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教案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07:2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擦汗、扇扇子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 ××| × — |”。

活动准备:
1、音乐CD、录音机。
2、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特别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
幼:我听到“„„”(幼儿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师哼唱乐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乐句。)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这样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找到它了。
(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
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卡片标记,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和幼儿拉成一个圆圈,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一起舞动。)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听到有什么特别的声音吗?
幼:“我听到了小狗的叫声” ,“我听到了牛的叫声……”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到底王老先生的农场里住着那些动物们吧!
(再次听音乐一起寻找,当听到动物叫声时,把相应的动物卡片贴到黑板的图谱上。)
师:哇!王老先生的农场里原来住了四种动物啊!那么当我们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一起学起动物的叫声吧!
师:我们和咿呀咿呀呦做了半天游戏了,好累呀!我们一起把我们的小手快快把小扇子,来给自己扇扇风吧!
(老师带领幼儿再次听音乐,当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用小手在自己的脸旁边扇动起来)
三、结束活动
师:我们一起带着这些小动物们出去走走吧!
(教师带领幼儿做相应的动作走出教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07:28:37 | 只看该作者
活动反思: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情节,寓教于乐。
我们知道,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班的孩子更是如此。我在活动中根据情节的发展和活动的需要不断设置和变化情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自由、欢快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不是被动地去学习,而是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感受、快乐地体验。这样能充分地挖掘孩子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本次活动启发我们,这比单纯地让孩子跟着老师唱,被动地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二、尊重儿童,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能让幼儿感到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这首音乐朗朗上口,音调优美,具有韵律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易于幼儿欣赏和掌握。
但是课堂中还是有3名幼儿表现出了被动的情绪,因为其中两个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有些动作不是很能跟上大家做到位,另一位是班里的“调皮大王”,也许是觉得今天的课时间有些常,所以到了最后有些坐不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21: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