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法新探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作者运用诗歌的形式,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每段课文的深浅程度,选用不同的教法授课,使学生很快了解了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从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串讲
  第一段是课文起始段,课文里难于理解的词语比较多,而学好了这一段,弄懂了课文内容,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下文的积极性。我选用了串讲的教学方法,解答了“如果、四海为家、旅行、啥办法”等词语。学生理解了课文,读起来就琅琅上口,积极性就自然高涨起来。

  二、谈话
  课文第二段用拟人的方法介绍了蒲公英,使学生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会顺风飘去,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力传播的。读了课文以后,我把课前采集来的蒲公英的绒球展示给学生看,再吹一口气,学生便见到有些种子纷纷飘走了。此时,我就选用了谈话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指出拟人句中“蒲公英的孩子”是什么,“降落伞”又是什么,并解释“纷纷出发”的意思,学生通过着实物,再读课文,讨论蒲公英飘散种子的情景,便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释疑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苍耳。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很少观察过苍耳。刚读完这段课文时,学生便纷纷提问:“苍耳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全身武装”“什么是铠甲呢”“动物的皮毛怎么会挂住苍耳的种子呢”我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用实物苍耳来作详细解答。为取得最佳效果,我将苍耳种子画在玻璃板上,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一粒粒长满尖刺的种子。他们意会到这就是苍耳的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全身武装了。我用几粒苍耳种子放到学生的绒衣上,让学生走一走,跳一跳,种子却牢牢挂在身上。利用这种释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弄懂了“只要挂在动物的皮毛,就能走遍田野、山洼”的意思。

  四、演示
  课文第四段写了豌豆荚在太阳底下晒裂了,豆粒儿蹦跳到别处。教此段时,我就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子突然收缩,形成弹力,将豌豆弹射出来。这与课文里写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效果是一样的。通过这样演示,学生的疑问就全部消除了。

  五、引伸
  学习了前面几段课文后,我跟同学们一起归纳出植物传播种子“靠风吹、太阳晒、动物皮毛带”等办法,并且设疑问:“植物妈妈的办法就只有这些吗”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课文,并补充说明植物传播种子的其他方法。如有的学生说:“菱角种子随水漂流;石榴让鸟儿吃下去,种子随粪便拉到不同的地方。”还有的同学说:“桃子、杏子成熟的时候,红红的,招引动物去吃,还会从树上掉下来让动物容易吃到。动物吃了甜甜的肉,里面有一个核,咬不动,吐了。那个核在地里裂开,种子开始发芽,长成桃树、杏树。”还有十几位同学分别说出榆树的榆钱、柳树的柳絮、槐树的槐荚等等,都是借助不同的外界条件把种子传播到更多更远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获得了更多知识,从而收到了最佳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植物妈妈有办法》片断赏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饶有趣味的介绍生物知识的科普类儿童诗。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在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并从小学低段儿童特点出发,适当采用“表演——体验”的教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下面摘录第二课时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指导朗读,引导探究
  (在复习第一节的基础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节。)
  师: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什么?
  生:降落伞。
  (出示课件图片,认识像降落伞的蒲公英宝宝和像绒球的蒲公英妈妈。)
  师:光有降落伞行吗?还需要什么?
  生:风。
  师(看课件录像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出发了。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生:蒲公英是请风帮忙传播种子的。
  师(指导朗读):小蒲公英在蓝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是多么的自豪啊,因为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朗读时要注意读出他们的心情。
  (学生齐读,读出了欢快自豪的心情。)

  片段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请你和组里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在苍耳和豌豆两种植物中你们组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1、说说这位植物妈妈请谁帮忙传播种子?怎样传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还不懂的问题。
  (小组分工:组长组织讨论;检查者检查是否完成了每一项任务;监督者监督组里每一位同学是否都认真朗读和参与了讨论。)
  (各小组学习,讨论,朗读,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组织讨论帮助解决。)
  师:刚才各个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热烈的讨论,我想大家一定弄明白了苍耳妈妈或者豌豆妈妈是怎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远方去的。

