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6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些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序言〗:本篇论述是站在中国国民之角度,处忧所思,审视中国教育之现状,是每个公民应尽之责和义务,并非针对应试教育之个体(孩子)和具体学校;当然,作为家长之言,在此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尽管目前中国有13亿多人口、3亿多个家庭,对于教育仅仅是把适学儿童送到学校学习而已,至于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其实,绝大多数家长并不知晓;况且,他们对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也无可奈何。

2004年之前,我带着这个问题,曾经不止一次的思索、探寻---“孩子到底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更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在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资共勉。



一、中国应试教育现状之透视

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些什么,首先应该了解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情况。在现实和生活中,孩子的一些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一些家长苦恼和费解。一次,我亲眼看到一位五大三粗的高中学生无缘无故地在校园里和一位老教师发生了冲突,嘴里还骂骂咧咧地,把老师气了个半死;也常见一些中学生三五成群,嘴里叨着烟,在街上游荡;还有的学生放学经常不回家,自行车上常常驮着一个小女孩,穿梭于网吧之间;在酒店、餐馆里,每每发现几个学生聚集在一起撮一顿,所谓的“榨油”;更有甚者,竟然连三、五岁的孩子对电脑如此感兴趣,天天泡在电脑前玩游戏、看动画片……

凡此种种,令家长们忧心不已。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透过孩子们的这些普遍现象,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未来,这些孩子们长大走上社会后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他们的幼年教育(影响)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您写什么他(她)就表现什么,您画什么他(她)就看到什么。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承担教育角色的成年人,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句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处在一个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群环境)时间久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成了“习惯”。

我们应该回顾和反思以下现象--------



现象一:缺乏幼年的人格熏陶与爱心教育

一般来说,缺乏幼年的人格熏陶与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是“爱心缺失”、“缺乏自尊心”、“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典型的表现是“爱心缺失”。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心。因此,人一生中最可怕的是“道德修养”的缺失。看完以下这些“现象”,您会有何感想?

●孩子从小就养成出门要背着,上路就扛着的“良好”习惯;

●吃饭挑食,不合胃口就不吃;

●不管是平日就餐,还是有客人来访,孩子总喜欢坐主位、抢头筹,弄的客人哭笑不得;

●不管大事小事,父母没说几句,孩子要么号啕大哭,要么动手动脚打骂父母、爷爷奶奶;

●一些孩子在家中养成了独一无二的“霸王”地位,飞扬跋扈、不听管教;

●放学不回家,从小养成三五成群泡网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个别孩子喜欢混街头,结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在家不爱说笑,态度冷淡,只顾上网、看电视、玩游戏、看动画片;

●一些家长总喜欢以成年人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孩子,把成年人的想像带给孩子:买衣服要超短裙,唱歌就唱“老鼠爱大米”,跳舞呢,则是那种“S”形状的伦巴舞┅┅

┅┅

可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习惯素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重要,无论是幼儿园、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根据孩子们不同成长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及客观条件,形成一个能够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氛围,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技能,更要加强其道德修养教育,引导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对“美”的熏陶,对“爱”的浇铸,从而逐渐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用“爱”去感知未来,用“爱”去体味生活,用“爱”去回馈父母、亲人、朋友、社会与国家,这才是“大爱”,这才是“大德”,这样才能形成一生中综合素质的比较优势。



现象二:缺乏幼年艰苦朴素的创业教育

通常情况下,缺乏幼年艰苦朴素的创业教育,造成的结果是“缺乏敬业与奉献精神”,“贪图享乐、不知事事”,“爱慕虚荣、攀比挑剔”,“花钱如流水、不懂得珍惜”,“坐享其成、不善持家”,“思维惰性、习惯于伸手”,“不懂得创业、更不懂得创业之艰难”,典型的表现是“敬业、奉献与奋斗精神的缺失”。这样的孩子一生很难成就事业,因此,一味地把孩子置于“溺爱”的温床里,实在是遗害无穷。请看看以下这些“现象”-----

◆孩子从小就养成洗衣服由父母“承包”的习惯;

