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3、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为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折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这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行后同样能推出圆面积公式:s =ah,s =c/2 r= r2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同学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因而在平时作业、成绩考查时,对作答能与众不同、另辟蹊径、体现创意的,都应适时给予特别加分,以资奖赏。
策略之二:巧设探索情境,赋予尝试乐趣,培育创新精神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布鲁纳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思维的时空,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1、设置情境触发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考先生:“只要你报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判断出来后,学生好奇心就转化成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中奥妙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对又快呢?”这就激活了学生质疑的思维火花。
2、启导学生自主试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切实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多样的探索尝试,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增加一份创造的信心,体验一下成功的愉悦,驱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承上例,在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不得”时,教师任举一数,将各位数字交换位置,如:246-264-462-426-642-624,请学生亲自检验一下变换后的数还能被3整除吗?其它的数,请学生各自再找一两个数变换各位数字的位置,看调换数位后的数是否仍能被3整除。通过学生独自思维,合理推测,得以验证,其中算理就不难而知。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不少教例表明,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好动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探究各种形体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策略之三:加强思维训练,身教重于言传,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加里宁语)。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心理学家常以发散思维的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创造力的指标。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知识的优化组合中举一返三、触类旁通,最终获取求异思维能力。
1、构建知识体系,训练发散思维。网络式的知识是发展和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大量的、系统性的数学知识,才能从数学材料的诸方面去大胆猜测、“自由”发散。而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便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例如让学生思考“1=?”,知识少的学生只能有一、二种答案,而知识丰富的学生则有多种回答:1+0=1,1-0=1, 1×1=1,1/2+1/2=1,12 =1,13 =1等。
2、沟通多向联系,提倡标新立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原有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活动带有因人而异的“主观色彩”。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多进行研讨。学生彼此之间在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可以反馈不同层次的信息,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可以“个别智慧”影响“集体智慧”,使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若有学生提出新颖设想、发表“高见”,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保护其“新发现”,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在“新”、“奇”上做文章。如:在教学比的概念时,有位学生很善于联想:“某次女排比赛时球场上出现的14:10是不是比?如果是2:0呢?”教师认为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当即加以赞赏,让学生讨论,使大家明确了球场上的比是记录双方比赛时所得的分数比一比相差多少?(差比)课本上所讲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这说明学生并不囿于现有的条条框框,不唯书,而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不拘一格,敢于怀疑、甚至挑战“公理”。显而易见,这对拓展和加深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大有裨益的。
3、教师言传身教,“创新”培育“创新”。“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热情。如教师照本宣科、填鸭灌输,只满足于将现成真理奉献给学生,不着眼于创新素质的提高,那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有时会被压抑。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其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教者创造性地教,学者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有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基本功,更要有妥善处理、活用教材的技能。以“正反比例意义”为例,为了便于组织学生探讨去发现规律,使之能对知识建立整体的认识,完善认知结构,树立辩证观点。一名科研型教师就打破原教材编排方式,适当重组教材,采用了正反比例对比的教学方法,克服了思维定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教学效益事半功倍、一举多得。所以说教师的榜样示范也是至关重要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报告中指明:“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因此,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者无疑更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而绝不能留下窒息创造的遗憾和过错。诚然,培养学生创造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争。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将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方能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并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