  片段三:小组交流,表演体验
  (学生汇报交流。“先锋”小组喜欢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汇报。)
  生A:我是苍耳妈妈,我的孩子长大了。(“苍耳妈妈”欢快地手舞足蹈着,老师把一颗颗苍耳粘到他身上。)
  生B:我是小白兔,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生C:我是小花猫,喵—喵—喵。
  生D:我是小袋鼠,有一个大大的口袋。
  (“小白兔”、“小花猫”、“小袋鼠”分别跳着、走着经过“苍耳妈妈”的身边。)
  生A:请你停一停,能不能搭个便车带我的宝宝到远方去旅行啊?
  (小动物纷纷表示同意,把几颗苍耳粘到自己身上,离开了“苍耳妈妈”。)
  (“小白兔”把苍耳撒在田野里;“小花猫”把苍耳撒到山坡上;“小袋鼠”把苍耳撒在自己家门口。)
  师:你瞧,苍耳妈妈多聪明啊!她请小动物帮忙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了远方。小动物把小苍耳带到哪儿,哪儿就是小苍耳的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初冬》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设计说明】
   《初冬》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它描写了我国农村初冬时节雾天的景色。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两幅插图分别展现了“雾中”和“雾后”农村的不同景象,为学生理解词义句意,提供了直观主动的语境。课文与此对应,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景色特点;学习生字新词,读懂描写景物变化;按提示会写“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式;朗读课文时,能正确读出句与句子间的停顿;能背诵课文。
  本教学设计注重从观察插图着手,借助景物的具体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在比较中激疑引趣,以诱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唤起儿童朗读课文的学习兴趣,在“看看、想想”中,释疑求解,在“读读、写写”中练词、练句。进而在朗读训练中理清句序,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练”为主线,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动脑、动口、动手。同时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看图激疑,学习字词
   1.观察课文插图二,学习生字。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雾后景色),说说这幅画中有哪些景物,美不美?借助图中景物学习生字:芒、塔、野。
   2.观察插图一,比较中学字。
    引导学生与图二比较,说说同一地方,景物有什么不同。(出示“模模糊糊”)学习生字:隔、层,并带着“为什么不一样”的疑问,试读课文。
  二、读文释疑,理解第一段
   1.初读全文,解疑中学字。
    学生试读课文,了解课文分别写了“雾中”景色和“雾后”景色。读1、4节的句子。学习生字:初、雾、茫,比较“芒”与“茫”音形义的异同。
   2.细读第2、3小节,理解句子。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了雾很大?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意思。教师可用“纱巾遮脸”,观察图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望不见”、“看不清”、“不耀眼”的句意。结合讲读,学习生字“淡、耀”。比较“望”、“看”不同。
   3.试背第一段。
    教师可按“远处”、“近处”及空中方位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句序,练习背诵。
  三、练字练句,细读第二段
   1.用比较法学习第4、5小节。
    教师可指导学生与第一段对照,了解雾散后景色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应的词语:“射出光芒来”、“望得见”、“看得清”,这些词语在朗读时读重音,使雾中和雾散后的景色对比更加强烈。
   2.读读练练,学习6—8节。
    按“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或“谁干什么”的句式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学习生字“原”,口头完成练习4。
   3.重点理解第7节比喻句。
    让学生理解“灯笼”比作大柿子的形状,找出表示柿子多少、大小、颜色、形状的词语,完成课后练习3。
   4.读中理序,指导背诵第二段。
    课文第5—8节,每节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方位的词语,每节写法有相似的句式。
    这两个特点可用来引导学生背诵。
  四、配乐朗诵,激发朗诵兴趣
    配乐朗诵时,可让儿童闭目想象大自然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老师概括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复习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隔野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初冬》片断赏析之一

 《初冬》一文,用词准确,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其中描写大柿子的文句生动形象,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师:雾散后,我们看清了远处的塔、小山,近处的田野、树林,还看清了什么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电脑出示画面,学生看图,试说。)
  生:我看清了近处的柿子树。
  生:我还看清了柿子树上结了很多大柿子。
  (师出示句子: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写了柿子的什么呢
  生:这句话写了柿子很多。
  生:这句话写了柿子很大。
  生:这句话写了柿子的形状。
  生:这句话写了柿子的颜色。
  师: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这句话,然后口头填空(括号内应填写内容)。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图,想一想: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灯笼呢同桌之间先相互说一说。
  生:因为柿子很大,所以说像灯笼。
  生:因为柿子红红的、圆圆的,所以说像灯笼。
  生:因为柿子很美,很惹人喜爱,所以说像灯笼。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那么同学们再看看“挂”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生:可用“结”。
  生:可用“长”。
  生:可用“吊”。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些词,而要用“挂”呢,
  生:“挂”形象地写出了柿子的样子。
  生:“挂”形象地写出了柿子很大。
  生:“挂”和“灯笼”搭配很恰当,因为文中把“柿子”比作“灯笼”,灯笼是挂着的。
  生:“挂”生动地写出了柿子沉甸甸地向下坠的样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挂”,想好后,用“挂”说一句话。
  生:葫芦挂在葫芦藤上。
  生:我把书包挂在墙上。
  生:我把衣服用衣架挂起来。
  师:这句话写得这么美,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我觉得“挂”“许多”要读得重一些,这样就读出了柿子的“大”和 “多”。
  生:我认为还应该把“一个一个”“红灯笼”读得慢些。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这样读才能把初冬景色的美读出来。
  生:这样读才能把农民丰收后喜悦的心情读出来。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边读边欣赏画面)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觉得北方的小山村真好,有这么美丽的柿子树,如果我家院子里有一棵这样的柿子树,那该多好啊!
  生:看到这么美、这么大的柿子,我馋得直流口水,真想摘一个来吃。
  师:谁还想说
  生:小山村初冬景色真美,我真想到那地方去玩!