◆有的孩子花钱如流水,进超市不管贵贱,随手可得;一天5元、10元的零花钱不够,再外加泡吧的钱;

◆有的孩子从小就享受车接车送的“贵族”待遇;

◆有的孩子崇尚高档消费,吃、穿、用全讲究名牌;

◆有的孩子上初中就佩上手机,旧的用了一年没坏,就要换新的;

◆有的孩子喜欢攀比,比吃、比穿、比用,比豪华;比完了,再比爸爸妈妈的车子,比花钱请客谁大方;

◆有的女孩从小就喜欢“花容月貌”,迷恋化妆,小小年纪就染发、烫发;

┅┅

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这种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的习惯,不懂得勤俭节约,不体会父母赚钱的来之不易,这种对父母的盘剥,实在是令人痛心。中国儿童心理专家几十年的实践忠告:“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这是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经过自己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幼童时期给予他们以什么?……



现象三:缺乏幼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

具体来说,缺乏幼年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造成的结果是“缺乏适应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应变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竞争能力和进取心”,典型的表现是“适应能力的缺失”。这样的孩子即使上了大学,也需要很长的调整过程,才能融入社会。从这个角度说,父母的“包办”和“溺爱”,实在是遗害无穷。请看看以下这些“现象”-------

■三、四岁的孩子了,起床还需要妈妈穿衣;洗脸、刷牙不愿自己动手;吃饭还要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喂食;从小就养成了“吃喝拉撒睡”由父母“承包”的习惯;

■不愿进学校,五、六岁的孩子了,上学仍需要大人接送;

■遇到学习成绩下降或成绩不理想,就出现情绪低落;

■从小和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变得沉默寡言;

■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性格变得阴柔胆小;

■夏令营活动,变成了“全家游”;

■一点小感冒、流鼻涕,就要跑医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忙前忙后,这个剥香蕉,那个削苹果,这个问烧不烧,那个说渴不渴┅┅

■有些父母托关系、找门子,从小就要求为孩子提供一些特殊照顾;对孩子生活上照顾了,孩子就不能独立,学习上照顾了,孩子就不愿主动学习;

■看看现在的学校门口,不到放学时间,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面包车、高档轿车应有尽有,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把校门和道路堵得严严的;

■有些已成年的大学生,一到开学,其父母就开始担心,除了左叮咛右嘱咐,还一直送到学校,再把衣服挂好,把被子铺好,这是何等的“关心”;

■有些孩子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就任性、退缩;

■从小养成的专横、霸权的家庭地位,造成了孩子的竞争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的缺失;

┅┅

敢于接受风雨洗礼的挑战,才能鹰击长空。孩子就像雏鹰一样,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长的羽翼下成长,他们必然要融入社会,直面未来的竞争。因此,让孩子们在精神上早断奶,直面更多的困难和挫折,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灵受挫的恢复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困难和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今天可能会走得摇摇晃晃、跌跌撞撞,但这恰恰是他们稳稳当当、结结实实走向未来的根基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现象四:传统应试教育下的种种现象与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孩子们养成了一种“惰性的惯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典型的表现是“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学,其未来也是未知数;而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几年,也搞了多年,结果到底如何呢?请看看以下这些“现象”-------

★学生的作业量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长,书包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

★学习累,心里烦,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明显;

★越来越多的作业量,使父母代替了老师的角色,卷入了批改作业的教师阵容;

★父母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白天在单位签单,晚上回家再为孩子的作业签字;

★高考成为指挥棒,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唯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

★学生只好埋在书堆里,成天死记硬背,以求高分;

★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忽视了人格和品行的培育;

★教师把主要时间、精力和目光都倾注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绩差学生受到冷落;

★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原因,经常采取罚站等一些非常规手段,挫伤孩子的

自尊心,造成孩子产生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有些学校存在不公正的歧视,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纪律松懈,不听老师话,与老师较劲;

★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有些教师就会很不耐烦地通知家长,个别家长规劝不听就

恶言相加,甚至拳脚伺侯;

