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蓝树叶》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惹、皱、脸”3个字。
   2、理解林园园为什么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会脸红。
   3、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体会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难点: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不同颜色的树叶。
   2、生字卡片。
   3、一张用蓝色画的树与小草的风景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疑,引入新课,初读感知
    教师问:你们寻找到了哪几种颜色的树叶呢?
    教师把一幅用蓝色画的树和小草的风景画贴在黑板上。仔细看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为什么画树叶和小草用的是蓝色?为什么要用蓝色画树叶和小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用生词卡片抽读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抽学生逐段轮读,学生间相互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3、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感知课文写了谁和谁的什么故事。(板书:李丽 林园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你们能自己读懂吗?
     讲了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李丽找不到绿铅笔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
  四、出示课文第一幅图的放大图
    教师:美术课上,李丽按老师的要求正在画一幅风景画。她画好了近处的房子,远处的小山。正要画树,可是怎么啦?(学生齐答,绿铅笔找不到了)李丽可着急啦!她看见林园园画的画“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就向旁边的林园园借。李丽和林园园说了什么?
  五、学习第2、3、4自然段
   1、自由小声读第2、3、4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林园园说的话和李丽说的话。再读读,体会她们各自的心情。
   2、学生汇报画的情况。
     分别出示学生画的句子。
   3、自读体会。
    (1)自读体会李丽的话。
      师:找不到绿铅笔的李丽,在借铅笔的过程中,她说这些话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小声、行吗、现在可以、小心、只”等词,体会出李丽那种十分想借绿铅笔的心情。
      教师引读李丽的这几句话。
    (2)教师引读体会林园园的话。
      李丽十分有礼貌地一再商量着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是怎样的态度?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教师引读李丽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表情朗读林园园的话。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吞吞吐吐”的意思。理解林园园此时说和话,是她不想借,但又不好意思直说而找的一些借口。
      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林园园是怎么说的?李丽是怎么回答的?用适当的语气把林园园和李丽的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从三个“不要”中体会林园园向李丽提出了许多要求,确实很不情愿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让学生做出“皱着眉头”的表情,体会林园园当时十分不高兴,根本不想借笔给李丽的心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4、分角色表情朗读李丽与林园园的对话,教师读旁白。评议学生读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再抽学生分角色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教师读第五自然段,学生看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问: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铅笔?林园园为什么后来脸红了?......
   2、争论抓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给学生创设一个争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互相启发,并鼓励学生在争论中有所创新。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词语。
  七、谈谈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拓展练习、识字
  一、表情朗读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的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各个角色该怎样表情朗读。
   2、分角色表情朗读,在小组、班级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兴致勃勃地学会读课文。
  二、拓展想象
    假如课文还有第六自然段,你想写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做法、想法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师生交流书写生字应该注意的地方
    重点指导:
     等: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寺”,第四笔要写得长一些。
     眉:半包围结构,“目”字上面不要写成“尸”。
   3、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完成课后练习2。
  四、自由选择内容,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如:继续进行生字、新词的练习。
      表情朗读课文。
