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7-8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四、让学生说在演绎实践后
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新的知识后,一般都要让他们通过经历实际运用的演绎过程来强化,深化认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实质是能动地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类化并与自己知识、经验储备中的相关内容建立联系,作出合乎一定逻辑的判断、推理的具体演绎过程。显然,对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不同的推理形式,会有不同的具体演绎过程甚至结果。不管其优劣、正确与否,都凝聚了他们各自的思考与探索,在演绎之后给子他们表达交流机会,显现思维的轨迹,表明历经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在判断正误、比较优劣,执果究因之中,便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效地启迪、帮助同伴,也将影响和改变同伴此后的思维与实践,甚至教师今后的教学思想,策略与教学行为、方式。如在学生建立了公倍数的概念并掌握了找寻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后,让他们各自找一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然后进行四个层次的交流,在强化公倍数概念与找寻方法的同时,建立最小公倍数概念,并探索找寻最小公倍数的简捷方法:第一层次,交流找的方法(学生甲:先找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出其中最小的;学生乙:从小到大擦9的倍数,同时一个个地看它是否是6的倍数);第二层次,判断各种找法正确与否;第三层次,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第四层次,统一认识,概括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五、让学生说在课余生活间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与生活知识的数学化是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方法。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设计富有生活性的数学话题,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在课余生活中进行对话交流。如教学“千米”之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设法用生活中的实例给同学或家长说明l千米究竟有多长(比如10个百米跑道的总长),以丰富和强化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善于拓展延伸课堂,在今天学好的基础上,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话题引发学生课余辩论,为明天的学习生成资源。如进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之后,在下课前讲一个“背八戒想吃一个西瓜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不愿吃它的四分之一,结合被孙悟空取笑”的故事,让学生课后交流思考“为什么悟空取笑猪八戒”,为后续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做铺垫。
总之,表达交流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活化剂”,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乃至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都具有独特的效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顶重要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