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7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德演讲稿 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学习《新师德》的点滴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9:5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初为人师的那一刻起,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所喜欢的呢?有人列举了十种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像母亲一样亲切慈祥的老师;像朋友一样平等的富有朝气的老师;潇洒漂亮的的帅男美女老师;风趣幽默、充满爱心的老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有宽容心的老师;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一个老师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因为他有课程智慧,懂得并善于处理教材,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其次是因为他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我们老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由此可见,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
唐代诗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我们作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平时我们都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象蜡烛一样默默燃烧,象春蚕一样无私奉献。
要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加强师德学习,真正把握师德的精神实质,以更好地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对《师德新六条》的学习,对良好师德的核心内涵,我有两点重要的感悟,在此与各位共享:
感悟之一:爱岗敬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这是良好师德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付出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的心血,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都说教师像春蚕一样的付出、像蜡烛一样的牺牲,像奶牛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一样的奉献。无私、奉献,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比如我们这个职业就不像机关干部,也不像商店营业员,下班之后便可以与职业脱钩,我们下班回家之后往往还在上班:备课呀,批改作业呀,家访呀,学习呀,等等。这就是“奉献”。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认为这不应该仅仅是“奉献”,还应该是收获。收获什么呢?收获成长!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追求一种成功感,这不是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基础之上的成功,而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即: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课越上越精彩,开始尝试进行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果,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这样,我们就开始踏上了一条由一名普通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路……这都是收获。
其实奉献与收获是一对孪生姐妹,有时仅隔一步之遥。同样两个师范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五年以后,其中一个没有多大明显的进步,而另一个却硕果累累,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李镇西的说法,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没有明确的意识和方向,他表面上工作了三、五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不仅仅是“回顾”、“思考”,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要使我们的奉献有所值,就必须努力做到四个“不停”,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自己能获得职业成功感,唯有如此,我们才会享有职业幸福感和教育的诗意。一个仅凭使命感工作的教师,是很难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诗意的。
感悟之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爱学生的典范,他对学生的爱充满了教育智慧,他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我们来看看陶先生是怎样爱学生的: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更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的老师从所谓的差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我曾看过一篇教育随笔,一位老师在随笔中这样写道:
“我班学生宗成是一个很不幸的孩子:出生一个月,因母亲忍受不了家里赤贫,于是抛夫弃子离家出走到外面寻找新的生活去了,而且一去不复返,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爷爷、奶奶,奶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的爷爷肩上,家里真的是一贫如洗。在凄苦孤独中小宗成长到了4岁,却又祸从天降,不幸被人贩子拐卖,吃尽了苦头,直到6岁半才被警方解救回家,被安排到我班读书。
开学第一天,他就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不和任何人说话,下课也不离开座位。我走到他的跟前,试图与他交流。但他看见我后就双手紧紧地抱着书包,非常恐惧,全身发抖,以哀伤的眼神告诉我 ——别靠近我。下午放学后我立即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后,我对他的身世非常同情,这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我有责任帮助他,他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片灿烂的天空。
一次,他感冒发烧咳嗽得厉害,看样子很难受,我走到他跟前,关切地问:“你怎么啦,感冒了?”他疑惑地看着我,怯生生地点点头。我用手摸摸他的头,好烫啊,烧得不轻!我牵着他的手说:“走,老师带你上医院。”他呆呆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接着说:“孩子,我是你的老师,老师爱你!别怕,跟我一起上医院吧,我们看完了医生就回来上课。”他点点头,慢慢地站起来,跟我一起去了医院。在打针的时候,他躲在我的背后吓得哇哇大叫。我一把把他搂在怀里,抚摸着他的头,安慰他说:“勇敢点,有老师在,你是小小男子汉呀。”回到教室,我当众表扬他,说他很勇敢,打针都没有哭,让同学们向他学习,用掌声鼓励他,还奖了他一个五角星和两颗糖。从那以后他看见我再也不躲藏了,但还是不肯说话,不跟老师和同学打招呼。
一个深秋的早晨,我看见他衣着单薄,赤着脚,瑟瑟地站在寒风中,一股心酸袭上我的心头。放学后,我带他到街上买了一双胶鞋,一件御寒的冬衣。对他说:“孩子,穿上吧,穿上就暖和了!”他穿上了新衣服,什么话也没有说,站得直直的,深深地跟我鞠了一躬,泪水在他眼眶里直打转。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暗下决心:孩子,我一定要让你开口说话,就是顽石我也要把你融化。
一晃中秋节到了,我们班40名“留守儿童”却不能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团聚。于是我准备了月饼糖果,打算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跟孩子们一起过节。当我把一个圆圆的月饼送到宗成手上时,从来没有吃过月饼的他站起来看着我,脸憋得通红。我和蔼地看着他,用眼神鼓励他。他怯怯地接过月饼,轻轻地说“谢谢老师!”啊!他终于开口说话了,我等这一句话等得太久了,我一把将他拥入怀里,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半期过去了,小宗成看见老师能主动问好了,而且慢慢地也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游戏了。他不再是一只离群的孤雁了。”
看了这篇文字以后我非常感动,深深地为这简单而平凡、真挚而厚重的师爱所感动。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彭雅兰老师用朴素、真挚、深情为我们诠释的“师爱”!从彭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爱,绝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对于“尊重与关爱学生”这句话的内涵,我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规范,而爱学生才是师德的灵魂,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究竟应该怎样爱学生呢?对此,我想阐述六句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爱要有民主,也就是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有的老师真诚的爱心却往往充满专制的色彩,我就听过一位打学生的老师说:“我正是因为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他。”当然,侵占学生活动课、自习课、罚学生抄作业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就以不按时下课为例,这样的老师肯定是爱学生的,巴不得多给学生讲点知识,但这种爱,确实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可见,师爱必须注入民主的内容。换句话说,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人。什么是民主?其实,民主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什么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呢?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这都是民主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一个充满民主情怀的人。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