      用收集的树叶贴出不同的图案,并把图画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选择适合的话题,进行说话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蓝树叶》教学设计之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本课中的意思,能认读“惹、皱、脸”三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绿色、红色、黄色、棕色)
   2、那么,谁见过蓝色的树叶呢?为什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 课,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板书课题:《蓝树叶》。
  二、进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借、吞、吐、趴、等、盒、削、眉、由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3)自己练习读
    4)指名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
    5)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
     吞: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容易写成撇,教学时应注意提醒学生。
     盒:这是一个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的“合”与“盒”字同音,下边是一个皿字底。
     削: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声右形,右边是个立刀旁,用刀子削。
     眉:学生容易将“目”写成“日”,可引导学生想一想,“眉”的下边为什么是“目”。
   4、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3)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三、练习巩固:
   1、小组为单位共同练习:
    1)请你们小组共同复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互相出题目考查,合作学习小组长留下进行监控。
     例如:
      看拼音写词语;
      听写词语;
      组词;
      读句子;
      读课文;
      ……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2)让学生说说眉、借、由的占格情况。
    3)在书中练习描写。
    4)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抄写难字、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中林园园认识到自己没有帮助同学而感到羞愧这件事,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助人为乐,互相帮助。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了解人物的特点
   3、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给你一片树叶,请你为它涂上颜色,你会涂什么颜色,为什么?
     (绿色、红色、黄色……根据树叶在不同时间的颜色不同而定。)
   2、今天,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李丽画了一片蓝树叶这是为什么呢。
   3、齐读课题《蓝树叶》。并进行板书。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
     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丽是怎样向林圆圆借绿铅笔的?
   2、指名说一说:
     (第一次李丽小声问林圆圆可不可以借绿铅笔用一下,林圆圆说自己还没有画完;第二次李丽等她画完向她借,她担心李丽把她的笔尖弄断;第三次林圆圆再三嘱咐李丽要注意这注意那,李丽一再表示会小心,只画树叶和小草;第四次林圆圆皱着眉嫌李丽画得太多,这一次,李丽没有再接林圆圆的铅笔。)
   3、整个借笔过程,课文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写具体的。自由读,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体会。
   4、根据所画内容,练习有语气的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李丽的话应读的比较温和,是耐下心来尽可能按照林圆圆的意思办,尽量不给林圆圆添太多麻烦,她一心想画一片漂亮的绿树叶,所以在林圆圆显示出不愿借的情况下,李丽尽量迁就、忍耐;林圆圆不愿帮助别人,当李丽向她借时,她是吞吞吐吐,想办法拖时间或找别的借口,面对同学,她不好意思不借,但心里又舍不得,于是小气的她就嘱咐这嘱咐那。读她的话,应读出那种不情愿、小气、挑剔的语气。)
    3)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有表情的朗读。
    4)全班范围内有语气朗读。
    5)评一评谁的语气好,为什么?
   5、当林圆圆看到李丽本上的蓝树叶时,不由得脸红了。此时她会怎样想?
    后悔自己的小气。
    从来都没见过蓝树叶,李丽把树叶画成蓝色,也是迫不得已。这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因为树叶是蓝色的影响李丽的成绩,那自己真是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李丽是我的同桌,现在同桌有困难,我却推三阻四,真是不应该。
    如果哪天我忘带彩笔,李丽也这样对待我,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
  (三)、联系实际,说说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结合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
     教师小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类似的事,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不会有蓝树叶的遗憾。
  三、有语气的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
   3、进行全班展示:分角色朗读,最后评价。
  四、作业:
   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蓝树叶》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3.指导:“已、经、铅、忙”等字的字形及“由”的笔顺。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准12个生字的字音,区别字形。
  (二)指导“已、经、铅、忙”等字的字形及“由”的笔顺。
  三、教学过程

