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鼓励。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一个值得关注的“多余”现象:数学课本距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越来越远!
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真的不需要课本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重复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他们而言,首要的就是要学会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课本作为浓缩大量前人知识和经验精华的载体,正当构成学生学会探究和创造的基石和跳板。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不仅不应该远离课本,反而应与自学课本同行!对此可能有人不以为然:“课本都让学生读了,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课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然自学课本也不应该简单地让学生一读了之。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粗浅地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的自学活动:
一、引领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课本为什么这样说?”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们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并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这就有必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探究澄清,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知其然”,还要着眼于“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苏教版第五册例8、9、10)。通过自学,很多学生都知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但在自学后独立计算1435÷7时,仍然出现商25的情况。究其原因,说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仍然不甚明了,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解释算理的探究性活动。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师:1435÷7的商到底是25还是205,请你们讨论一下,想办法说明其中的道理。
学生们经过积极的思考、讨论,提出各种理由:
生1:应该商205。因为2写在商的百位上,5写在商的个位上,中间没有0这个数不好读。
生2:(商2 5)这样写不好看!
生3:如果用小棒表示1435,14大捆小棒平均分成7份,正好分完;3捆小棒每份不够分1捆,要拆成30根和5根合起来,每份是5根,每份里就没有整捆的,所以用十位上用0表示。
师:那怎么验证商25是错的呢?
生4:老师,我有办法:只要用25×7就可以了,25×7只有一百多,当然不对了!
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个个点头称是!
这个教学片段给我们一个启发:自学探究活动应紧紧抓住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疑惑点进行(这往往就是教学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而有所得。在探究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善于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成功地将对课本知识的自学探究过程转化为自我认知的构建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意识,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