你的生命中,哪样事物能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3、没有了工作,没有了钱,你是什么人?
  4、你愿意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快乐?
  5、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无独有偶,我在华东师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档案中读到了这样一份问卷:
  为了了解您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经历等,请您务必准确、真实地填写下列项目:
  一、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三句话是: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3、心无挂碍。(《心经》)
  二、在您的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哪三部书对您的影响最深:
  1、孔子的《礼记?学记》。(一切教学论思想,迄今无出其右。)
  2、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学实践的真正宝典。)
  3、叶圣陶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不读此书,无以为语文教师。)
  三、您平生最崇拜的三位教育家是:
  1、孔子。(至圣先师,万代师表。)
  2、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家。)
  3、叶圣陶。(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
  四、对您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是:
  1、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
  2、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3、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五、请列出您的语文教学观中最基本的三点:
  1、为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而教。
  2、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3、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六、您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师是怎样的,请列出最重要的三条:
  1、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的)
  2、高超的教育智慧。(睿智的)
  3、远大的职业境界。(慈悲的)
  七、您心目中理想的学生是怎样的,请列出最重要的三条:
  1、像阳光一样灿烂。
  2、像大海一样宽容。
  3、像空谷一样纯真。
  八、您上过的最满意的三堂语文课是:
  1、《万里长城》。(让我在课堂上站起来)
  2、《我的战友邱少云》。(让我在课堂上活起来)
  3、《荷花》。(让我在课堂上美起来)
  九、您写过的最满意的三篇语文教学论文是:
  1、《“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研究》。(追求风格的自觉)
  2、《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十年心血的结晶)
  3、《阅读课评价标准新探》。(苦心孤诣的探索)
  这份问卷完成于2001年10月。
  这份问卷是在毫无准备、毫无资料可供查阅的情况下当场完成的。
  完成这份问卷的就是王崧舟。
  王崧舟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觉着,语文开启了他生命的觉着,他愿意这样不断的觉着。
  [放下]
  在王崧舟的笔记本上,又翻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0:37:00 | 只看该作者
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不信?看看他的《万里长城》。这一课据说是王崧舟的成名作。为了这一课,王崧舟真的像这头掉进枯井的驴子,不断抖落着身上的“泥土”:
  1、《万里长城》的导入,最早的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长城的照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调整后改为: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首赞美长城的小诗。
  2、这个导入后来又改为:老师动情地朗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后留下的题词,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原先有这样一个句式训练的安排:将三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说。这三句话是:“长城气魄雄伟。”“长城建筑年代久远。”“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后来在听取专家的意见后取消了这个训练。
  4、原先备课时,对文中“成千上万”一词缺乏敏感。后来受到记录片《长城》的启发,安排了这样一次想像写话训练:在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地位高贵的国家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随着老师的描述,你仿佛看到了谁?你仿佛看到了他是怎样登上长城的?请写下你看到的这个人或这群人。
  5、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期修筑的长城。”原先上课时,对这句话的感悟主要放在弄明白明朝距今有多少年了。后来改为:先让学生想像由明朝至今,长城可能遭受过哪些磨难。再让学生联系前文“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6、对课文第一自然段“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的教学,原先是放在课的最前面的。后来改为:在上完课文第二大段以后,再让学生跟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说说对“最伟大”一词的感悟。
  7、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原先对这句话是这样处理的:在作者的眼中长城像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后来改为:长城和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但巨龙仅仅是人们想像的产物。而长城呢?就这样真实、雄伟、壮观地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它成了中华的象征。”
  8、在教完课文以后,有一段长城视频的播放。原先只有背景音乐的渲染,后来在背景音乐的基础上,追加了一段解说词,由老师直接面对视频进行解说。解说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由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万里成长!这就是永不流泪、永不低头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9、《万里长城》的结课,原先的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长城的小诗。后来改为:为长城题词。
  王崧舟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面壁]
  禅话是王崧舟最爱记录的故事,看看这一则,有点意思:
  一个人刚入禅门,求佛心切。第二天早餐时,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师父请教想了一夜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不朽呢?
  第二,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化为乌有吗?
  第三,我们真的会投胎转世吗?
  第四,我们如果能投胎转世,那么能不能保留这一世的记忆呢?
  第五,习禅能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吗?
  ……
  此人一口气向师父提了十几个问题,正当他准备继续问下去的时候,却被师父的一句话打断了:“你的早餐已经凉了。”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王崧舟说,“生命的真义是体验,是当下的体验。”我们有太多的思想,却少有扎实的行动;我们有太多的希望,却少有踏实的耕耘;我们有太多的质疑,却少有切实的求证。生命的能量就在这些太多的思想、太多的希望、太多的质疑中被白白地耗费了。
  “面壁十年图破壁。”
  当别人还在对“尊重文本和超越文本”坐而论道的时候,王崧舟已经在《荷花》中开始了他的“面壁参禅”: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0:37:00 | 只看该作者
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可以换成“长”。
  生:可以换成“钻”。
  生:可以换成“伸”。
  生:可以换成“露”。
  生:可以换成“探”。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使劲地长。
  生:不停地长。
  生:笔直地长。
  生:高高地长。
  师:你们再体会体会荷花长出来时的那种心情、那种状态,你觉得那是一种怎样地长?