第二:爱要有教育智慧,也就是要把爱心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之中。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当然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面对具体的学生,没有哪个老师敢说他会比这孩子的父母更爱这个孩子,也就是说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师,可是爱孩子的父母却不见得就懂得教育,他们还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效果的。我们一些专家往往大谈“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这些都是不实在的,教育决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谈“师德”,往往把“爱心”简单化,其实,“有爱”不等于“会爱”,而“会爱”就是一种教育智慧,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爱学生。
第三: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前提。爱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一个老师如果爱学生,当然会令他的教育效果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但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老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其实我们对刚刚接触的学生,就很难有那种发自肺腑的爱,因为爱的建立需要时间。同样,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后进生,我们有些老师无论如何都爱不起来,这也是不能勉强的。还有,有老师把教育当作职业当作谋生的饭碗,因而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说,作为教师,可以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底线。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举个例子,你可以不背生病的学生上医院,也可以不给贫困学生以经济资助,但当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应该回礼,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应该先说声“请坐”,学生课堂上搞小动作,你也不能罚他到教室外面去站着听课,学生违反组织纪律了,你也不能私自停他的课。前者是爱心的驱使,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一定要做到,但后者则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如果有老师不爱学生,但他很尊重学生,并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样的老师不算最优秀,但也无可厚非。
第四:要把爱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说到爱,有人总喜欢把爱同严格要求对立起来,这是误解。其实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谓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为什么有人怕说惩罚呢?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混为一谈了。我们反对体罚,但同样反对取消教育惩罚!应该说,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方式,更是教师的权利!现在都提倡教育公平,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都很重要,也应该严格执行,但有时候对不同的学生的一视同仁恰恰是不公正的。对一名后进生和一名优秀学生,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需要根据其个性和具体的情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性格自卑的学生,等等)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倾注更多的心血,这决不是不公正,而是对他们的一种关爱缺失的补偿。正如教师节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没有设立节日的行业的不公平。
第五:要把关爱献给每一个学生。爱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尺子。爱也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我们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存在的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成果。“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却更需要阳光。少一些说教,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如果能这样,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教育。
    第六:以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保护学生的安全,这是爱学生的最高体现。教师爱护学生,急学生之急,在学生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是教师爱学生的最高体现,是师德高尚的最高体现。决不能像“范跑跑”那样在危难时刻心中只有自己,而把学生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不仅是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感悟以外,要全面把握师德丰富的内涵,我认为还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9:59:29 | 只看该作者
一、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志。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只有具有知识的人才会具有美德,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就是培养德性的过程。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偏颇,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美德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美德,教师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德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自身的使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怎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呢?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其次,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所谓“要立业,先树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感染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以自己正直的人格力量,以高尚的思想境界,以良好的精神状况和文明的行为表现,为学生树起一面鲜艳的旗帜,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照亮他们人生的方向。   
二、合作精神也是师德内涵的重要因素。有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它以极强的感染力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种力量一旦被开发,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御特大冰雪灾害,成功举办“百年奥运”,就是靠这种精神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于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以团体的爆发力量体现出来。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海纳百川才能激发起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都要将自已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学校的发展,我们赵化教育的成功,离不开高度凝聚的团队精神。
有一个关于狼群的例子:狼是群动之族,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默契配合,有序而不乱。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而后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独狼并不强大,但当狼以集体力量出现在攻击目标之前,却表现出强大的攻击力。在狼成功捕猎过程的众多因素中,严密有序的集体组织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是其中最明显和最重要的因素。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很强的职业劳动,我们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劳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因此,我认为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提倡努力做到“四要四不要”,一是同事之间要宽容大度,和睦相处,不要内耗,不要斤斤计较;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多体谅别人的难处,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过失,总是把他人往坏处想;三要学会忘记,忘记年龄,忘记过去,忘记恩怨,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想想别人对你的好;不要只看到过去,成天回想不愉快的事情;四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接受别人,重视别人,赞美别人”,不要固步自封,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团结的集体,有战斗力的集体,有希望的集体。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因此我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并同时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提升师德水平。
总之,新课程的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这就大大地丰富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给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的核心内涵就是尊重学生与关爱学生,就是为人师表与无私奉献,就是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自觉的加强自我修养!各位老师,让我们携手合作,奋发努力,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共同撑起赵化教育蔚蓝的天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9:59:41 | 只看该作者
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

——学习《新师德》的点滴体会

赵化镇小学  许卫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1: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