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实施新课程的生物教研工作思路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2-10 09:55
标题: 实施新课程的生物教研工作思路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冯 莉



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确定了生物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思路;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提出了有关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及课程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建议。因此无论是生物学科的教研员还是一线的生物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密切关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

新的课程改革从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基础出发,确定了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在课程类别上坚持了学科课程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在课程范畴上坚持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了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的结合;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统一要求和承认差异的结合;在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中注意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结合。这种体系会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加快与世界教育接轨的步伐。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从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新课程也将赋予教师新的角色意识: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转变为对课程开发的设计者。因此,生物教研员和生物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的敏感性,跳出仅仅对生物学科本位的关注,走向对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准确分析和敏锐把握,同时争取主动、把握要点、积蓄力量、迎接挑战。

二、准确把握《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此次生物课程标准的构建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那就是把生物学科置于国际科学教育的大框架下,在理科教育的范畴里进行改革。其中重新确定了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就是生物学科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涵盖了生物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生物教师要明确生物学科是科学课,自己是科学课教师,是科学教育在生物课上的代言人,不要再仅仅热衷于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及知识的细枝末节的传授,而要更注重对科学的共性和本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指导以及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生物学科教育中包容的人文价值是厚重的,如对生物科学家在研究生命科学中体现的丰厚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对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和生命本源的辩证思索,对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体现的美育资源,对生态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最朴素、最准确的阐述体现出的生态道德教育,等等,都是很好的人文教育题材。关于生物教育进行的重新定位,应该认识到:在生物课教学中,我们培养的并不都是生物科学家,而是培养对生命科学有所了解和感悟的人。他们不仅能从生物课上学到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学会思考,学会关心,学会审美,学会怀疑,学会创造;他们对生命的问题不仅能够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解答,而且能够从哲学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思索。注重人文知识的有机渗透,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应该是此次生物课程改革所应达到的最佳境地和最高宗旨。

三、构建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即绝大多数的结论和规律都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探究活动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不能仅仅靠“读、讲、背”的教学方式,而应重在“做”上,即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中,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展现科学探究活动在生物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实验、推理和思维等多项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学生参与调查、计划、决策、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多方面的才能,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基于实验的探究教学,基于社会调查的探究教学,基于模拟性的探究教学,基于实验设计的探究教学,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究教学。构建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应由对教学结果的设计转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重在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及经历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好探究性教学活动,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是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根本保证。因此生物教学研究要重点强调“探究”作为生物学科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研究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探究”活动不同的教学模式。

四、探索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重新定位课程的概念,将课程的含义加以放大,课程再不只是教材上的固定内容,一切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课程的资源。对生物学科来说,这种课程资源就更为广大:学校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图书馆、电教馆等也是教师应利用好的资源。社区的课程资源更为丰富,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动植物园、良种站、养殖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此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人力资源等文化环境,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等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生物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地理特点以及网上信息资源创设探究的情境,扩充新的生物课程资源。

五、研究和尝试新的评价模式

新课程改革方案这个美好蓝图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课程评价的同步改革。为此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使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如何从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都需要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同时,研究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策略和制度。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和档案袋的表现性评价模式应是新课程实施的评价研究重点。

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在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前要组织多层次的教研和培训活动。要使教师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要帮助教师透彻地解读《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握基本特点;要对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培训,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要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要确定有关“初中生物科学教育”的科研课题以开展课题研究,依靠科研带动课程改革;要全面开展教学比赛示范,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通过开展远程教研指导,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教研网络上的课程资源,学习教学理论、研究教研热点、传递教研信息、交流教学经验,使教研、培训资源共享变为现实。

总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生物教研和教学工作都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去支撑和展开;需要生物教研员和生物教师准确地把握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研及教学的实践能力,找准自己在未来几年工作的方向,并以积极的态度和坚实的教育、教研、教学能力投身到新的课程改革中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