★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觉得脸上无光,孩子不得以回家后以撒谎蒙混过关;

★众多家长“逼子成龙”,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不断地往孩子稚嫩的身体和心理上加压,即使是节假日,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这样的学习班,就是那样的培训班,幼小的心灵几乎完全被英语、舞蹈、钢琴、小提琴、绘画等所“侵占”;

★因为成绩上不去,有些越发觉得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游离于校园之外,去寻找

自己的包容、吸纳、同情与温暖;

★对学习、对生活失去兴趣,把课堂之外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乐园;

★放学不回家,泡网吧、打游戏;

┅┅



人一生中本该充满阳光、充满欢笑、无忧无虑、最为幸福的快乐童年,却被大量沉重的学习任务压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看看以上这些“现象”,想想自己身边的孩子,回顾一下我们的教育制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孩子们的行为和日常表现,不知大家会有何感想?

以上这些“现象”,仅仅是目前“应试教育”下从学前幼儿教育到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等不同时期,一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不管自己的孩子目前处于哪一个学龄阶段,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呼吁社会,也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教学方式尽快改革,希望我们的素质教育能够真正从孩子们的素质需求出发┅┅



二、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从小开始,孩子们的未来需要从小培育┅┅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们的未来需要什么?-------对于孩子个体而言,对于家庭、社会和我们的国家要求他们将来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弄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找到了我们的培育方向。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儿童时期,您播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将来他(她)就会长成一棵什么样的“苗”。因此,趁孩子尚未成型之前而为他(她)的将来塑造一个良性的“自我”非常重要。

科学证明,十三岁以前的儿童是心灵塑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性不在于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因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占人的一生成长中所学、所用知识的比重几乎为零),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否学到做人的道理。古人倡导“传道、授业、解惑”并且强调“传道”的道理就在这里。我们何不从这里寻找一些轨迹?

因此,教育的始端应重视对儿童“心灵的塑造、思想的净化和潜能的培育”。这一切都需要在儿童时期下功夫,尤其是十三岁以前的儿童。



首先:重视儿童的人格熏陶与爱心教育

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有这一颗火热的“爱心”。没有爱心的人不仅做不成大事、也做不了好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要有“爱心”,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爱家庭,更要爱社会、爱我们的国家、爱全人类,这才是“大爱”、“大德”。凡成大事者,必以爱心而独立思考和事事于世。因此,“爱心教育”应作为对幼儿初始教育的重中之重。 

“爱心的缺失”,不仅对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可怕的事。



其次:从小重视对儿童进行艰苦朴素的创业教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是十分可怕的。长此以往,他(她)将失去对人生目标的设计与想象,缺乏进取心与意志力,缺乏敬业与奉献精神,一味地贪图享乐、不懂得珍惜,体会不到创业之艰难,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

因此,对儿童进行必要的“艰苦朴素的创业教育”应是孩子们的必修之课。否则,从小就在“溺爱”的温床里生活的孩子,一生都会很艰难地生活。



第三:一定要注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次,一位中国人到韩国的朋友家作客,见到主人三岁的孩子从楼梯上踩空滚了下来,这位中国客人便本能地去扶孩子,此时却被韩国朋友礼貌地阻止了。当时这位中国客人大惑不解,于是韩国朋友就解释说,“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得到充分的砺炼,在孩子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父母不要轻易伸出援助之手,否则,他就会形成依赖于别人帮助的习惯”。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我们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许就是教育理念的差别,思维方式的不同。

不经风雨洗礼,焉能百练成金?孩子将来要融入社会,需要直面激烈的竞争,就必须从小接受一些困难和挫折的锻炼,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灵受挫后的恢复能力,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动手、动脑,养成主动做事,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大浪淘沙中走得更稳、游得更远。

“水无形而顺势,遇山吞山,遇海填海”。孩子未来需要这种的气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四:注重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培育

美国的教育科学家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与科学实验证明,从人的生理发育周期来看,人一生中有两个“能力培养”的重要周期:一是十三岁以前为“抽象思维能力”培育的黄金时期;二是十三岁以后为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的阶段。

