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看雪》教学实录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吕教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写法,学生书空)
  师:“雪”字要注意四点的方向是一样的。
  齐读课题。
  师:敢于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哪些同学愿意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师:其他同学干什么,你们也有任务,你们是评委呀,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当评委吗?都是很厉害的人当的,你们要认真听他们的朗读,看字音是不是读得正确,句子读得通顺吗?
  (生轮读课文)
  师:评委们来说说。
  生:我觉得XX读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字读得不够正确。
  师:那你帮帮他(帮读)
  师:这位评委很好,能先表扬他的优点,再指出不够的地方。
  生:XX读漏了一个字。
  师:你听得真仔细,看来,你们在家认真预习了,真好。
  师:我们来读读生字词语吧。
  (出示词:商店橱窗……)
  (生齐读词语)
  师:刚才,11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吕老师也想给大家读读这篇课文,大家边听边认真思考,哪些地方还不太明白。
  (师配乐范读)
  师:小朋友都听得入神了,吕老师看出你们在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不知道“升起”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童年”?
  生:什么叫“银装”?
  生:什么是“情景”?
  生:台湾和北京是很远的,课文为什么说不太远?(生指地图)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家有地图,所以我知道。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什么叫“橱窗”?
  师:课文里的橱窗指什么?就是商店里沿街面展示商品的玻璃柜子。
  生:北京小朋友盼着他们来玩什么意思?
  生:就是北京小朋友很希望他们来北京玩。
  师:盼着就是希望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去学课文。春节,台湾的小朋友在橱窗里见到了谁呢?
  生读课文: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在过春节的的时候,孩子们在橱窗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棉花做成的。
  (一生提意见:他读得有感情,但是读得太慢,轻声读成了重声)
  师:台湾是什么地方?
  生:是中国的一个省。
  (认读“省”字)
  师:台湾在这儿,南宁在这儿,(老师指地图)都在我国的北方,所以那儿像我们这儿一样,很难看到雪的。这个问题懂了吗?
  指名再读课文。
  师:他丢了一个字,听出来了吗?
  (生再读)
  师:台湾小朋友只能在橱窗的看棉花,那他们跟老师说了什么话?我们看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继续当评委)
  生:他们读得很好。
  生:他们读得快了些。
  生:秋生同学当老师读错了几个字。
  师:他有点紧张。他们对什么感到惊奇?(出示句子: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生:孩子们对雪惊奇。
  生:他们不是对雪惊奇,而是很难看到雪,北京能看到雪。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惊奇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师:老师在哪儿见过雪呢?
  师:老师看着地图,不禁引起了思乡之情,谁来读出他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课文
  师:你还真有点像老师。
  想读的站起来读。(生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们还是分角色来读(分工朗读)(老师接着就娓娓动听地给同学讲起了玩雪的情景。)出示雪景图片,师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得笑呵呵的,台湾小朋友仿佛来到了白雪世界,如果你们来到这儿,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堆雪人。
  生:我想打雪仗。
  师:能不能把你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9段。
  (指名读第9段)
  师:你看,这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多么像雪毯(出示图片)。
  师:什么叫银装?
  生:雪下下来,落在树上,铺在地上,就像给它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雪闪着光,所以“银”字用金字旁。(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读。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第9段。
  (生读)
  师:你们是不是希望现在就落下雪来呀,台湾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你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也一起来争着说说看。(争着问)
  师:那里的小朋友也盼着你们去那儿看雪呢。
  师:出示识字三: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师:为什么说不太远?因为我们是一家,虽然相隔遥远,感觉还是很近的。这一课的生字词语都会了吗?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生读)哪些字难写呀?
  (打,指,接,做做动作)
  师:那“接”字怎么写呢?
  师边写边讲解
  写字:写字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气功:身正,胸直,臂开,足弯,
  描一个写一个。(生写字,轻音乐起)
  师:这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看雪》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播放雪景)
  师:我想小朋友都想去看看雪。(教师板书:看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请大家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勾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互相问一问。
  生读。
  师: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遇到难懂的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第一排的生字都是前鼻音。
  师:你来教教大家。
  生教读。
  师:小老师真不错,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二排的生字是后鼻音。
  师:你能教教大家读吗?
  生教读。
  师:最后一排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后面一排两个字有韵母
  师:我还想请一个同学来教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去掉拼音。)
  师:这时候你还能认出生字宝宝吗?
  生教读。
  师:谢谢你,真不错。我还想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次我想请个女孩子。
  生教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会认了。雪花……我们先不出声,只做口型。(飘出雪花,让学生在心里识记,然后读出声来。)
  师:现在大家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还能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
  生标自然段。
  展示并评讲学生标的结果。
  师:现在,你们知道哪些小朋友想看雪?
  生:台湾的小朋友。
  师:哪个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把北京和台湾指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指。
  师:台湾在祖国的南方,所以那里几乎不下雪。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什么样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棉花做成的。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
  师:要是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会怎样?
  生:我会和小伙伴玩……
  生:我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
  师:我们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们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读孩子问老师的,一个同学读老师回答的。
