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寻计算数学的有效过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者通过对计算教学的跟踪与反思,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提高计算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宜从以下几个步骤人手:

    一、唤醒

    1.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计算原型。

    例如,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和减”是小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计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10以内的加和减也并非一无所知,此前,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数数的生活经验,对实物进行分与合的生活经验等等。教学前,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唤醒学生的这一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学习理解加法和减法的算理,获得正确的加、减法计算结果做好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再现分与合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具体情景中具体事物的分与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

    2.唤醒已有的计算技能,迁移计算方法。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加法估算等),安排相应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很有必要,因为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在计算方法,计算道理上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如出一辙,关键是在计算中注意数位对齐。回顾旧知,唤醒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于新知的迁移与构建十分重要。

“唤醒”是计算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需要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唤醒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有效做法,设计典型的练习,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二、探究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技能被充分激活之后,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改编的形式,从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提供方法支撑;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尝试用计算解决问题。此时,我们要将探究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尝试理解算理。

    1.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例如三年级下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中提出一份牛奶每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可以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估算,大约300多元;可以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用28×6×2=336(元),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也可以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用28×10+28×2=280+56=336(元)。呈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教师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如何用这些方法理解竖式计算:

    2.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我们可以在唤醒阶段,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创设第54页主题图情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学生依据减法的意义列出算式:335-185,210-185。并通过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具体数据的感知,估算结果,为后面鉴定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确定一个大概的范围。接着,便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的方法。由于在唤醒环节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咸)”的计算方法,“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与之相比,仅仅是计算步数的增加,学生完全可以借用前者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教师此时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包括书写的格式。

三、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些方法可能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此时,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同时纠正错误,规范书写格式。

1.生活经验提炼计算模型,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除以几商是几百或几十的口算),让学生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600÷3,学生自主探究后,组织相互交梳、汇报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当算法多样化的局面出现后,先借助评价,引导学主确立正确的计算模型,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建构优化的模型:先算0前面的,再添0。

2.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

    例如一年级下册“9加几”,教者可以用逐层抽象、逐步逼近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数学本质,建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9加4,呈现多种方式,有数数、有凑十、有根据10+4类推、有操作,此时不要轻易地否定谁的算法,也不要因为学生想到一种特殊的算法而大加赞赏。然后通过9加6,以小猴是否聪明,引导统一算法。让学生思考,9+6,可以给9凑l,也可以给6凑4。接着通过9加3、9加8,由动手操作到直接圈图,再到直接写出算式的分解过程、逐步抽象思维要求,实现由形到式的转化。再次通过9加2,直接在头脑中思考、最后通过9+□=l□,将9加几的计算方法模式化。

    3.迁移类推发展数学模型。

    例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例题986÷2(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呈现算法多样化。首先,要充分肯定正确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其次,要充分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阐述每一步计算的理由,比如: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8为什么要与9对齐?余下的l怎么处理?18表示多少?6要不要移下来?……引导学生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明白算理,优化算法,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在头脑中建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模型。

    在模型建构的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两个环节入手:其一,自觉纠错。在反馈交流计算方法之后,自觉检查自己探究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优化,错误的予以纠正,繁琐的予以优化。在纠错与优化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其二,同伴交流。将自己已经理解的计算方法讲给同桌听,在交流与倾听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施,使建构的计算模型更具体,更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四、运用

    建构以后的模型是否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个外化过程做检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计算教学的模型运用环节往往是通过巩固练习实现的。练习设计的典型与否,对模型的巩固、拓展与深化作用不可低估。

    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是运用阶段首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分为3个层次:一是基于模型巩固的基本练习;二是基于模型拓展的综合练习;三是基于模型深化的挑战练习。

练习设计的多样性,是运用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关注练习的效果。练习设计的多样性一般包括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内容取材的多样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等等。

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是融为一体的。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建模之后的运用环节,可先安排简单的基本练习,巩固刚刚建构的模型。其后,安排纠错练习l,运用模型检查错误,细化、优化并充分内化模型。基本练习之后,可以安排横向沟通与纵向联系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知识技能间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模型的空间,使建构的模型尽快融入知识结构,并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最后,可以安排一些挑战性练习(如练习2),加深对数的感知和对运算的理解,深化对模型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练习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练习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计算教学就不会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单调、那么枯燥;如果,我们积极走出死板的讲授误区,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给他们主体建构的空间,计算教学就会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充满活力、充满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