孩子是一张白纸,尤其是十三岁以前的婴幼儿,作为家长与老师,你在这张白纸上写什么、画什么,孩子就会认知什么。这一阶段正是孩子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也是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培育的黄金时期,您需要充分的开发他(她)的想象空间,开发他(她)的智力,发挥他(她)的记忆力好的优势,重点是熏陶、感染,让他(她)接触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如经典的字画、优美的音乐、感人的故事、纯正的英语、高雅的诗篇、圣洁的爱心等……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栽下了“美”的种子。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十三岁以后,孩子的创造力就如同山涧的甘泉汩汩流淌不止……

这一时期重要的不在于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因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占人的一生成长中所学、所用知识的比重几乎为零),而是如何开发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况且,如果在这一时期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就等于对孩子智力的摧残,也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这一时期如果不注重对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育,十三岁以后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定型,再想开发已为时已晚。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出自美国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90%的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再者,让孩子们学知识,那是十三岁以后的事情,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的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十三岁以后,孩子的认知逐步增强,理解力、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育是这一时期孩子教育成长的主要任务。学习与认知不再成为儿童身心成长的负担,孩子在幼儿时期进行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智力培育,也会爆发出惊人的的效应――孩子不仅有着异常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也会表现出非常的理解能力与记忆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美国的教育中小学课程里没有数学的影子,而更多的是注重儿童智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绝大部分婴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模式违反了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与认知流程。

循着这条思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科学、有效的幼儿教育模式呢?



第五: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每位家长、每位老师都为学习好的孩子而高兴,而为成绩差的孩子苦恼,这几乎成为目前社会上的思维定势。

但是,作为孩子的家长、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是否考虑过“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

过去,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发愤读书,参加高考;现在,仍然有大部分的家长和老师在逼迫孩子为了高考而一味地追逐高分。试想一下,即使孩子以高分顺利地进入了高校就能真的改变他(她)的命运吗?对大多数人来说,他(她)的高分是以什么方式堆砌起来的?孩子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您考虑过吗?

我认为,顺利通过高考并不是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如何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快乐地生存、开心地生活,才是对孩子培养的真正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孩子十三岁以前的黄金培育期,正确的为孩子选择一所适合培育目标的学校,让孩子接受科学的培育。如果学校选择不正确,孩子未来也只能流入社会众类群体中;如果学校的教育模式不科学,孩子未来也难做到超凡脱俗。

常言道,“山难改,性难移”,指的就是“人心和思想”一旦成型,固定下来,在人的青壮年时期乃至后半生就很难改变。因此,在孩子尚未成形之前,我们的教育重点应该是“传道”,注重对幼儿潜能的开发、自尊的培育以及爱心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使每位儿童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存技能和艰苦创业的兴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和谐群体中、自然规律中,去欣赏和发现美,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都将对一个孩子的后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您想过这些了吗?

总之,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具备以上素质,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现有的教育能够承担起这种责任,孩子就已经具备了“生活、做事和做人”的潜在素质,剩下的问题就是孩子成年以后的修炼行事了,至于目前考试分数的高低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后记-1〗:为了让大家能够体会和思考不同教育方式下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文章,经过编辑整理,现附“家书”一封。这是一对父子的书信往来,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过程,也是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一次“爱”的交流与“爱”的融合。

一封家书

我考上了淮南师范学院,接到通知书后,父母就早出晚归,东奔西跑的四处求亲戚告朋友为我筹集学费,最后竟把准备给姐姐做嫁妆的树都卖了,这才算勉强凑够我一年的学费。

开学报到那天,母亲把这些东拼西凑的钱缝进我的贴身内衣上,并一遍遍地叮嘱我路上千万要当心。父亲则站在一边深有感触地说:“东子,你是咱这穷山沟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咱全村的希望啊,在大学里别跟人家比吃比穿,但也不能亏了自己的身子,要好好读书学习,多为咱庄稼人争口气”。

  那天在系办公室领取勤工俭学金,辅导员老师递给我一封信,信封上是父亲熟悉的字体。我知道,这是一封家书,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阅读起来……