  生练读。
  师:我们请这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孩子们多好奇啊!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
  师:这一组同学读得非常棒,是个好搭档。老师再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说的是第二次对话,你再试一试。
  生读。
  师:非常好,孩子们是怎么在问?
  生:惊奇地问。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一起来惊奇地问——
  生齐读。
  (出示第二次对话。)
  师:老师说的这段话,你能知道什么呢?
  生:老家
  生:老师的旁边有一张地图。
  生:……
  师: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我问过飞行员叔叔,台湾的小朋友乘飞机到北京,只要两个多小时。现在,
  (出示)
  教师引读。
  师:小朋友在北京玩雪多么有意思啦,冬天的雪花可美了……(介绍小朋友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同学们,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生读。
  师:有感受吗?想不想亲眼看看?(媒体演示雪景)你最喜欢什么?
  生:我都喜欢。
  生:我喜欢雪毯。
  师:给雪花、雪毯找到合适的词语。
  生找词,进行搭配。
  师:他们会在雪地里玩些什么呢?
  生:堆雪人、打雪仗
  生:滑雪
  师:好玩吗?
  生:好玩。
  生:还可以在雪地上爬过去爬过来。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读“小朋友在雪地上……可高兴啦!”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带老师也去看一看?
  生齐读。
  师:现在,我知道听朗读,脑袋中想象画面,也是一种享受。当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景,他们会怎样想?
  生:为什么我们这里就没有真的雪景呢?
  生:他们看到了用棉花做的雪花,也一定想去玩。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次对话。
  (去掉一些词语)
  引导填词。
  (播放台湾风光片)
  师:其实,台湾的小朋友也欢迎北京的小朋友去台湾玩的。
  师:台湾的小朋友盼着去北京看雪景,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的小朋友来北京看雪景。(完善板书)台湾的老师盼着和亲人团聚,所以,他才会深情地对大家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呢!”
  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雪花飘下来啦!
  出现生字词。
  师: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看雪》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北京》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学生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北京》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认知目标:
  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北京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在那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宽阔肃穆的天安门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现代化建筑立交桥;名胜古迹、风景优美的公园和新建的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从未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国际互联网、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括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都北京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可喜的是,本班学生从一年级便开始接触计算机,到了本学期已熟练地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及上网浏览、查询资料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基于这一有利前提,在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到http//bjkj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景点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一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2、教学策略二
  提出任务、自主上网学习。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学习任务:①从“天安门”、“立交桥”这两个景点中,任选其中的一个,到http//bjkj这个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你最喜欢的景点。
  3、教学策略三
  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在查询信息阶段,充分利用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老师所提供的资源目录和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的资料。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校园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介绍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教学策略四
  展示、评价电子板报。在学生完成他们的电子板报制作后,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这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生的典型案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主要从学生的口头表达、电子板报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词语的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电子板报进行点评,这样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教学策略五
  查询资料,拓展延伸。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再到网站中查寻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公园和大厦。网站以图文、影像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北京的各种信息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到了课文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
何时作用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文本
天安门、立交桥
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多媒体文本
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习第2、3自然段
 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上网学习
HTML
有关北京的网站
学习第2、3、4
自然段
 学生在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文字、影像、图片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网上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让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网络
学生自主完成的电子板报
展示、评价
电子板报
 在学生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后,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媒体播放器
抒情的钢琴曲
配乐朗诵全文
 在音乐的伴随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儿初游了北京,已经领略到了北京美丽的景色。下面,谁来说说我们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课件出示以下文本内容:天安门立交桥

