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茶馆式”教学一个以学定教的教学阐述并分析案例作业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16:4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后“茶馆式”教学一个以学定教的教学阐述并分析案例作业参考答案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这种削足适履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这里的教材指课本),教学的场所以课堂为中心(这里的课堂指教室)。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要求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要求学生就怎样学。“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在教学进度上,不看学的进度,教师只管教的进度,不管学生学的进度。这些教学行为的表现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教学本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共同体”,然而现实却将其变成了教学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症结所在。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三中心”至少在理论层面上轰然坍塌,但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上,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诟病却很难根除。所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方为课堂教学之正途,研究“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成为课堂教学之必然途径。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尺码。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


继续探讨下去的话,我们就要明白,课堂教与学的问题,究竟涉及到哪些问题?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六学”问题和教师的“四教”问题:


所谓“六学”指:在哪里学(空间)、学多久(时间)、为什么学(学情调查)、学什么(目标与内容)、如何学(学习策略)、学得怎样(评价);


所谓“四教”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这“六学”和“四教”所表达的内涵很丰富,这里无法一一展开来讲,但是总的说来,“四教”要依“六学”而定。“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的方式定教的方式,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以学的进度定教的进度。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不教而学,方为教学之道。


以学定教,关键是抓落实。如何抓落实?


(一)学情调查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导致在许多情况下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一堂课下来,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依然停留在课前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上。要做好学情调查,教师务必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学情调查的问题,不单指课前的一次性结果性调查,它应该是贯穿高效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调查,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比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抽查学习小组自学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来确定这堂课的教学起点;课中,教师要在学生对学、群学时,通过巡视指导或小组汇报等形式来把握学习进程和问题解决情况,并以此调整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剔除无效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后进行的学情调查是学习小组内通过对子帮扶自查或互查后,教师进行“二次复查”的过程。是对课中的延续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课前调查的衔接过程。


(二)导学案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抓手。凡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都深知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反思)、纠(纠错)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


导学案在整个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变成了学生借以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变成了教师落实以学定教的有力抓手。无论是确定以学定教的内容,还是教学进程、教学方式方法,乃至具体的教学对象,都可以通过导学案来确定。包括上面谈到的学情调查,导学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导学案的设计切忌变成习题集、问题集、教辅资料等。那样便丧失了导学案的真正功能,也失去了导学案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在有些人眼里感觉导学案无用的原因,其实不是导学案无用,而是导学案在设计上出了问题。


(三)独学、对学、群学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手段。说白了,以学定教必须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在高效课堂上为了便于操作以独学、对学、群学的组合方式将这一学习方式具体化、细化。“独学”强调的还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对学”通常指小组内同层次的两名或三名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俗话讲“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群学则是体现对子帮扶的学习,是在对学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学习形式。由独学到对学、群学的过程通常体现了由个性问题到共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体现了问题难易程度的逐级提升过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30 2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