  (一)以提问式,引出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
     (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树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蓝树叶”。板书课题。树叶怎么是蓝色的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
        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问题的答案。
     生:因为图画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画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色画笔画树叶了。
     过渡语:为了很好的学课文,我们还是先学习生字。
  (三)读课文,划不认识的字。
  (四)自学生字。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带音节读生字。
    2.指名不带音节读生字。
    3.齐读不带音节读生字。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记每个字的?
      老师抓重点字指导。
    (1)用比较方法记字形。
      “术”与“木”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两个字不同点就是“术”比“木”多一个“丶”。
      “李”与“季”比较不同点是什么?
      生:“李”比“季”多一“”。
      “已”与“己”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已”竖弯钩出头,“己”竖弯钩不出头。
    (2)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
      怕:“白”加忄旁。
      拿:“合”加手字部。
      连:“车”加辶旁。
      忙:“亡”加忄旁。“亡”的第二笔要出头。
    (3)重点指导笔顺。
      铅:右半部的写法,上面是“”,第二笔是“”没有钩,下面是“口”。
      由:共五笔,。“由”和“电”二字的区别。
   5.理解意思。
    她:第三人称(女的)。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怕:害怕;畏惧;担心。
    拿: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
    连忙:赶忙、急忙。
    不由得:不禁。
   6.口头组词。
    术:技术 医术 战术 算术
    铅:铅笔 铅芯 铅字 铅铁
    经:经过 经验 经常 经理
    桌:桌子 桌面 桌角 餐桌
    怕:害怕 不怕 恐怕
    连:连长 连接 连续 连队
    忙:连忙 农忙 很忙 帮忙
    由:理由 由于 由此 自由
   7.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六)巩固生字。
   1.把下面的8个字组成4个字,看谁说的快。(投影)
     木 女合 辶子 也手 车
    (   )(   )(   )(   )
   2.看音节把字补充完整。
  (七)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二)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2~4自然段内容,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二)教育学生从小要助人为乐。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蓝树叶。
     问: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习这课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的疑问,学习课文,找出理想的答案。
  (二)老师讲蓝树叶的故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讲故事。
    思考:这篇课文讲谁和谁一件什么事?
    过渡:李丽为什么跟林园园借绿色的画笔呢?我们一起先学课文的第1自然段。
  (三)细学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生边读边找答案,用“——”划在书上。
   (3)看图1,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园园。
   (4)指名说答案。
     生: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
     过渡:林园园借给李丽绿铅笔了吗?最后她画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你从课文的第几段看出来的?(第5自然段)。下面我们就学习第5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问: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2)观察图2。
      问:林园园看什么?脸色怎么样?心情怎样?又是怎么想的?
      生:林园园看见李丽画的蓝树叶,脸红了。十分难过,暗暗地想:自己没有借给李丽绿笔太不对了,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可自己却没有那样做。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见同学有困难,应该伸出热情之手,去帮助同学。
   (3)观察完图后,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指导朗读。
     我们读这段应该把李丽认真画的态度读出来,还要把林园园羞愧的语气读出来。
     试读 指名读 齐读
     过渡语:为什么李丽没有接林园园的绿画笔?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2~4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问:李丽向林园园借画笔,林园园愿意不愿意借给她,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林园园不愿意借给她。因为林园园已经把树画好了。李丽跟她借绿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有画完呢?”从林园园的语言可以看出不愿意借给她。
     理解:“已经、吞吞吐吐”的意思。
   (2)看图1。
     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3)指导读对话。(有语气)
     过渡语: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问: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画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李丽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3)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过渡语: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借给李丽铅笔没有?我们继续往下学。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
     思考:
     ①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
     ②当李丽说还要画小草时,她又说什么了?怎么说的?
     ③“皱着眉头”说明什么?
   (2)分小组讨论3个问题。
   (3)指3个小组汇报结果。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6.指3名同学每位同学读一段,读2~4段。
    思考: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指名回答问题。
  (四)读全文(分角色)。
     讨论:林园园做得不对,你应该怎样做?
     老师看板书总结全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蓝树叶》说课设计之一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 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蓝树叶》练习设计之一