  二、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师: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这两个地方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轻声地读课文的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把它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3、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出示学习任务:
  师:经过作者的这一番描写,再加上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读,老师感到北京更美了。现在,北京已经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有更多的人想了解北京。你们愿不愿意当小导游把北京天安门和立交桥的景色介绍给他们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这两个景点当中任选一个,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一块合作,上网访问http//bjkj这个网站,查找有关的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然后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当中制作成电子板报;最后推选出一名小导游把北京美丽的景色向游客们描述出来。下面请你们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开始上网学习吧!
  课件出示以下文本内容:①上网浏览查寻相关资料,网址:http//bjkj;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

  四、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
  1、学生寻找学习伙伴,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开始上网查询资料,在WORD中制作成电子板报。
  (向学生提供教师自制的有关北京的网站)

  2、小组推选小导游,在组内试说。

  五、交流反馈:1、师:哪位小导游愿意向大家介绍天安门的景色呢?
  A、小导游根据制作的电子板报向游客介绍。
  B、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C、组员补充。
  D、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师:除了美丽的天安门以外,北京的立交桥也非常漂亮,哪位导游愿意来介绍一下北京的立交桥。
  A、小导游根据制作的电子板报向游客介绍。
  B、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C、组员补充。
  D、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多媒体网络对全班同学广播典型的案例。

  六、配乐朗读:
  1、师:北京的景色实在太美了,而小导游们精彩的讲解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北京的无穷魅力。下面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把课文的2、3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配乐朗读。
  媒体播放优美的钢琴曲。

  七、拓展延伸:
  1、师:北京除了我们今天游览的这两个景点之外,还有很多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你们想去看看吗?那就请你们再到网站中去查询有关的资料。
  2、除了课文上介绍的内容外,你还从网站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向学生提供教师自制的有关北京的网站)

  八、教师总结:
  刚才小导游们在网站中,查询到了很多有关北京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请小导游把你们在网站中看到的、听到向游客们介绍,好吗?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
        应用分析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来体会北京的美。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也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环节,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隐含在任务中,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确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电脑屏幕上出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学习课文内容,避免了盲目性。

  任务的驱动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在查询信息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从网站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成电子板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传输、广播的功能,向全体学生提供某组学生的典型案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主要从学生的口头表达、电子板报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如“对比、假设、拟人”、词语的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电子板报进行点评。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使全体学生沉浸在北京美丽的景色当中,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再到网站中查寻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公园和大厦。网站以图文、影像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北京的各种信息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北京》课堂实录片断点评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
  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价值千金。微笑意味着教师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当学生质疑问难时,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我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语言,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尽量缩小师生间感情上的距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战胜自己,闯过暂时的难关。
  下面是我上小语第三册《北京)一文时,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的部分片断实录。
  师:读了这段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学生:“庄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许多同学都举起手)
  师:你多会提问题呀!大家都想帮助你,不过老师相信,你自己经过努力是会弄明白的。
  (教师出示天安门的投影片,让他视察、感受后,说出对天安门的印象怎样?整个场面有一种什么气氛)
  学生:天安门很美丽,非常庄重、严肃。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在哪些场面上体会到了庄重、严肃的气氛?
  学生: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我感到天安门非常庄严。
  师:你多聪明啊!还有能超过他的同学吗?
  生:在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上,解放军迈着矫健的步伐,好威武,中国人好了不起呀!那是多么庄严的场面啊!
  师:大家一学会,就知道用,真能干。我要把最高荣誉奖给这位既会提出问题,又会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同学。是什么奖呢?我用手抚摸他那聪明的小脑袋。老师和同学也要向你学习,相信自己,要有自信心,和你一样会越来越聪明。
以上片断实录给我们的启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在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运用知识,让儿童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孩子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二、构建立体信息交流网络是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关键
  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应倡导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与同伴之间的多方面交往。我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课堂模式:“师——个,师——班,个——班”三种交流模式。努力创设各种交流交往方式,力求“交往全面化”,即类型,形式包含以下6种(如图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3 10: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