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9-19 16:10:0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说说教师方面。
我们都是第一次吃螃蟹,没有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对于导学案的认识不够深入,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设计的导学案还有问题,加之使用不够熟练,这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们语文课的导学案设计有这些问题:
1.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目标不明确,贪多求全,一节课动辄四五个目标。所以对于导学案中体现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没有得到优化,没有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改进。
对策:吃透教材,细读文本,排查知识点,确定重难点,设置具体、合理、可操作的总目标及课时操作目标,筛选、拟定自测题及达标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力争每节课设计一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为教学减负,真正的实现课堂的高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导学案显示的内容繁杂,有“练习题”倾向。看看每份导学案,从“预习”到“巩固”全部是填空题、问答题。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不是上语文课,而是上“试卷讲评课”。通篇的问题,教学起来耗时费力,加上一些不自觉学生本身的惰性,学生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导学案抄袭严重。
3.导学案“预设”过多,没能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实际上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控制。我们目前编写的导学案,都是把课堂教学的环节详尽地出示在导学案上,致使导学案的内容很多,满篇全是问题。学生自然会手忙脚乱,一心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不会(主要是没有时间)“三心二意”地去深入思考,质疑文本。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老师的讲授针对于学生的不懂之处”的教学思想,造成老师的讲授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也许我们讲的学生已经明白,我们没讲的,恰恰是学生不懂,渴望了解的问题。课前预习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导学案的设计也许更具有针对性。课后设置质疑环节,有利于知识的反馈矫正。
4.使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预设问题的同时,课堂朗读和语文味难以觅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被一个个问题肢解了,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对策:导学案在学习研讨环节应简化问题,力争设计一两个能统领整篇文章的学习主问题来带动学习和研讨。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诵读课文,达到积累、感受、领悟、运用的目的。在课堂最后十分钟(也可更多或更少)里让学生集中动笔完成、订正导学案。这样就能再现我们以往书声琅琅、语文味浓郁的课堂了。
5.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或者是课程编排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来不及查阅学生的学案,使教学缺乏针对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导学案”设计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学案的结构框架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定位。
一是定向,确立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二是课前学习,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音字形、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三是学习研讨,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两个主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积累、感受、品味语言。四是拓展延伸,扩大知识面。五是巩固练习。
这个框架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敢妄言,但我们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