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特级教师骆玲芳是我认识最早的名师。早在读师范的时候就听过她的课、听过她的经验介绍。这么多年来,听过她很多课,不过直到最近两年,才似乎认识到她的课的价值。
在这里,我先把她上的课的思路简单汇报一下:
1、引入:
⑴猜一猜老师手里的这捆铅笔有多少支?
⑵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说得对?(分开来一起数。)
⑶数数从1到20,从20到1。
2、展开:
⑴11到20的数数和顺序。
这里主要是一些数数、说话的活动。
⑵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
活动过程如下:
①让学生抓一把铅笔:估计一下你抓了多少只?
②理一理,怎么样让人家一眼看出你抓了几支?
③商量之后,把你们小组摆得最好的贴在纸板上。
④汇报:出示成果(选择了5个小组的成果)。
// // // // // // // // // // // /
a b
////// / // // // // // //
//// c d
////////// ////// e
老师引导学生逐一观察,概括相同点不不同点,对于c和e这两个方法进行改良:
把第3种的10根捆在一起,把第5种的6根拆开。然后引导讨论:
师:第3种和第5种有什么地方一样?
生:捆在一起。
师:10根捆在一起,其他的?
生:10根捆在一起,另外的一根一根放。
师小结。
⑤写数:大屏出示一些实物:药、糖葫芦、鸡蛋等。规律都是10个数量为一组。其他的散放。大屏快速出示,停留时间为5秒左右,学生写数。
反馈:全部写对的有4人(一共25人),全部写错的2人。
再次出示实物,学生修改。
⑥老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
⑦拨数:让学生跟老师说说数的组成,如15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⑧同桌说说数的组成。(时间已经下课。后面应用部分没有完成。)
交互评课的几个中心问题:
1、关于小组学习。
听课老师问学生代表:骆老师有没有走进小组中跟你们一起活动?有没有跟你们说什么?
生:有。没有。
听课老师问骆老师:你对本节课的小组学习是怎么理解的?
骆老师:我认为小组学习应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应充分展开。我对本节课的小组学习是去认真思考过的,孩子在课堂上也基本已经活动开。让学生活动开,肯定要给学生时间,造成后面的时间来不及我觉得是我意料之中的。
2、看图写数,速度是不是太快,反馈时老师是不是应该追问一下那4个全部写对的孩子,让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学习的经验?
骆老师:我在这里主要是从培养孩子的数感来考虑的,我觉得数感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是不是需要一锤定音?我认识孩子能写出一个就是成功,没有写对的可以再次修改。另外我在这里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写的数量是不是正确,第二是会不会写数的问题,因为我的课后面还有写数的任务,我必须在这里了解学生写数的真实情况。
3、关注学生。
听课老师:我对骆老师最大的钦佩就是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关注。比如,您的这些语言:“你还想说,那你说呀”、“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出来”……如此地关注学生,具有如此宽容的心,可我在听课中注意到,在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时,比写15这个数的邻居,学生写得很好,师生的对话也非常好了,您最终为什么还要请电脑老师来做最后的判决,“我们请电脑老师来帮忙,看看你是不是写对了?”
骆老师:这里可能还有学习心理的原因,我在课堂上注意到学生对于这样的呈现方式有新鲜感,更能体现成功感。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快乐一些,愉快地度过课堂的40分钟。另外我觉得课堂上遇到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在问题中师生展开对话交流。
听课老师问钱金铎老师:学生呈现的两幅作品老师提出了改正,用老师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来改进。您怎么看?
钱老师:提倡算法多样化。恰如其分地引导是教学艺术。这里当然还有一个提倡算法多样化和合理优化的矛盾,有关注个体和关注全体学生的矛盾。
平国强老师:关注每位学生,如何体现这个理念,是给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育局在安吉路试验学校检查工作,骆老师临时退场,对话结束。)
我的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经典课,很多人上过这个内容,上好这个课有两大难点难以突破:
1、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么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更好的理解数位概念与数的组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