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意志品质、自主精神、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我校构建的"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一、"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二、"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三、"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意志品质、自主精神、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我校构建的"反思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一、"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在反思分析前提下进行探究尝试获取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当中,反思性分析和探究性常识是分不开的。有反思的介入才有"问题"的发生,才有师生对问题的进一步追究。也正因为"探究"时时随着"反思","探究"才能得以持续;而"反思"由于是"探究"的需要,迫使"反思"必须贯穿于始终。在教学中,有两种反思探究活动并存,既有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又有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师生通过反思性分析发现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尝试探究解题的策略,以便及时地对教和学做出合适的调整和修改。这种师生以研究者的心态不断地回顾、解惑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反思探究教学"。
    据此,本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反思??问题??尝试。这一流程不象其它教学流程那样一次性地贯穿于始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循环往复、多次出现,重复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迂回循环于每一个教学层次。由此而构成的教学基本环节是:问题导引??自主尝试??交流研讨??拓展深化。本教学模式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揭示语文教学的一般结构和特点,又体现了"主动参与、创新学习"教学的鲜明个性,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同时,它又不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模式中的各环节进行灵活性的删调、增补。但是不论教学环节如何变化,"反思??问题??尝试"这个基本流程都会反复循环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二、"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反思探究"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它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为核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创新为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
    所谓"反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即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东西进行再思考。如刚才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如果对了,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做这种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引导进行反省,就是反思。学生扪心自问、独立思考也是在反思;教师运用变式、举一反三,是在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反思与回想联想、自我剖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对别人思考过的东西和现有的结论进行思考,并发现自己的独特见解或对别人不同的见解进行反驳,也是一种反思。教师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并且力图从别人观点和方法中找出漏洞和缺陷,就是一种反思性的教学。
    反思具有的强烈的批判性。对自己做过的、学过的、想过的进行反思,为的是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找出经验是为了今后取得更好的经验,找出教训是为了避免今后重蹈覆辙,两者都是为了超越自身。或者借助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启发自己提出独特见解,这是为了超越对方。因此,反思是一种具有批判性,也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不能凭空而来,是建立在对旧东西的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旧东西的批判以及不断超越的愿望和行动,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
    而"探究"则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是导致问题的发生,"探究"是为了澄清问题的所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它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前瞻性思维,也包含"反思"在其中,两者相互依存,循环互动。如果只"探究",不"反思",那么这种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假的探究,是教学改革中的误区,正是我们把"反思"与"探究"连用的意图所在。
    由于"反思探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它特别强调"自主"和"创造"。"自主",就是教师专业自主,减少对教参和课本的依赖,自己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并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创造",就是要转变课堂教学观,从预定的教案剧转向滚动的真实的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料因素,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超越标准答案,标准不是唯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容忍错误和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反思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初探
    1、问题导引。本环节是进入新课后师生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通过适时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特定的答案。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发问题情境,提出质疑:诸葛亮敢于草船借箭是由于他的"神机妙算",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反思:它妙算到了什么?他的妙算正确吗?为什么他能够神机妙算?……在这里,学生开始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发现大量"问题"(无价值的)→发现一些问题(有价值的)。无论怎样,教师都应予以保护。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质疑的方法,懂得发现问题的技能技巧。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可以说,师生通过反思导引问题的出现,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2、自主尝试。问题导引后,自主尝试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深入思考,认真推理,得出结论。一般要求是: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不懂得字、词、句和可能又出现的新问题,并由自己尝试释题。如《白杨》一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思考:白杨有哪些生长特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白杨的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等特点,并通过推理认识:"爸爸"介绍白杨,是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当学生自主尝试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及提示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如准备性练习、补充性小知识或教材的重点章节等)。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让学生思考:大人能几次碰墙壁,可能发生吗?如若不是,这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同时,向学生交待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联系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去理解这一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学生的自主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交流研讨。这一环节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汇报、谈论上一节自主尝试的结果,找出难点、疑点集体讨论。二是教师根据研讨情况,对学生的尝试作出评价、总结,并对学法进行归纳和指导。
    当学生自我尝试解决某个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总结,力图找出新的普遍运用的东西,以现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这种反思性总结,远比学生单纯解决问题的意义更大。它的教育价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学生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即学法),有利于学生养成反思学习过程的好习惯。例如学完一则寓言后,让学生反思: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师生共同归纳出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读懂内容--感知形象--开展联想--了解寓意。
    同时,在交流研讨中,对学生的尝试进行评价,是增强学生反思智慧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学生自我尝试(包括集体研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判断,想一想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4、拓展深化。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深化,强化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时,教师应提供多种变式练习,容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议论五壮士是否应该跳崖。有的说:"为了多打敌人,五壮士不应该跳崖。"有的说:"不做俘虏,宁可跳崖牺牲。"有的说:"要跳崖也要五个人手拉手一齐跳,说不定也可以减少伤亡。"这时,学生的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