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8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秋二年级数学新人教版上册教学计划及第一、二单元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9: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2013年秋二年级数学新人教版上册教学计划及第一、二单元教案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第一、二单元教案.zip (64.44 KB, 下载次数: 7433)

2013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及第一、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 5:观察物体(一)  6:表内乘法(二)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二)、单元分析
    1 、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 、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6 、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7 、认识时间: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9:53: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图钉、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介绍古时候的长度单位:庹,拃。人们用庹量石头的一面的长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量竹竿的长度。
2、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生汇报量的结果。
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不一样呢?
3、结论:不同的人拃长短不同,用它作单位,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的数值准确,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4、用什么量呢?(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田子格的宽度、图钉的长,橡皮的厚度……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3.学习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2)、用厘米量纸条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师:量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全解第七页5题)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完成练习一第1-2题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四、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庹    拃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9:53: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  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
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9:53: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  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9:53:2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回顾。
二、自主探究:
1、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出示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小组讨论,师巡视,并参与弱势同学讨论中进行引导点拨。
小组汇报
生1:1厘米这么长(手指宽),13厘米也就一拃长(或用手比划),所以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肯定是13米。
生2:我的身高就1米多,旗杆比我的高的多,所以不可能是13厘米,应是13米。
生3:我们量的一支铅笔就十几厘米,旗杆比铅笔长的多,肯定是13米。
结论:旗杆应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7页做一做,并说出是怎么确定的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8题。
4、练习一的9题。先估计实物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11题。师问:如果蚂蚁吃苹果能直接从蚂蚁量到苹果吗?如果不能,说明你的理由,应该怎么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解决问题
  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     借助参照物
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9:53: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2~1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 ,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1  7        5  0        4  2
    +   2      + 2  6     +  3   
     1  9        7  6        7  2
3、第15页第3题
    4、  3  7        4  5
        + 2  ?    + ?  4
         5  9          7   9
5.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算式。
               9 9
板书:              不进位加法
       35+2=37               35+32=67
        35                    35
       + 2                   +32
        37                    67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9:53: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师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拓展运用:
1、“做一做”.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第15页第6题
.25      45    32       9     37
     + 63     +47  +18   + 5 6   +38
3、数学医院第15页第5题:
    4  9     2  1           27
  + 4  4    +3  9       + 4
    8  3     6             67
   说明理由。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圆圈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 ○        4  7        3  ○      2     ○       ○○
+ 6  9     +  ○ 9        + 2  8    + ○  6     +   ○○  
  9  4       8  6          6  0       5  5          9 9
板书:           进位加法           
                  35+37=72(人)
                    35
                   +37
                    72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03: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