  评析: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
  其次,通过比较,体会用词准确。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表达欠准确的特征,设计了一道口头填空题,让学生领悟到文中表达的精妙之处——短短一句话,写出了柿子形状、大小、多少、颜色。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挂”这个词与“结”“长”“吊”等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出“挂”这个词运用得好,并通过“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挂’,练习说一句话”这一训练,不仅让学生内化了语言,而且学会了运用。
  第三,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畅谈感受,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表达的内驱力,从而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看雪》教学谈

 小学语文新大纲在揭示学生、教师和教学三者的关系时,科学地突出强调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语文、用语文”的“示范”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指点”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这是我们贯彻“新大纲”精神,指导“新教材”教学的关键所在。具体落实到第三册课文《看雪》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教学设想。
  一、把握特点,抓准重点
  教师的“示范”和“关键”作用,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得以实现。这篇课文的类型属于故事,整个故事由一个隐藏着的故事叙述者的叙事部分(1、2、4、9自然段)和孩子们与老师的问答部分(3、5、6、7、8、10、11自然段)构成,它们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对比(台湾很难看到雪/北京容易看到雪,棉花做成的雪景(静态)/真正的雪景(动态),孩子们看到了假的雪景/老师看见过真的雪景,台湾孩子们期待着到北京去看雪景/北京小朋友盼着和台湾孩子们去玩雪,……),体现了两岸人民盼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课文的重点是第2、9、10、11自然段。
  二、针对实际,确定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②学会11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进行爱国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教学的难点是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三、据图设疑,激发兴趣
  先用电脑课件(或VCD、录像带,幻灯片等)展示课文静态橱窗里的雪景和动态的玩雪插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幅插图哪幅更美?课题《看雪》中孩子们想“看”的是哪幅插图里的“雪”?
  形象化的课文情景和悬念化的课文质疑,激发起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地通过自读进入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四、反复读解,读准读懂
  初步朗读,整体感知:①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初读课文,读正确生字的字音,读通顺课文的句子。②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正确的读音、停顿、语气、感情。③学生边读边想,读流利课文的句子,并初步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台湾很难看到雪,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棉花做的,老师小时候在北京见过真的雪,玩雪可高兴了)。
  重点朗读,讨论交流。①指点学生朗读重点段落(第2、9、10、11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日常生活实际经验,感知,感悟“商店”、“景”、“洁”、“毯”、“银”、“堆”、“仗”等生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讨论交流学会这些生字词的音、形,义和正确书写。②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明友盼着什么?(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语言感觉、熏陶爱美情感、受到爱国教育,并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表演朗读,复习巩固。学生在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朗读课文后,已经大致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只有再次变换朗读的方式,才能完善地实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的教学原则,并且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使整个课堂学习贯穿着从朗读始到朗读终和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看雪》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看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练写带提手旁的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认读生字
    (1)自由练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3)生字排序,学生观察找排序规律。
    (4)去拼音读生字。
   4、认读词语
    (1)看词语,心里默读。
    (2)齐读词语。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一、二自然段。
    (2)师提问:假如你是台湾小朋友,看到这种人工做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学习三-八自然段。
    (1)同桌合作朗读三-八自然段。
    (2)指名朗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问的句子。
     A、您看到过真的雪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读出惊奇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读出打探的语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回答的句子
     A、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C、不算太远。
   3、学习九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九自然段。
    (2)课件出示雪景图,学生在课文中找句子配图。
    (3)完成课后连线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6)齐读全段。
   4、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十、十一自然段。
    (2)学生填空:()的小朋友正盼着()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3)学生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4)欣赏台湾的名胜景点介绍
  (四)朗读全文,指导写字
   1、全文朗读。
   2、指导写“打”“指”“接”三个生字。
    (1)观察三个字的共同点。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12 看雪
             台湾   北京
                盼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3: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