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 06:04:00
|
只看该作者
二、设疑猜测,操作验证]
1、通过上面的学习,请你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不是也跟这个数的个位上数字有关?
学生小组学习。(很明显,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两部分,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提出了另外的建议。)
现在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有意写成下面的几组)
12 18 21 111
15 33 42 1005
54 36 270
39 75 66
69 87
99 936
……
学生通过观察:觉得被3整除的数好象与个位上的数无关,因为上面的数的个位数字从0---9似乎都有啊。
2、验证:那么跟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四个人一组,去观察……学生经过验算,终于发现了与这个数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3、师生小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看书质疑:看书第55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主要看什么?
尔后,老师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尝试练习,学生做得比较好。老师又出示了一些题目,练习的结果是喜忧参半,错的也有好几个。这时,老师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叽叽喳喳。
有的问:为什么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看这个数的末尾数字。而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要看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呢?
有的问:还有判断哪些数整除要看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呢?
下课的铃声已响。老师还没有结束全课,看来学生学得热情高涨。老师就说:“同学们课外可以先去找一找,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还有判断哪些数整除要看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好吗?”(我很惊奇,书上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讲这方面的知识啊!除非是数学奥赛中才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两节课,我发现老师在设计思路上有差异,其体现的课程理念也完全不同。第一节课,学生按部就班,所有的结果似乎都在老师的预计之中,虽然我们看到教学的即时效果还是第一节课好,教学时间也正好。但这些内容一下子被学生接受了吗?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在扪心自问。虽然,老师有课改的意识,把上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是,他的设计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着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探究过程,课上没有发现,更没有惊喜、老师与学生程式化的交流,学生学得无精打采,教师还娓娓道来。听着铃声一响,学生似乎松了一口气,这课总算结束了。相反地,不难发现乙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特强,学习气氛浓,他们敢想、敢说,上课讨论时,有的小组还争论起来。对于能被3整除的特征这个新知识,完全是课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学探究,自己发现出来的。虽然,学生的活动“浪费”了几乎是半节课的教学时间,但是,教师适时的点拨,完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尾时,学生“问题百出”,我觉得学生是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新知识真正是师生共同生成的。这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吧。所以我想,所谓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该让“学生自己敲开蛋壳。”里面究竟是好,是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品味。只有这样,一节数学课才算是好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