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悯农》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第一册已经学过。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2?写字教学。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
  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
  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五)练习提示
  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谁能背诵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悯农(一)》?学了这首古诗,我们知道农民种田很辛苦。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古诗,想象图画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
  1?一边读古诗,一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的读音。2?用生字卡片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四)了解词义,指导朗读。
  通过看彩图和讨论,大概了解“粟、万颗子、四海、无闲田、犹饿死”的意思和诗文的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五)品读背诵。
  借助彩图(或投影),采用各种形式的反复吟诵(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诗文描绘的悲惨情境,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绅:字公垂(772—846),唐代诗人,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唐诗歌的创作与繁荣,作出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曾写过《新题乐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传。李绅的诗,感情朴实、语言平易近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教案-悯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      )   拉(      )   一颗(      )

夫(      )   粒(      )   一棵(      )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

1 悯农(二)

李绅

难字:颗   闲   饿   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3、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练习巩固

完成书中的第4题。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检查第4题,进行自评。

2、把《悯农二首》背给家人听。
语文教案-悯农(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蚕妇》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读读、背背、写写”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2.学习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修订大纲精神,放低内容理解的要求,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全班背诵古诗,教师板书课题。
  2.认识课题。拼读生字“蚕”(cán),齐读课题。
  师:谁能结合课本插图说一说“蚕妇”是什么人?
  生:“蚕妇”指养蚕的妇女。
  师:是养蚕的妇女。准确地说是古代靠养蚕维持生活的妇女。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詹老师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借助拼音读生字,并试着读整首诗。
  (学生自由试读)
  2.学习生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蚕、归、泪、罗、绮、者”,学生拼读。
  巩固读音。大屏幕上飘下写有生字的汽球,学生读准字音汽球自动爆裂。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通、读好,在读中自悟,余下的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看,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很在乎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原定学习步骤是读通后议内容。学习中学生会读了马上要接下去背诵,也是顺理成章之举。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面向全体不好操作。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默写
  1.先练难写的字。
  师:课文会背了,想干什么呢?
  生:默写。
  师:好的,默写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会写的字多写几遍。哪个字不好记?
  生:“妇”和“归”不好记。我这样记,它们右边都是横山,妇女的妇是女字旁,归字左边和师字左边一样。
  生:“蚕”字是“天”字头,不是“夭”字头。
  2.全班同学安静地默写。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业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我写的全部对,而且字很端正。
  生:(同上)我竖着写,大人写古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
  【评:喜欢表现是儿童的天性。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五、讲书
  1.粗通诗意。
  师:同学们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
  生:请问老师,“罗绮者”是什么意思?
  (师点击“罗绮者”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罗绮”“罗绮者”“遍身罗绮者”)
  师:第一句有两个字:城市。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分析判断。
  (师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1〉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北京、福州、宁德等;〈2〉城市:城指城里,市指做买卖。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记住了吗,“城市”在诗中是两个词呢。
  2.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六、延伸
  1.补充6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歌让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蚕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惟一一首写妇女的古诗。但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为我们写下了许多有关妇女形象的诗,使我们知道历代妇女是怎样生活的。老师从这类诗中选出6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6首诗是《幼女词》《新嫁娘》《富贵曲》《田家三咏》《闺怨》《为女民兵题照》。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6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主动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新大纲指出,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教学环节就是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又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总评:这节课根据新大纲要求,放低了古诗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等要求,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特别突出以下几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谈得上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师心中装着全班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学习机会,不搞一刀切,允许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学生既可以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还可以借软盘回家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时间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等机会。
  3.较好地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力求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唤起学生对蚕妇的同情心,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蚕妇》综合资料之二

一、词语积累
   1.市:①集市。课文中指赶集。
       ②城市。如:西安是一座大城市。
   2.罗绮者: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归--回遍--全满--全
    反义词:归--去入--出
  三、难句讲析
   1.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昨天去城里赶集,回来时泪水却浸湿了手巾。
   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全身穿满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的劳动者。这句话提示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蚕妇》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

  二、教材说明
    《蚕妇》这首诗分两层来写。第一层两句,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境:一位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回来的时候哭得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向读者补述了蚕妇痛苦的原因:她看到全身上下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人,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带。
  2?让学生了解养蚕以及由蚕丝到绸缎的大致过程,了解其中的辛劳。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蚕”是平舌音,“者”是翘舌音,“遍”的声母是“b”,不是“p”,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着重提醒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满: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两”。
  养:共9画。笔顺是养。
  “昨、者”:可以利用熟字“作、都”识记。
  “妇、归”:右半边相同,左边偏旁不同,注意区分字形。
  2?写字教学。
  满:左窄右宽,不要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下边。
  遍:先写“扁”,后写走之。
  蚕:第三笔“撇”和第四笔“捺”要舒展。
  罗:上短下长,“”的起笔位置要适中。
  (三)词句教学
  诗句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读和悟进行点拨。“市”指集市;“巾”指手巾;“罗绮者”指穿绸缎的人。
  在理解“为什么养蚕的人穿不上蚕丝织的衣服,不养蚕的人却全身上下穿着绸缎”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朗读、背诵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间的停顿与重音,示例如下: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诗意、反复朗读古诗的过程中进行背诵。可以了解一句背一句,也可以学完后由看图提示背诵过渡到直接背诵。
  (五)练习提示
  第一题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第三题抄写时,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抄,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出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教师出示蚕妇图,向学生介绍蚕妇就是养蚕的妇女。
  (二)正确朗读,提出疑问。
  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问。
  (三)动口、动脑、动手,读懂古诗。
  1?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辅以直观形象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如学习第一行诗时,可让学生先读诗句,再出示相应的剪贴图,让学生按照诗意把蚕妇的剪贴画放入集市图中去。了解“市”是做买卖或赶集的意思。学习第二行“归来泪满巾”,学生可以边读边动手把蚕妇慢慢移至农舍中,再给蚕妇的脸上、手帕上添画上泪珠。让学生懂得“泪满巾”是泪水把手帕都浸透了,说明蚕妇十分伤心。
  2?讨论:为什么养蚕的人穿不上蚕丝织的衣服,不养蚕的人却能全身上下穿绸缎?
  (四)学生借助图画背诵古诗。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张俞:宋代诗人。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著有《白云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蚕妇》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的痛恨。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蚕  妇  昨  归  泪  遍  满  者  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蚕、妇、昨、遍、养”让学生自己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   养蚕   昨日    归来    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


2 蚕妇(张俞)

难字:  昨   蚕   妇   满   养

                  归   茫   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平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7: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