  生:痛痛快快地长。
  生:争先恐后地长。
  生:兴高采烈地长。
  生:精神抖擞地长。
  生: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呢?(学生观赏课件后进行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我们招手微笑。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学生起立诵读第3段)
  当别人还在对“感悟和训练”坐而论道的时候,王崧舟已经在《一夜的工作》中开始了他的“面壁参禅”:
  生:(朗读)“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当你读到哪个词语的时候,你的心轻轻地为之一颤?
  生:“极其简单”这个词让我的心为之一颤,没想到总理办公的陈设那么简单。
  生:“如此而已”让我心头一颤。怎么会这样简单呢?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师:仅仅是书上的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吗?请大家注意“宫殿”这个词语,由这个词语你联想开去,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
  生:可能是大官住的地方。
  生:可能是末代皇帝溥仪。
  师:这个人比溥仪还大。这是清朝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住过的房子。你再想,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
  生:珍奇的古董。
  生:西洋沙发。
  生:黄金做的器皿。
  生:奇花异草,山水盆景。
  生:高档的红木家具。
  师:你们的猜想完全合理。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为周总理的办公室,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齐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
  如此而已。”
  师: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
  生:惊讶!(朗读这句话)
  生:简直不敢相信。(朗读这句话)
  生:不可思议。(朗读这句话)
  师:如今,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周总理,一国的总理。
  你们想想,他的手中握有多大的权力啊!而他的肩上又有多重的担子啊!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你们觉得应该有些什么?
  生:沙发。
  生:字画。
  生:文房四宝。
  生:很大的办公桌。
  生:书柜。
  生:水晶吊灯。
  师:是的,这些是应该有的陈设。在总理办公的地方放上这些陈设,一点也不过
  分啊。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的办公室,我们只见——
  生:(齐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
  如此而已。”
  师:你看到了真皮沙发吗?你看到了文房四宝吗?你看到了水晶吊灯吗?没有!
  应该有的什么都没有!实在是太简单太简单了。但是,我们分明感到,极其简单的是总理的陈设,极其不简单的却是——
  生:总理的为人。
  生:总理的品质。
  生:总理的作风。
  生:总理的精神。
  师:那么,当你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你将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话呢?
  生:敬佩。
  生:崇敬。
  生:热爱。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跟你们完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0:38:00 | 只看该作者

样。对于这样的总理,我们怎能不崇敬?怎能不热爱?(师生一起动情地朗读这句话)
  当别人还在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坐而论道的时候,王崧舟已经在《丑小鸭》中开始了他的“面壁参禅”:
  师:同学们,丑小鸭这个故事是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想了解安徒生吗?(下发补充阅读材料《安徒生的故事》)
  生:(默读《安徒生的故事》)
  师:读了丑小鸭的故事,又读了安徒生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故事都是先苦后甜。
  生:我发现安徒生出生在铁匠家庭里,生活特别苦,被人瞧不起。而丑小鸭一生下来也被人欺负。
  生:我发现丑小鸭最终变成了天鹅,安徒生经过努力,最终成了伟大的作家。
  生:我发现丑小鸭和安徒生太相像了,安徒生好像就是丑小鸭。
  师:看到丑小鸭一步一步地成了白天鹅,看到安徒生由一个穷孩子一步一步地成了伟大的童话作家,相信你一定又明白了什么。写下自己的明白,然后牢记在心,好吗?(学生写话)
  生: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让我明白:有困难不要气馁,一定要坚持下去。
  师:说得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让我明白: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会成功。
  师:自信是做人的根本啊!
  生: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让我明白:是金子总会闪光,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
  师:老师相信,你也一定是一块会闪光的金子。
  生: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让我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是《真心英雄》里面的一句歌词,用在这里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生: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让我明白:成功的感觉是美好的,取得成功却是非常艰难的。
  生: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让我明白:不轻易放弃希望的人,一定会得到美好的回报。
  师:你们所说的,正是丑小鸭和安徒生想说的。是啊,相信自己,奇迹就会发生。坚持到底,幸福就会降临。
  [妙谛]
  在采访中,王崧舟多次提及自己事业上的启蒙恩师周一贯先生。他说自己永远记着周先生的这番话:
  生命与事业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的血液,永不衰竭的激情,风暴与欢乐时时交替的敏感心灵。有生命与事业同行,这条路便会风雨无阻,光耀七彩。于是,美与和谐才得以展示生命与自然的全部骄傲。这是事业的彩虹,也是生命的乐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