 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小朋友按课文文字口头填空(括号内是应填内容)。
  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

  (学生齐读)
  师:林园园看了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生:因为林园园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李丽才画了蓝树叶,所以林园园的脸红了。
  师:林园园这时会想些什么?
  生:她会想:都是我不好,没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我太对不起她了。
  生:她会想:老师常要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今天李丽有困难,我没帮助她,同学们会怎样看我呢?
  生:她会想:我太小气了,今天都怪我不好。
  师:林园园能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你们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齐:她还是个好孩子。
  师:对了,她还是个好孩子。她知道自己错了,以后肯定会改正的。
  现在,老师假设有这样一件事,请小朋友思考一下,那时,林园园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小黑板:“一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叫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纪方方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她会怎样呢?”
  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用一段话说出事情的经过。
  (学生读题、思考、讨论)
  生:美术课上,纪方方没有彩纸,林园园看见了,连忙抽了几张彩纸递了过去,小声说:“方方,拿去用吧!”纪方方说:“这怎么可以呢,我剪了,你用什么呢?”林园园着急地说:“快别这样说,你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吧,我这儿还有呢!”
  生:我还有补充,纪方方接过彩纸说:“园园,你真好。”林园园摆摆手说:“这是应该的,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学生继续发言)
  教师布置书面作业:把刚才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以及发展思维于一体,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买文具》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
   2、买文具时,能与售货员正确对话。
   3、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买卖文具的对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2、分角色对话时做到态度大方自然。
  教学难点
    在买文具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质量差、价格贵、售货员或顾客出现差错……)能及时应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文具店或商场文具柜台买文具,也可以观察别人买文具,记住买文具的过程,感知买文具的一般知识。 
   2、每个同学准备一两件文具,并贴上价格标签。
   3、用纸作一些钱。
   4、有放文具的柜台——课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想象,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吗?今天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好吗?(板书课题)(出现挂图)
   1、你们瞧,已有两位小朋友比我们先去文具店买东西了。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
   2、(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图中的售货员和顾客。板书:售货员顾客看看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分角色表演。
   3、师生评议。(他们表演得过且过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都很讲礼貌,顾客表达也很清楚。师:说得真好。)(板书:文明礼貌,表达清楚)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个这样的顾客呢?
  二、学生试练,进行合作,实践。
   1`、利用自备学具,小组演练。(请同桌的同学把各自的文具盒打开,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学习用具。开始吧。)
   2、指名表演。
   3、师生评议。(你们说他们表演得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得真棒。)
  三、举一反三,深化训练
   1、师生表演,设置训练情境。
    (1)是啊,这位售货员非常热情周到,现在连老师也想向她买学习用具了。)
    (2)师边说边走向扮售货员的女生进行交际。
    (3)师拿着刚买的圆珠笔在手心写写画画说:这支圆珠笔真不错,还有香气呢。咦?怎么断水不能写了呢?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情况(小黑板出示:买学习用具,发现质量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桌的同学进行讨论。
   2、鼓励发表意见。(如:退换圆珠笔;还可以怎么办?打投诉电话。你还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得真棒。)
   3、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还遇到过别的情况吗?
     如:以次充好;价钱太贵;忘了找钱;多找钱;态度不好……
   4、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
   5、根据学情,选择上台表演。
   6、师生评价,激励扩展求异。
     师小结:大家在买东西时,不管遇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一读儿歌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特别能干,学会了怎样买自己所需要的文具。回家后,能不能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帮妈妈购买一些日用品?
    (小黑板出示)实践题——帮妈妈买日用品

  附板书设计:
             买文具
          售货员   顾客
          文明礼貌  表情达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多少钱要不要管

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口语交际《买文具》时,设计了买卖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各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第一位“顾客”说:“阿姨,请问练习本多少钱?”“营业员”说:“小朋友,十元钱。”正当教师夸他们有礼貌时,不知何处冒出一句:“要十元钱吗?”“多少钱就不用管了!”教师对这一“冷枪”显然很不满意,说了一句就匆匆过去了。

  多少钱教师要不要管?从执教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学会购买文具)来看,用十元买一本价值仅零点五元的练习本,能称得上学会购买文具吗?我认为应该好好管一管,能鉴别物品的价值,能合理地进行讨价还价等都应是学生学会购物的方面。如今,社会上的奸商还是很多的,他们为了获取暴利,以次充好、胡乱标价,昧着良心赚钱。学生是社会的一员,随时都参与社会的买卖。但他们还很稚嫩,思想十分单纯,更容易受骗。因而,教给学生学会鉴别物品、讨价还价的方法也就至关重要了。

  倘若教师能紧扣“要十元钱吗?”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本应有的价值,并进一步讨论如何合理地讨价还价,那学生的购物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3 11: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