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效性——数学课堂的第一追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轮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这样三个阶段。在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以一种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课改的今天,课堂教学也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讲求实效性上来。但是,教学中仍然有一些现象是值得研究和商榷的。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情境创设”要突出实效

    “课标”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第——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情境”的创设过分强调和追求,好象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数学课了。于是就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情境,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

前不久在《中小学数学》(小学版)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情境创设的教学案例,内容是“三步计算的试题”。   

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要不要听?

    生:要听。

    师:那就得认真听,听完后还有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呢?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风山口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狂风过后,大道中间站着一位妖怪,挡住了唐僧师徒西行的去路,并大声说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妖怪举起一妖牌,你们想不想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

    生:想!

    师出示:计算74+100÷5× 3这道题中含有几种算法?

    生:含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

    师: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计算这道题要几步呢?

    你们能不能帮唐僧师徒这个忙呢?

    生:两步。三步。(意见不统一)

    师:同学们。现在就来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到底需要几步才能算完。

    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想不想继续往下听故事?……

    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但是我们再深一步的思考:学生感兴趣的是《西游记》的故事还是三步式题的计算呢?学生是否会因为《西游记》的精彩内容而对数学内容就有兴趣了?离开了《西游记》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这种情境对教学内容有帮助吗?

我觉得很牵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精彩、实效。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也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要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如果要解决计算教学“课堂教学的呆板、无味,效率低下”的问题,我觉得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动手试算,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再组织集体反馈,形成一致的正确意见。同时也解决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二、“合作交流”要突出实效

    “课标”说:“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应该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走到今天,虽然没有上几年那种对理念的偏激认识:认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主动探索得到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再让学生模仿和死记硬背等等。但是,教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思想认识停留在“形式化”的水平上,并不乏这样的感叹:“如今上一节公开课,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不知道听课教师和评委们会怎样评价这节课?”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为了迎合课改精神,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部分教师看来,“合作交流”是成功课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好象没有合作交流,就失去了灵魂。于是,不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还是让我们借用上面的“三步计算的式题”的教学案例来说说。

在上面的“三步计算的式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出示了算式74+100÷5×3后,让学生展开了“几步计算”的讨论。

“现在就来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到底需要几步才能算完。”这需要学生的讨沦交流吗?计算74+100÷5×3之前,学生就已经有了混合运算的基础了,他们不会因为“两步”还是“三步”而发生争执的。在这儿安排一个“小组讨沦”,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我想,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来“讨论、交流”的话,那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呢?

还有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画出一个圆后,让学生“讨论讨论这个中心点(指圆心)应该叫什么?你给起个名字。”

这种概念性的名称只是一种人为的规定,有必要让学生去讨论吗?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的结果还是老师揭示说“这个是圆心”。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让小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一味地追求讨论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不该合作的也合作,不该讨论的也讨论,带给学生的是惰性!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被完全抛弃,这样的孩子还有主见吗?还有创新的意识吗?

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必须要有同伴的帮助;或者是小组的讨论交流能  更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时才适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否则,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而应是相互依存的。《课标》也指出: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优点,恰到好处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巧。然而,独立思考更是学习的法宝。我们不能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三、“自主探究”要突出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自主探究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正因为此,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教师们都试图通过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来体现自己的新教学思想。因此,自主探究就成了一个时髦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在学校最近举行的教师公开课赛讲中,我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同一内容的课。内容是《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0页)。

案例一  教师从摆长方形人手,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导人了乘法算式4×3=12。

    师: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字叫什么?

    生:乘数、积。

    师:它们还有其他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多数学生:不知道!

    其中一个学生:老师,我知道,是因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书的,知道这两个是因数。

师:不对。不能说是因数,不完整。那是什么数呢?!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看怎么说更合适呢?

由于教师的否定以及那个学生说的“因数”,所有其他同学也都不敢再往“因数”上想,一时鸦雀无声。

师:大家好好想想,他们还能叫什么名字呢?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猜一猜。

    ……

师:现在可以打开课本,看看你猜的对不对。然后把你们得到的知识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

案例二

    教师也是从摆长方形人手,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出现4x3:12,6x2:)2等算式。

    师:4×3=12这样的算式我们早就熟悉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是它另外的一种特殊的含义。

    请大家看算式(教师指着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还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指名让学生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师生在反馈中逐步完善对因数、倍数的认识)

这两个课例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有些不同。从表面上看,案例—‘好象更符合新课改的思想: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自己探究、发现知识,没有把因数、倍数的概念一下于“填”给学生。

而案例二教师直接告诉了学生因数、倍数的概念。没采用新课改提倡的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接受学习,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案例一的效果远没有案例二的效果好。而且案例一直到下课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描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案例一中,教师在一开始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究、讨论“那是什么数呢”?“同学们小组讨沦、交流,看怎么说更合适呢?”我们稍微冷静思考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探究、交流,学生都不可能正确说出倍数、因数的关系!到了最后,还是要借助于教材的描述来理解倍数、因数。案例二的直接进入,反倒是干脆中见真理。

新课标虽然强调“自主探究”,但是也没有说要摒弃接受学习。探究的方法不一定就好,接受学习也不一定都是不好,教学中选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我认为,因数、倍数等概念性的知识或人为规定、约定成俗的东西,让学生探究是不会探究出什么新鲜的内容的,探究只能是披上华丽的外衣在做无用功!而接受学习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的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去伪存真,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愿今天,课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分实在,让我们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实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7: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