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时、地利、人和——浅议解决写作难题三法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深入贯彻落实,作文必须立足在生活的土壤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每每动起笔来,“假、大、空”现象依旧存在于一部分学生身上。更有甚者,有时收起的作文本“满纸无墨迹,任你弛想象”,理直气壮曰“我不会写”。殊不知,作文就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作也如成就大业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之篇章。笔者浅议有三:  

一、地利——充分利用教材蓝本 挖掘写作宝藏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航标,是牵引学生步步掌握知识的范本,是指引学生走向知识海洋的擎灯。课本里有无穷的宝藏: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  

首先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适时地用到作文中来。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硅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如:学了《桂林山水》,处在峡江之畔的孩子们写《长江三峡甲天下》,“这样的山陪伴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缭绕,山间猿猴嬉戏,江上轻舟穿梭,让你感觉象好象是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问渠风景哪无暇,三峡山水甲天下’!”  

其次是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构思。可仿写,如学了《生活是多么广阔》可尝试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学习《争画》中人物的刻画法,想象毛泽东与郭沫若、齐白石的对话情景;仿《绿色的办公室》写自己房间的摆设,体现人物的性格;学了《穷人》之后,帮作者写后记。学了《狐狸与乌鸦》帮故事再添斗智斗勇之发展历程;学了《奴隶英雄》这类可表演的话剧后,可就着学生的激情兴奋,写《这节课,真棒!》,在学了《学弈》《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寓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后,可写读后感,评论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二、天时——适时捕捉写作契机 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  

语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投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体验感受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使他们成为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人。2003年的上半年对这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中国青少年来说是不平凡的一段岁月,发生了许多刻骨铭心的大事。 而这些事情足以让中国未来的接班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美伊战争的硝烟虽然弥漫在伊拉克的上空,但流血流汗的岂止是美伊战士和人民,那些无辜平民的惨死,那回荡在耳边的防空警报如今依旧一一浮现  ,我们的心与他们同流血,我们的心与他们一道在呐喊!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些时事素材,让学生写出他们的愤怒,担忧和满腔的强国之志。  

随之而来的中国大地的恐慌——SARA病毒的弥漫,清醒的认识,科学的分析,得力的防范病毒的侵蚀与扩散,成为那段时间的主旋律。同学们组织的 “每日新闻发布”,“知识竞赛”,“系列宣传活动”,向白衣战士写“慰问信”、“赞扬稿”,向主管部门写“建议书”、“调查报告”等。每日不绝。这场肆意吞噬国人健康的恶魔并没有完全显示起魔性,它成了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彻底屏除恶魔的练兵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之心日渐高涨。其中我班王夏同学的诗歌《不落的星辰》颇有内涵:(……神圣的职责让你们勇敢探索,人民的期望使你们坚守在岗,你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虽然你们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医学宝藏……)。在这些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下,现今我班学生有意无意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和身边随时发生的小人小事的习惯已经养成,做到了“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写作素材自然随手可得。  

三、人和——自主习作命题 各展个性风采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收集各个组员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作爱好自行命题,然后把作文题展示出来,供全班同学挑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选题作文。  

总之,围绕作文老大难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立足课本的前提下,遵循“天时、地利、人和”三原则,因势利导,因地因时制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感受生活,让学生自己想写、爱写、乐写。作文就不再是难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