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人民服务》作者、背景资料 课文内容、课后题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2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参考答案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毛泽东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毛泽东经典著作《为人民服务》还被选为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下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少先队员的有力思想武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27:14 | 只看该作者
注释  〔1〕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在一九三三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2〕司马迁,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史记》一百三十篇。此处引语见《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原文是:“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李鼎铭(一八八一——一九四七),陕西米脂人,开明绅士。他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并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4〕 这是指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所拥有的人口的总数。  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 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 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27:3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著名的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全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分作五层来说。  第一层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这个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领导的军队最初叫工农红军,抗日战争开始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利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这是很不容易的。但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第二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这里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是优秀的史学和文学作品。他在《报任少卿书》里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一句古汉语,词语的用法与现在有所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接下去对这句话加以发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行恐怖、独裁,是在替法西斯卖力。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就充分显示出来了。然后联系到张思德同志。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这里毛泽东同志讲了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第三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里,重要的是“不管是什么人”,就是说,自己的同志也好,亲密的朋友也好,相处得有点疙疙瘩瘩的人也好,反对过自己的人也好,谁的批评意见都要听得过去。“只要……就”是一个条件复句。条件就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凡是符合这个条件,不管是谁提出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这说明,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党采纳了李鼎铭先生的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扎实,更有力量。毛泽东同志举这个例子,说明要采纳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建议和批评。  第四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相爱护。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既然目标是一致的,就没有理由不搞好团结。团结的人越多越好。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那就什么样的严重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凶恶敌人都能战胜。“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个勇气从哪里来?最根本的来自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说,为了人民的利益要不怕牺牲,这种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毛泽东同志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讲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木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死亡。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三个“互相”,充分体现了革命队伍内应有的同志情谊。  第五层讲开追悼会的目的。所以要开追悼会,还是因为死者是为人民服务的,值得人们怀念他。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全文很短,只有五六百字,但内容非常丰富、深刻。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多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  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要在掌握中心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思考·练习2正体现了这一教学重点。可在检查预习以后,让学生按照思考·练习2的要求进一步自学,边读边想,画出能反映课文主要意思的一个重点句,理出课文围绕主要意思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再讨论交流。  2、要注重联系实际。课文讲的是道理,教学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在如何对待生死、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都可以举出生动感人的事例来帮助学生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不仅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联系,还要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己去联系。现实生活中,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也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的先进事迹。  3、课文中有不少警句,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例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比鸿毛还轻。”“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帮助。”在读懂课文以后,可让学生交流一下,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把这些警句找出来熟读、背诵,还可以选一部分抄写下来。  4、思考·练习3对词句的理解可以抓两点,第一,理解加点的词。第二,结合实际理解词句内容。如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具体体会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词语注释  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  卖力:尽力使出自己的力量。  追悼会:指开会沉痛地悼念死者。  精兵简政:精简人员,缩小机构。课文里是指为减轻人民的负担,使部队、机关变得更精干,更灵活,更有战斗力。  哀思:哀悼、思念。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兴旺:兴盛,旺盛,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课文里是不断扩大,强盛的意思。  泰山:山名,在山东。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三国的统治者实行恐怖、独裁,推行侵略政策,被称为法西斯。  文章结构  本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宗旨,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我们应该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为人民服务就要正确对待困难,正确对待同志。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写作背景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名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他们完成了任务后,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  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1944年9月 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毛主席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毛泽东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由张思德进而要求全党:“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些话,后来传遍了中国的家家户户,成为每个党员和要求进步的同志的座右铭。  毛主席此番讲话正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阶段,此时阐明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对鼓舞群众斗志、促进人民团结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此,“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流传开来,既为党和军队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直至今天,在中国武装力量的队列中,仍有着这样标准的口号——“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写作特点  1.文章中心明确、突出,思路十分清楚。全文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依次讲了我们的革命宗旨及对待生死,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的态度。  2.议论精辟,语言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中心思想  本篇课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28:14 | 只看该作者
1.《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内容? 提示:通读全文,逐段归纳大意,然后总结一下,全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是围 绕什么中心来讲的? 答案要点:在这篇课文中毛泽东通过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阐述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课文主要写了五方面内容:(1)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2)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3)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5)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 2.结合《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理解加点词语以及整个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4)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 所。 提示:先结合课文内容,并借助字词典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说说这句话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句意不能脱离上下文。 答案要点:(1)“完全”就是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彻底”就是经常地、永远地、自觉地。这句话的意思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指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宗旨。 (2)固:本来。或:有的。于:比……还。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都会死,但死的意义和价值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3)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所从事的是相同的事业,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4)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而牺牲,那么这种牺牲就是最有价值的。 3.说一说《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下面的道理讲清楚的? (1)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2)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提示:重点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一看每段中各有几句话,每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1)作者是分四步讲清这个道理的:先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作为前提;接着引用司马迁的一句话作为说理的论据;然后就根据现实情况,指出什么样的死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轻于鸿毛;最后得出结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作者也是分四步讲清这个道理的:首先指出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接着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的批评是正确的,是对人民有好处的,我们就接受,就改正;然后具体举了“我们”接受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意见的例子,证明“我们是不怕别人批评的”;最后,强调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能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4.联系《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还没有出世”是什么意思?这家报纸为什么这样说?) (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这与京张铁路的成功修建有何关系?) (3)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詹天佑是怎样使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 (4)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提示:理解词语的意思要注意分析说话人的心理,体会其言外之意和真实意图。还要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1)“还没有出世”是指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工程师。外国报纸这样说是对中国人的蔑视,也是以狂言要挟清政府。 (2)这些话说明詹天佑是一个工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富有责任感的工程师。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科学精神,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保证了施工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使京张铁路得以成功修建,而且能缩短工期,提前完成。 (3)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主要有:勘测准确,线路设计合理,施工中采用了先进的施工工艺,而且始终严把质量关。 (4)赞叹不已:是连声称赞不止的意思。外宾一定会称赞詹天佑在工程设计上的创新和施工上的巧妙,也可能会称赞他伟大的爱国精神。 5.《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杰出才能? 提示:通读课文,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心理活动和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来分析,然后加以归纳。 答案要点:表现詹天佑爱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有:①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②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表现詹天佑杰出才能的内容主要有:①哪里要开山……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②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③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④詹天佑依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⑤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6.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回答问题。 (1)追寻你,延河咯咯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这里,作者要“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里,“我们”不要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 (3)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熟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想一想,作者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延安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诗句表达了这样的含意? 答案要点:(1)作者追寻的首先是革命圣地延安,而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延安最著名的地方,是延安的象征;进一步讲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而这些著名的地方因为记载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所以集中体现着延安精神的实质。 (2)“我们”要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延安时期造就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革命情谊却不能丢。当我们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 (3)这一节是全诗的点睛之处,指出了继承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它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实质: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追寻温暖和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