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淡化教育活动中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不断地被音乐教师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实践于各自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一言堂的强制或僵化的教育,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综合其他学科,穿承多元文化,”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机能发挥出来。更新教育理念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化教学角色。
教学角色的转化,把原来课堂上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转换成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的参与教育过程,这样可以激活他们内在的原动力,最大限度的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逐渐的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培养他们注意倾听,喜欢提问,独立思考,善于联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原来上音乐欣赏课,是教师先介绍曲名、作者、年代、创作背景,然后是作品分析、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一系列程序,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人为的框框里,抹煞了音乐的不确定性,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得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联想。
而新教学模式下的欣赏课,教师通常在听赏前在黑板上写下个书名号“《》”在书名号后再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一般要完整听赏两三遍)让学生在听赏过程中,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对作者风格的把握,自己给作者起名,说出作者或流行区域,说出节拍、速度、情绪、演奏乐器及表现内容,然后解释为什么等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把感受记下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事先要给学生讲清楚:1、音乐具有不定性2、音乐具有非语性3、音乐具有多解性,因此只要有根据,任何解释都成立。这样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非常注意倾听,并善于联想与思考,取的名字也非常有创意,学生们对此的解释更具有创造性,因此每个学生的自身经历不同,因而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就不同,因此对音乐的接受也不同。这个时候是课堂气氛最活跃,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时候。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阿湖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在音乐中有学唱新歌、学习乐理、乐器演奏,欣赏音乐等教学内容,这些教学活动内容,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
例如,乐理教学是最让学生厌烦的一项内容,因为它们既枯燥又不联系实际,即抽象又不便于操作,每次进行这个教学内容,都是老师掰开揉碎地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似懂非懂的还是一知半解,好不容易会的一半,没过多久也就忘了,经常是事半功倍,使学生一提学乐理就有逆反心理,学习效果很不好。
可以转换一种思路,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变成学生先行学,学生相互学,师生互动学,比如:“”音程“这个问题,有同学自学后提出什么事“先后发响”?什么是“同时发响”?有同学告诉他;比如“1”、“3”两个音,你唱“1”我唱“3”现在你先唱,我后唱;这叫“先后发响”,现在咱们同时一起唱,这就叫“同时发响”。老师进一步补充道:“先后发响”的是两个单独音响所以叫“旋律音程”。“同时发响”是一个混合音响,所以叫“和声音程”,这样经过几个反复,学生大部分都能掌握,也消除了逆反心理。
再次,更新教学方式。
为了使音乐知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更新。一方面,我们要教学生音乐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并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学生今后热爱音乐,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和遇到某些音乐问题是通过何种途径去获取相关音乐知识和信息,是几乎所有学生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碰到的实际问题,可以告诉同学:一、通过图书馆,那里可利用的资源非常多,主要是工具书,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这是一个知识库,积累了多年的知识成果,但时效性差,同时也不够方便;二、是通过广播电视,那里每天涌现大量的最新信息,包罗万象,但选择性与存留性差。实用性也不强;三、通过互联网,那里信息量最大、时效性强,选择性与实用性都比较好,是目前最快捷的信息来源。
最后,综合其他学科,传承多元文化。
必须认识到音乐是一门多元文化,它自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一定要把音乐作为大音乐来认识,要努力扩展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看待音乐的机会、文学艺术素养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会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音乐背后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特别是理科知识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问题。
因此,音乐课绝不能就音乐学音乐,一定要把它看成是音乐文化的传承。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随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和社会的一体化都呼唤创造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的范围,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情感,想象和个性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和认识,使自己融入艺术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生动活泼又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创编活动,并从中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可有如下实践活动:
(一)自填歌词,让学生感受创造的乐趣
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重新填词,或少量的改写歌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唱具有京味的《唱脸谱》后,我对学生说:““唱”脸谱,只要能够把脸谱唱出来他就是一门艺术,不一定说非要唱有京味的脸谱,并把“唱脸谱”的歌词套用学生们都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的选段,来给他们做示范,鼓励学生用他们会唱的歌曲旋律来“唱脸谱”,这样就能够激起学生实践的兴趣,“唱出各种各样的脸谱,从而感受创造的乐趣。
(二)自编旋律,让学生领悟创造的乐趣。
每当我们问学生是否自己创作音乐时,学生们往往会很疑惑的摇摇头,觉得创作歌曲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其实我们可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定的节奏,即兴加上音高或即兴加上节奏唱出来,或可以用指定的音进行旋律接龙。也许学生加上的音高配上节奏不是特别好听,但学生也会觉得很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当然老师在这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三)自编律动,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音乐是能表现丰富形象的,给不同的歌曲赋予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七年级的《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的舞曲。学生们都知道新疆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新疆舞蹈的一些特色,并教学生们一些简单的舞蹈元素,请学生根据《青春舞曲》的旋律及歌词自己组合,为其编配舞蹈。这样学生对自己编配的动作就会特别有感情,因此做起来也会格外的认真。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
(四)编配伴奏,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编配伴奏中感悟和谐美。
为歌曲编配伴奏,可以是乐器伴奏,也可以是人声或其他声源伴奏。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各种不同的歌曲风格,选择不同的方式来伴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表现力,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不仅能体验创造的愉悦发挥创造个性,还能让学生形成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品质。
以上是我在音乐课改教学中的几点的体会与感受,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新课改的探索,全国同行很多老师在做,也取得了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为之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现代音乐教育》
内容摘要:音乐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正如大纲所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关键词: 更新理念 、 创新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