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江雪》教学设计之二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我教《江雪》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其中的许多优秀篇目已列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小学第九册的教材中,也安排了四首唐诗:有杜牧的《山行》、柳宗元的《江雪》、张继的《枫桥夜泊》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此,我想谈谈我是怎样教《江雪》的。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江山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独”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更是诗人想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首诗,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
  一、我的教学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师要注重鼓励,善于引导和评价;
  3、重视诵读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我采用的方法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根据以上方法学习古诗,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也尝试着去培养。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上的注释和〈〈词语手册〉〉上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后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己的点滴发现交流给同伴,在这互相的交流中,学生不但能从同伴那儿获取自己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
  3、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由于古诗的体裁受限,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相差甚远、用词考究且极具想象力,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象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大人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孩子们,孩子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孩子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4、利用音乐和绘画来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怎样才能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其境呢?我是这样尝试的: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因为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其次,我为学生配上了音乐。〈〈江雪〉〉这首古诗的意境是凄凉、空灵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节奏较为缓慢的古筝曲,来衬托那凄凉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再次,我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自古以来,诗画本为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体会诗歌的意韵,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情,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那些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不要强加于他了,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以上这些是我对《江雪》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总之,古诗是孩子们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尝试,去挖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认识 继承 发扬——《江雪》说课设计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
  虽然,在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数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执教这首诗,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老师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辍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两者之间总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才更凸显追求的价值。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多鼓励也多建议。让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携手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江雪》教学实录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老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错了一个音)
  老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
  学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
  老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
  学生:“径”是“小路”的意思。
  老师:整个词呢?
  学生1:许多路。
  学生2:成千上万条路。
  老师:刚好是一万条路吗?
  学生:不是,这是一种夸张。
  老师:是的,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学生:“千山”。
  老师:那么意思就是——
  学生:许许多多的山。
  老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两名学生读。
  老师: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
  学生齐读。
  老师(指着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
  学生:蓑。
  老师:头上戴着的是——
  学生:笠。
  老师:整个词的意思就是——
  学生: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老师: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
  学生齐读。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学生:弄懂诗的意思。
  老师: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1:多读几遍。
  老师:哦,朗读品悟。
  学生2:可以了解一下诗人的历史情况。
  老师: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学生3:先理解重点词,再把它们串起来。
  老师:这就叫“串词连句法”。但是碰到解决不了的字或词该怎么办?
  学生1:查字典。
  学生2:找资料。
  学生3:问老师。
  老师:其实古诗下面的注解也是你的好帮手。接下来,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试着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试讲,教师巡回倾听。
  老师:谁来试着说说?
  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许多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许多路上的人都不见了。只有一条孤单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独自在寒江上钓鱼。
  老师:看得出他的自学很有成效。谁还想来说一说?
  学生2:千山万岭上的鸟都看不见了,许许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人的脚印。在孤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老师:呵,进步很明显呢!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说得好?
  学生1:“踪”是脚印的意思,这个字解释得准确。
  学生2:把“蓑笠翁”的意思说明白了。
  学生3:“冒着风雪”这个词用得好。
  老师: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一学生犹豫举手: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讲老翁独自钓雪吧?
  众学生笑,老师却竖起大拇指: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你看,诗中不就是讲“独钓寒江雪”吗?
  学生沉思。
  学生1:可能是结冰了。
  学生2:要不就是钓不到鱼。
  老师:还是让老师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底吧。在古代诗歌中,为了使诗歌表达更精炼,读起来更上口,诗人常常使用“倒置”的方法。在解释的时候,我们就要对诗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你看——
  课件演示:把“独钓寒江雪”改为“寒江雪独钓”。
  老师:所以这句话在解释的时候就可以说成——
  学生:在寒冷的下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
  老师:看来大家很有收获。谁还想把整一首诗的意思再说一说?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老师: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请你静下心来,再细细地读一读。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我感觉这个老翁很孤独。
  老师:你的感受很准确。
  学生:我觉得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
  老师:哦!你的感受比较独特。
  学生: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老师:嗯,你很会品味。我们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嗬,好大的雪。我还看到了一个老翁,能读出他的孤单吗?
  继续请学生读。
  老师:哎,真是形单影孤。
  老师: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学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老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板书:1、捕鱼为生)
  学生2:可能老翁想鸟都飞完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老师:那就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呢!(板书:2、独享清静)
  学生3: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了。(板书:3、排解忧伤)
  学生4:我想是他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的冷了。
  老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板书:4、喜爱钓鱼)
  学生五:可能是作者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了。
  老师:他也与老翁一样孤单了。(板书:5、心中孤单)
  老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学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学生2:我感受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
  老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老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一脸严肃,心里一定是有什么不痛快。
  再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抬着头,似乎有一股傲气。
  老师:能背出来吗?
  三个学生分别背。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运用注释,通过朗读,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诗意。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要求提供王士祯的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指名两个学生说。
  老师课件出示简图。这符合你心中的那一幅图吗?
  学生1:加一筐鱼。
  学生2:最好在船上放一壶酒。
  学生3:在江边添上一些落叶。
  学生4:再画上几笔火红火红的枫叶。
  老师:看来每一个的理解不同,心中画出的图景也不同,所以想象也是体会诗意的一种好办法。
  老师:那么,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条。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1:相同点:都在江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不同点: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老师: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还有补充吗?
  学生代表2: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老师:也就是景色也不一样。
  学生代表3: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老师:你的发言真有水平。你是怎么知道王士祯是怡然自得的?
  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一曲高歌一杯酒”,也就是一边唱歌一边喝酒,能不高兴吗?
  学生:从诗人的简介中也可以了解。当时王士祯是刑部尚书,而柳宗元却被贬永州。可以说一个是官场得意,一个是官场失意。
  老师: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
  学生:我感受到虽然都是独钓,但是他们表达的却不一样,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
  老师:你体会得更深了。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自己喜爱的诗。
  老师: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你们看,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沈大安老师课后评价:(部分)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他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那么多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教师不能简单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江雪》古诗解读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他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了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一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句并不难懂,意思也明确。这首诗令我震撼的是方智范教授曾经讲过的故事。他说,材料上记载了这样事实:曾经有一位蒙受不白之冤、身处逆境的知识分子,在他走投无路,即将在一个大雪天投水自尽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幼年时读过的《江雪》。他想:这位江上渔翁都能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顽强不屈、凛然无畏,我为什么要自绝于人民呢?于是,他放弃了轻生的想法,最终得以平反昭雪。

