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8-27 22:56:02
|
只看该作者
三、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课标》指出: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基于以上理念,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这几年间,学生的数感得到了明显加强,估算能力大大提高,算法日趋多样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减弱。本人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计算作为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的操练来加以巩固和形成,但我们现在的计算教学往往又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进行,先提出问题情景,然后探究算理和算法,接着加以应用,最后来一个拓展或者延伸,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有效练习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首先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一堂课基本上没什么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和巩固,其次在层次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很多学生在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教师已经在运用和拓展了,可能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适应这样的教学,因为他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样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因为他缺乏练习,这样要形成计算技能对他们来说无疑成了“空中楼阁”。计算与问题解决的有机整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的“双基”和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如,一位老师在上“14乘2”的竖式教学时: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呢?
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子。
师:那么计算左边的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师逐步板书竖式)
师:像这样的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
生齐答:用竖式计算。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回顾这教学片断,在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教师没有一味的地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地联系算理,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去学习抽象的算法。通过“刚才有位学生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呢?”,“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这两个设问,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过程中:14×2该分两步计算,先算4乘2,这其实就是算了右边两个筐里的8个桃,然后算1个十乘2,这其实就是算了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最后把左,右两个筐里的桃子合起来,也就是把20和8加起来。这样,把原来抽象的算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明了地理解算理,由于教者注意把直观的算理与抽象的算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达到计算与问题解决的有机整合。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的计算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只要能继承传统计算教学重算理、“双基”落实,就能体现新课程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重视过程,把准计算与问题解决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让课堂凸现实效的灵魂,通过开发计算和问题解决有机整合的课程资源,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原动力,关注计算和问题解决有机整合的参与面,让课堂凸现实效为前提,提升计算和问题解决有机整合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凸现出实效的保障。我们的课堂只有在实现“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才能达到计算和问题解决的“和谐”统一,计算和解决问题才能得以有机整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