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7-10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帮助教师研究课堂的校长
刚开始,一些教师并不接受王俊的理念。什么“两类结构”,什么“学科知识树”,按照原来的思路教学不是很好吗?王俊并没有利用行政权力“力推”自己的理念,而是用实践证明什么是好的课堂。
“学校管理的原点在课堂。”王俊说,“我更多地在研究课堂教学,通过改变课堂提升学校的文化。”这位校长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听课,听完课后自己琢磨。必要的时候,他会给老师们上一节示范课。尽管王俊从教地理起家,但几十年的从教实践下来,这位地理教师几乎成了“全才”,成为“教师的教师”。学校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让教师轮流围绕一节课上,王俊经常参加进来,让教师说清楚自己这节课的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归纳概括,逼他们思考。教师开始感觉很生硬,后来逐渐接受了,并把它变成了学生的认知策略。
渐渐地,老师们会在自己上课前请教校长,“课堂这样设计好不好”,“要讲的是不是太多了”;甚至于在去参加各种比赛前,他们会主动跟王俊商量,怎么设计教案,怎么备课,怎么做才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王校长每次都研究教材,然后给我们点评,让他看后再改比较好。”张捷老师说。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王俊如是说。讲课是有方法有规律可言的,只要掌握了规律和方法,学科间的界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比起传统的教师把知识“掰碎了,嚼烂了”,教给学生,王俊希望的是,老师先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然后教给学生最简单的那种方法和道理。“有些教科书的设置并不是很合理,有些知识的联系被割裂了,但好的老师,就应该突破这种限制,甚至可以不按照正常的课程计划讲课。学有定律,教无定则。针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达到的过程和方法是不同的,就像要到河对岸的山顶,可以有不同的路径。”
目前,学校已经放暑假了,王俊却没有闲着,他开始对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暑期培训,并亲自为教师讲课。学校为每位教师每天提供100元补助。“志愿参加,但老师们都来了。”
正是由于王俊对教学的热爱和痴迷,才有了他对教学改革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从尝试教学法到建构主义,什么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面世”,他就去了解、观察、思考。他并不讳言一些前辈在理论上的拘泥和守旧,在教学方法上的缺陷。但他很认真地从中汲取好的东西,为己所用,看哪些适合一线教学,适合老师和学生。也正因此,宜兴实验中学的教学改革才能做得扎扎实实,悄无声息却成效愈显,声誉日隆。(本报记者 翟晋玉 康丽 高翔)
【链接】
城市学校原创课改的一个样本
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的本性。然而,人生有尽而知识无穷,在有限的人生中我们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呢?19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他自己的回答是“科学知识”。此后的世界教育史大体遵循了这个方向。但对于这个答案,后世一直存有争议。
如今,宜兴实验中学校长王俊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王俊认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两类结构”,即“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通过“两类结构”,宜兴实验中学的教师教给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用“方法”来统帅“知识”,真正实现了“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中国传统教学重视“体味涵泳”,而忽视理性的分析;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读”达到自悟。这种做法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做效率太低了。
当没有章法,效率低下时,人们就开始拼时间,拼体力。古时有“三更眠五更起”,甚至“头悬梁锥刺股”,今天则有千千万万师生争先恐后地投入“题海战术”。教师教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学了一遍又一遍,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忽略了学习最本质的核心:思考。没有思考,知识就是孤零零的,僵死的,缺乏在相互联系中产生的活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师生的压力和负担永远也不会减轻,而只会越来越重。师生愈益成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奴隶,本应成为师生智力发展舞台的课堂反过来变成了扼杀师生智力的牢笼。
宜兴实验中学课改的意义正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这种教学传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发展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质的飞跃。
宜兴实验中学的经验表明,要解放学生和教师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然,这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减除师生不合理的负担。在当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样做需要智慧和勇气。
有人说,现在课改的名校基本都是农村学校,它们是在濒临绝境时不得已而破釜沉舟,进行大胆改革,从而置之死地而后生。相比之下,要让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城市学校主动进行改革很难。然而,只要真正愿意改,城市学校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同样的环境下,依然有一些怀有良知和勇气的校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宜兴实验中学的课改是最新的例证之一,它的经验为我们的城市学校进行课改提供了一个样本。期待越来越多的城市学校加入到课改的洪流中,在课改中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理想。(本报评论员 习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