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操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为了建构算法

案例一: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不进位)

    师:要求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坐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45+30。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拔一拨,算出45+30等于多少吗?

生动手操作,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计数器拨。班内交流……

师:不用小棒或计数器,你能算出45+30等于多少吗?

生:40+30=70    70+5=75

……

    但当练习中出现26+20,50+34,26+2,5+34时,很多学生却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口算。

    算法建构过程需要操作的直观感知来获取算理,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操作就可以理解

算理、建构算法,事实上动手操作所获得的只是对算理的直观感知,还需要通过有效引导来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整理,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算理与算法之间能得以来回自由穿行。

    案例一中,学生通过摆小棒、拨珠子等操作,已经初步明确了算理,但教师“过问拆桥”,一句“不用小棒、计数器,你能口算出来吗?”人为割裂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忙碌了半天又回到了起点,操作中所获得的那些经验全无用武之地,对于怎样口算即便有几个学生会的,那也是少数学生的一知半解,伴着多数学生的不得其解,这样操作自然就衍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如果在学生操作交流后提出:“刚才用小棒和用计数器算45+30时都是先把哪部分合起来,再把哪部分合起来的?如果用算式表达该怎样说?”那么学生就能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自觉地把刚才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进行整理提升,这样算法建构自然呼之欲出。可见为了建构算法,不仅需要有效操作,更需要对操作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与提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二、为了诱发需要

案例二:认识容量和升    ·

    师出示一个大水壶,问:这个水壶容量有多大?想知道吗?

生:想。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大水壶,先装满水,再用杯子量一量,看它能盛多少杯水。

学生进行操作,先装满水,再分别倒入杯中。

    师:你们量出这个水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

    生1:我们组量的有5杯半,

    生2:我们组量的大约有8杯?

    师:每个水壶的容量是一样大的,怎么有的组量的有5杯半,有的组量的有8杯呢?

生:杯子大小不一样。

师:看来要想准确测量一个容器的容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升。……

    学生在操作中会获得很多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有时会与已有的认识发生冲突,造成一种认识上的不平衡状态,而就是这种状态使得学生产生学习新知、探究结果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很多操作就是为了诱发这种需要-但事实上这种需要产生并非仅靠操作来实现,因为需要的产生有时是靠体验产生,有时靠感受也可以产生,而如果对那些通过观察、对比等可以产生的需要也用操作来演绎,必将使操作因没有内涵而浅显,因占用大量时间而低效。

就像“案例二”中组织的这个操作就大约花去6—7分钟,而本节课还有两个操作:一个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另一个是体验“]升”,很显然这么多操作加起来,时间肯定不宽裕:况且在“案例二”中用操作来诱发需要引入“升”是否必须,又有没有其他方式?显然如果仔细推敲,用直观演示完全可以,因为让学生自己把壶里水倒入杯子中,这样操作并没有太多思维含量,而且学生肘“水壶容量有多大”,也肯定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达方式,这些都可以“入药”作为“引子”,使容量标准“升”挺身而出。可以看出尽管操作是为了诱发需要,但我们更要从需要的合理内核出发,审视操作的必要性,把“奸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三、为了发现规律

案例三:三角形内角和学生算出三角尺上三个角和是180°后、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1:是。

生2:不一定。

    师:看来我们要未验证一下,拿出准备好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沿着上面的虚线折一折,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沿虚线折,班内交流操作后的发现。

生3: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说明三个角和是180。:

    生4:直角三角形三个角和是180°。

    生5:钝角三角形三个角和是180°。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所有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在探索活动中,操作是学生的一种意义建构,是他们为了发现规律,探究问题而想到一种策略。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安排有很多的规律探索,这些规律需要通过操作来认识、来发现,但在这些操作中学生应是主动的“拓荒者”,而非被动的“操作工”。就像案例三中,让学生沿着三角形上的虚线折一折,看看能发现什么.至于为什么需要这样折,学生显然不得而知,只是被动地执行老y币命令,这样操作是在预定框架内“涂鸦”,有其名而无其实。

操作是为了发现规律,但它需要的不是压缩过程后裸露式的直白,也不是不分原由的盲目劳动,而是需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主动跋涉,需要经历追  寻阳光时的风雨洗礼,而只有经历这样的操作,得来的规律才是充盈丰满的,才是有生命气息的。就像案例三中,既然学生知道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如何实验,在这时学生可能都是采用量角器测量,通过交流他们又会发现量角器测量会出现误差,在分析误差形成原因以减少误差的基础上,学生们就会想到把三个角放在一起量,而在把三个角放在一起时,他们就会发现不要量了,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样让学生去操作,真正顺应学生的思维现实,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出规律,不仅充分发挥了操作的价值,也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2: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