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数论文: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一、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1、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其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打电话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打电话中产生的数学问题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电话中的费用计算等问题可以利用四则运算解决,这就为电话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生长点和切入口。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电话计费问题又是比较复杂的,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可能考虑诸多复杂的因素,只能选取学生所能解决且感兴趣的内容。经调查发现,学生对无线市话——小灵通比较感兴趣。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比较合适的资费方式,恐怕连许多成年人都不甚清楚,而这需要从调查到的一些信息中分析整理数据,作出比较、判断、选择和决策。这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围绕“小灵通”的知识,设计、指导和组织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请你当参谋。
  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采撷生活实例,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生动鲜活的生活现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日历,观察每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然后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规律吗”?经过讨论,学生在这一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很快理解了循环小数中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为学习循环小数的知识找到了生活事实。

2、模拟生活情景,构建数学模型。
  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根据以往的教学反馈情况,学生对减100后要加上3,难以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创设了模拟到华联商厦购物的情景:我带了165元钱来到华联商厦,为儿子买了一双97元的皮鞋,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钞票,营业员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争着回答:“老师,营业员应该找给你3元钱。”“为什么”?我追问道。“因为你多给了营业员3元钱”。“老师买皮鞋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课始,我提问:“咱们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学生告诉我:男生22人,女生18人。我接下去说:“体育课上,老师拿来20个篮球,请你来分给男、女同学,你认为怎么分比较合理”?经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解决,学生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以上两例教学,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解答方法。。

三、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用有关“分数、百分数”的知识来说明咱们班男、女学生人数的关系,同学们各抒已见: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在教学如何计算“百分率”后,让学生计算咱们班学生每天的出勤率是多少,计算每次单元测试咱们班的优秀率、及格率分别是多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当一个活生生的生活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教学之所归。如: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当一回爸妈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在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星期天去佩佩文具店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她先买了4本笔记本,余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如果将8盒香烟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实践,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
、用数学的知识去创造现实生活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由于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真正地学好数学。
  例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