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学生习作类同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时下,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类同的现象,究其症结是教学方式造成的。
一、习作要求过高。习作要求过高表现在:立意要求过高;对语言的要求过高;用整齐划一的提纲来要求学生习作。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三、阅读教学中缺乏好词句的品评与感悟。四、缺乏想象习作。
避免习作类同的现象,我认为要做到:一是习作一定要有想象空间,要有开放度,开放性越大,类同习作就越少。二是教师要上好指导课,善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是多样化的。

关键词:教学方式
想象
开放
拓宽

我曾经接手过一个班,在第一次习作批改时,我改到一篇让人惊喜异常的作文,一件小事写得生动曲折,令人回味。改着改着,我发现第二篇、第三篇……类似的作文越来越多。这么一改全班有30多人写的作文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写的物品不同、人名不同,改得我心烦作呕。事后我弄清楚了他们这样写的原因。原来是前一任老师为了让他们应付考试,教给了他们一条同类作文的写作捷径,就是叫他们将《折尺》中的人名及物品改变一下,速成自己的作文。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力气,才改变了这一“速成现象”。
学生习作的类同,究其症结是教学方式造成的。
一、习作要求过高容易出现类同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其实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往往是每一次的习作都不能彻底,不能让学生具备写某些方面文章的基本能力。往往是在低年级,老师就提高要求,结果是到了高年级还是不能达到要求。提高要求确实可以造就几个好学生,写出一些好文章,但是往往是牺牲了很多学生的习作兴趣。过高的习作要求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习作的立意要求过高。
小学生习作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或者自己熟悉的生活。既然是写自己的生活就难免琐碎一些,但是这些往往是教师不允许的。习作好像就是为了写“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突出表现美好的情感。我们看看鲁迅等大家的文章,总是在一些生活小事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望和心情。我们这些人看了同样受到很多启发。让学生去追求一些美好是没有错误的,关键是这些美好要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用孩子的语言来表达。盲目的高要求,把孩子逼迫到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大家都这样写,也就有了千人一面的现象了。
其次就是对语言的要求过高。
除了要求语句通顺以外,还有教师自己的要求。教师不按照习作要求指导写作,不能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从低年级写话到高年级成篇作文,中间需要有一个个的阶段,要能允许学生稚嫩语言的存在。教师对语言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盲目模仿课文或者作文选中的语言,结果很多习作就出现小孩子说大人话的现象。
再次就是用整齐划一的提纲来引导要求学生习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从孩子学写作文开始,我们老师就用整齐划一的提纲来引导学生写作。这样的作文教学能创作出“百花齐放”的场景吗?我觉得还是我们太注重文章的结构了,我们知道在学生作文的时候有一种潜意识,有了完整结构的文章才是完美的。这其实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个人认为造成的,如有个教师让学生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短文,要求孩子回家后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许多学生是这样写的:“我读了《钓鱼的启示》这个故事深受教育,有些想法想说,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那个,你就太没有主见了。我觉得你应该先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父亲的做法,最后就说出了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诱惑人的鱼”的具体事例。如果你认为还不行的话,就继续与人讨论下去,总会有所得的。”我看完了之后问这些孩子:“什么是主见?”孩子答不上来,再问:“这是你自己的想法吗?”孩子说是老师指导的。我看见老师让孩子把一些重点词语,如:主见,先,再,然后,最后,所得等词语写在纸上。看过之后,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作文指导必不可少,但是这样详细的指导,连一些重点词语都设置好了,孩子还能有什么创造,还能有什么自己的思维?
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出现类同作文。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的,因为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的阅读背景就不一样,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不一样。因为性格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事件的感悟能力、体察能力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不能看到这些差异,不能利用这些差异,而是一味要求学生向好的学生看齐,就会出现班级中大家都模仿好学生作文的现象。
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文,类同没有什么。这就像一粒大豆的种子,刚刚发芽时都是两个花瓣,等到一定程度,有适宜的水分,有湿润的土壤,两个花瓣就会千姿百态。刚开始因为模仿有点类同是很正常的,会模仿的人也是天才。到高年级就不能再有类同了。怎样避免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两个方法可以试一试。其一是“作前少指导,作中多指导。”作前老师的要求越少越好,这样对学生的束缚就越少。等到学生的草稿写好,老师在班上现场评点上、中、下水平的学生的作文,公开修改三两人,让大家对照自己的作文找毛病。即使是同样的题目,也不会出现类同的现象。其二是“鼓励个性化的作文。”一定要大力表扬个性化的作文,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明白个性就是最好的。
三、阅读教学中缺乏好词句的品评与感悟出现类同作文。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评语言,不把精力全部放在讲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上,通过教师的设计,让学生关注到文章的结构形式,注意文章的表达特色,比如:用词的准确性等。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文字欣赏水平,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老师提到了观察能力,我想这是一个不好落实在学生身上比较虚的概念,。我觉得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培养敏锐的感受力,需要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和文章中的人物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懂得感悟人生。 由此可见,读书对学生的习作是很有帮助的。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次精神之旅,是一次次神游天下,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四、缺乏想象的习作出现类同作文。
那是一节令我终生难忘的习作课。那节课本来我是要侧重引导学生观察。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地观察到小树苗的样子,我从校园里拨了几棵姿态不同的小树苗带到了教室里。小树苗从我的讲台传到了孩子们的小手里。也许很多孩子从未这么细致地看过这些小树苗,他们一边观察还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啊,原来小树苗是这样的……”“你看看这叶……”“嘿,有点像小伞!”…… 孩子们异常兴奋。 汇报交流的时候,有几个孩子用语言描摹那些小树苗,形容得十分逼真!我暗自得意这节课的成功。突然,有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小姑娘何小梅胆怯地举起了手,我示意她站起来,把带有鼓励的目光投向她。她站起来说:“我看见小树苗流泪了。”哦?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只听她继续说着:“本来它开在校园的苗圃里,可是被老师摘下来了,它的生命就结束了。它一定是流泪了,只是我们看不到。”说得太精彩了!我为孩子的想象力喝彩,同时低头看看自己手里捏着的小树苗,有些惭愧。是啊,小树苗在流泪,只是我没有看见……课在继续,却已经换了另一种“模样”。 “何小梅能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想象,简直就是创造了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我们为她精彩地发言鼓掌!” 掌声响起来。我看着孩子们的眼,我发现他们的眼里燃起了火焰!我知道,何小梅的发言激发了孩子们更多的想象。“其实,小树苗也有感情,它们会哭,会笑,有喜,有忧……何小梅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今天我们就放飞想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小树苗,写出一棵小树苗的经历或命运。今天我们来一次写小树苗的童话大比拼。看谁写得最能吸引人去阅读!” “想一想,你是哪里的小树苗?大路边的小树苗?苗圃里的小树苗?荒漠中的小树苗?……” 教室里静静的,只有我轻轻的话语开启着孩子们想象的大门。 只有这样的三言两语,我的“习作指导”结束了。课后我欣赏着童话寓言《小树苗和大树》、童话故事《笑到最后的小树苗》、《谁是最幸福的小树苗》、《小树苗的泪》等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简直有点不敢相信出自孩子的笔下。
我被孩子们的习作震撼了: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孩子们的内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孩子们的笔下流淌的都是个性的思维!从这节课中我又得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启示:
一是习作一定要有想象空间,要有开放度,开放性越大,类同习作就越少。
二是教师要上好指导课,善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是多样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