  语文能给人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秋天里》教学设计

《秋天里》是第三册复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内容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秋天特有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写景物的三句话中含有“远处、近处”的实际,引导学生最好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一、课前绘画,丰富话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秋天。如果是城里的学校,组织一次郊游,乡村的学生则让学生留心周围的景物,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提供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二、歌曲导入,启发说路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引导:同学们,歌曲里的小朋友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的呢?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可以找到春天?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个别汇报,小结:从“红花”、“绿草”、“黄鹂”等景物中,我们可以找到春天,因为“红花”在春天里开放,“绿草”在春天里发芽,“黄鹂”在春天里歌唱。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读一段话,看看从这段话中,能不能找到春天。媒体出示:“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孩了们在捡红叶。近处有葡萄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一组展开讨论:
  ①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春天?为什么?
  ②我们从中能够找到什么?是怎么找到的?
  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相机板书“秋天里”。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以“秋天里”为题进行口语交际。就这个题目,我们能说些什么?让学生讨论,汇报,一小结,可以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秋天里的景色,比如,“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这是秋天才会有的景色。二是说秋天里人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在捡红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这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通过上述环节,意在让学生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并且说的时候能抓住秋天的特点。
  三、就近交流,借画学说
  1.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课前自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画中秋天的景色、要求:①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秋天的景色。②刚才所读的几个句子见了“远处”、“近处”显得有条理,大家说的时候,最好也能这样有条理。
  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的是不是秋天的景色,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上述两点要求展开,对发言同学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和语言是否规范也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接着,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说的景色和说法最好与前一对同学不一样”的要求,以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随后,可以提出“他们说的好在哪里”、“他们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认为他们说的有不足的地方吗”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秋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必须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画中以外的秋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秋天里的有趣的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秋天的景色或者秋天里有趣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19:29:00 | 只看该作者

《秋天里》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观察自然景物。
   2?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与别人进行交流。
  二、教材说明
   (一)图意: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孩子们在捡落叶。近处有葡萄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
   (二)图下有两道题。第一题提出了“观察”和“说”的要求;第二题具体提出了互相讨论交流的内容,重点要突出“有趣”。
  三、教学建议

  (一)观察
  这是一次观察口语交际活动,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最好开展一次“找秋天”的活动。活动前提出观察的要求,活动中引导观察、启发想象。观察的内容如:
  秋天的气候:气温、风、雨、阳光、云……
  植物:树木的枝叶、花草、农作物……
  动物:大雁(或其它候鸟)、牛羊、蝴蝶……
  其它景物:山、江河、公园、田野、城镇街道、农家小院……
  人们:衣着、神情、活动……
  (二)看图
  培养仔细观察图画的良好习惯。指导看图时,可设计几个问题:图上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看出是什么季节?让学生自己独立看图,然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交流
  学生在交流图画内容时,教师板书“秋天里”。接着让学生先分小组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景色、有趣的事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多启发,多指导,可采取互问互答互评的方式,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交流的机会。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一两名同学在班上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录下同学讨论交流的发言,然后放录音评议,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交流的效果。
  (四)扩展活动
  1?观察、交流、评议之后,可让学生绘一幅“秋天里”的图画。
  2?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歌词换成秋天的有关内容,唱一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0: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