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的误区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态度、广度、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场面,然而透过热闹的表面繁华,我们发现这里面还存在着盲目参与、低效参与甚至是负面参与等现象,这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切实关注课堂学生参与的有效性问题。

    【案例一】偏离方向的低效参与

    一位教师教学《时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教师安排了一次活动,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第一小组跳绳,第二小组拍皮球,第三小组踢毽子,第四小组写字,第五小组做口算题,第六小组数脉搏。教师宣布开始,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1分钟到了,教师宣布停止,各组汇报活动情况,第一小组:我跳了87下、我跳了76下……第二小组:我拍了85下,我拍了92下……第三小组:我踢了48个……六个小组汇报完了,时间已过去了8分钟。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参与”了,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学生活动的目标指向“我完成了多少个”,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这样的参与,学生对“1分钟”有真切的体验吗?

    【分析与对策】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参与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而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基于经验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的参与才会有的放矢,才能在参与中既获得知识,又锻炼能力。案例中,学生只是参与了活动,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导致探究方向的偏离,因而效果差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目标与任务需清晰、可行。

    著名特级教师刘松老师曾执教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基于学生已经知道了1秒的长短和1分等于60秒这个经验基础,明确提出:“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听“滴答、滴答……”的钟声来感受1分钟,接着关掉钟声让学生在心里默数来感受1分钟,最后组织了“睡觉1分钟”的游戏,教师宣布开始,感觉1分钟到了就可以“起床”了,虽然有的学生提前“起床”了,有的学生“睡过了头”,但这种体验是深刻的。学生在明确了具体的任务后,有目的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因而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流于形式的群体参与一位教师教学《找规律》,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有些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一下子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教师立即组织学生    讨论。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参与发言的人、交流的次数、交流的时间都被“优等生”包揽,学困生几乎没有机会,好像观众一样无法参与到交流中。从教学过程来看,教者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但参与的主体只有少数优等学生。有群体参与之形,而无群体参与之实,这样的课堂普遍存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分析与对策】做好准备,让学生共同参与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新知识的认识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数学教材知识的逻辑起点,摸准学生生活经验的现实起点,在教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前,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准备性的“热身运动”,从知识、思维、方法、思路等方面为学生    做好准备,将学生有差异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尽可能地调整到大致相同的层面上,学生才能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案例中,由于准备不足,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较大,导致小组讨论的群体参与活动变成了少数个    体参与的表演性活动。

我区教研室孙如明老师曾执教过《找规律》一课,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时候,他先引导学生在画好的圆周上均匀地摆上2个(或者3个、4个、5个……)红三角形,再在每两个红三角形中间摆一个黄三角形,看能摆几个黄三角形,并思考讨论有什么规律。学生  通过动手操作、思考讨论,找到了规律,明确了思路。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学生先是经过独立思考后组织交流讨论,人人都积极参与,有的运用规律直接解答,有的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画图推理解答……问题迎刃而解。正是为学生做好了必要的思路上的准备,  使得学生能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案例三】浅尝辄止的兴趣参与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角》,在引入新课阶段,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一块草地上有一棵树,从草地上和树上冒出许多有趣的图形。教师指着有一个角的图形问:“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角。”在展开阶段,教师创设了游乐场的情境,出示了摩天轮、天线宝宝等图片,从摩天轮的支架上、天线宝宝头上的两根天线等抽象出角,教师问:”你们发现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几次重复提示后学生才回到探究活动之中。稍稍安静后,有的学生情绪有点低落,有的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有的学生还沉浸在先前的情境中,只有少数学生小声议论。短时间内不同情境的变换,让学生不断置身子新的情境之中,满足了小学生生性好奇、喜欢新鲜的心理特点,但短暂的兴趣参与,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

    【分析与对策】激发动机,让学生自主参与

    俄国现代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没有稳定的兴趣,如果对知识没有内在的迫切需要,就不可能学得富有成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以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教师只有唤起学生内在的动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中的教学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内在需要,这种兴趣参与难以保持,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消极参与。

    我校邱贵霞老师曾执教过《认识角》一课,她从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入手,通过让学生摸实物游戏,感受圆形的物体是圆圆的,三角形物体的边是直直的、还有三个角等特点。接着通过让学生感受角、触摸角、寻找角等活动,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体会角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再回到生活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邱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作、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合理的情境创设,充分的操作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需要教师创设理解、对话、自由、民主、宽容的氛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需要教师对参与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反思,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6: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