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数学材料对小学生有作用,而小学生同时对数学材料也有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学习内容,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现在提倡的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有效学习。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情境创设中,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合起来。也就是: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数学的应用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情境创设的内容安排要注意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下面就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学习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 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在这里,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不是纯数学问题,而是拟现实的情景。也就是说海水不是盐。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是现实的海水,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盐来。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和陌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惊呼:数学我捉到你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景,使他们有兴趣的走进数学奇景,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的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
    又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因此,它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在讲《长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课前老师准备了一张猪八戒的图片,上课时让一个同学到前面去描述图片的特征,其他同学不能看图片,而是通过前面同学的特征描述猜出图片上的人物。同学们积极参与,兴趣十足,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老师话锋一转: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是因为前面的同学对猪八戒的特征抓的准。生活中有对特征的描述,数学中也有,比如长方形,你们都能从图形中找到它,但如果我让你们像描述猪八戒的特征那样,把它的特征描述出来,让我一下就能猜到它是长方形,你们行吗。同学们跃跃欲试,陷入了积极的探索中。长方形的特征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从而使这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观察、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以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舞台。面对我们中国的国情,我们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但这种意识的培养,不是通过形式上的合作就能完成的。当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需求,有的工作必须通过大家的合作才能完成时,他的合作意识才能逐渐养成。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合作。
    例如在讲《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给公路局的局长当参谋的环节,通过看录像统计某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并填在表格中。
    机动车种类 合计 小汽车 大客车 货车 摩托车 辆数
   放录像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统计,结果竟然没有一个同学的结果是正确的。老师抓住时机,激发同学的内需:我还是告诉公路局局长,我们班同学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汽车走的太快,一个人统计不过来。同学们纷纷反对,重新讨论统计汽车流量的方法,自发产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愿望,并自行组织了小组进行分工。从而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切实体验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参与的乐趣,进而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互助、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欣赏他人。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能使学生在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学习。
   在讲《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节课,老师请同学们都当校长,比一比看谁有领导才能。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校向学生家长承诺四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一天,李明奶奶找到校长说:昨天李明的作业写了70分钟,老师留的作业太多了。请问各位校长,面对这个问题,您准备怎么办呢?同学们针对这个现实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想出了多种办法,最后认为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对全班同学的作业时间进行统计,形成一个表,看看全班其他同学的作业时间是不是在40分钟之内,只有李明例外。这种方法最有说服力。新知的教学在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展开。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学们享受到了创造的喜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悦,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使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面广量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完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几十种,如能掌握,则终生受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而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的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开展有效学习。
   在上例《圆的周长》中,学生能根据缠绕法和滚动法、折叠法测算出圆的周长。这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屏幕上小白兔跑的路线,用我们刚才探讨出的方法还行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组织讨论,认为可以象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那样,找到圆的周长同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是教师抓住时机步步紧逼:那你认为圆的周长同哪一部分有关系?同学们认为圆的周长同直径有关系。那就请同学们结合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大胆的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同直径是几倍的关系。同学们大胆猜想,有的认为是3倍的关系,有的认为这个倍数应当在3倍到4倍之间,还有的猜出是其它的倍数。这是教师又设置悬念:你们通过观察猜到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应当验证一下。同学们纷纷动手进行验证,从而走过了科学家探索问题的道路。在这里同学们运用了类比的数学方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的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学生的数学意识不断增强。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