  儿子:

  最近学习生活还好吧?我和你妈的身体都很好,家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家里喂的几头小猪还没出栏,便从你三叔家借了50块钱,因为钱不多就没有到镇上的邮局汇。儿子,平常学习累,要记着多买点好吃的东西补补营养。

一家人的日子再怎么精打细算,还是紧巴巴的。咱穷人家的孩子,在校可要好好用功读书,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前途只有靠自己创造打拼啊。为完成你的学业,我打算秋收后等家里的农活不忙了,到山西的小煤窑挖几个月的煤……

信的最后还附有一张帐单,你要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呀。

  去年收入情况:收玉米3800公斤,卖1185元(自留500斤,卖出3300斤,0.45元/斤,雇人搬运、租车共花(300元)。收梨4000斤,卖900元(0.25元/斤,二道贩子从中拿100元的辛苦费),收苹果5000斤,卖1000元(0.2元/斤,托你大姑父卖,没有收辛苦费),卖鸡蛋200个得68元(每个0.34元),卖山羊两只得80元,父亲帮别人修剪果树挣150元(0.5元/棵,公300棵)。共计:3839.60元。

  去年支出:还银行贷款1000元,还上年借你二叔家的600元,农药309.8元,化肥308.6元,村提留300元(每人75元,4人),集资建校费每人60元(4人)共240元,修路费每人30元(4人)共120元,人情往来花销(310元),你弟弟学费400元,家里的生活花销450元。共计:4038.40元。

  收支相抵:-201.80元

  合上家书,我心里一紧,仿佛看到年近六十的父亲在危险重重、没有一点保障的小煤窑里吃力地挖煤的情形,想起了母亲弓着腰挑着两筐小白菜在风雨中喘着粗气朝镇上赶的背影,我总免不了泪流满面……

  回到宿舍,我心里很久没有平静下来,这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也像一块巨石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口。我知道,这是父母亲从土里刨食用血汗一点点换来的。对于贫困父母亲的儿子,我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无法入睡,我决定把这笔勤工俭学助学金连同那50块钱寄回家去,并把我大学三年级的收支情况列成一份清单,一并寄给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大学三年级收支情况如下:

  收入:勤工助学金360元,帮图书馆整理图书60元,家教760元(9.5元/小时,计80小时),发送广告传单20元,国家补助400元(40元/月,共10个月),稿费660元,奖学金800元(学校一等),学院单项奖200元,中秋节补助5元,学校征文比赛二等奖得50元。共计:3315元

  支出:学费1600元(全年3500元,减免1900元),生活费900元(90元/月,计10个月),英语六级考试75元(资料费50元+报名费25元),普通话测试45元,买基本生活用品24.5元,一张电话卡21.5元,买路遥全集一本19.8元(盗版),补鞋(2.5元),寝室聚餐15元,得奖学金请同学吃饭100元,上网7.5元(1.5元/次,共5次),同学车祸捐助50元,向灾区捐款20元。共计:3085.80元。

  收支相抵:+229.20元

  写完这些数字,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也得了些许安慰,我知道是父母在那片土地上“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地把我送出了大山。而父母的爱也告诉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停息,不能退缩,因为我要等待着成功的明天,用更深的爱去报答他们----我的白发父母!帐单有据,真爱无价……

  编后语:看过封家书之后,心灵为之震颤,心情异常沉重,翻滚的心潮令我仿佛回到了昨天……所以想把它推荐给大家,以期共勉。

2005年10月18日



【选择经典教育的体会】

回顾儿子四年多来选择与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颇有感触。

何为“经典”?曰:凡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艺术等,都应称之为“经典”。考量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点体会――

1、“经典教育”以“爱心”教育为首要教学内容的思路是大胆与超前的,也是非常正确的。这种超凡脱俗的教育模式,正好弥补了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教育模式中普遍忽视的“德育”培养问题。

“爱心”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伟人都是有“爱心”的典范,“大德”才是他们基本的人生课程。因此,一个人不仅要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人,还要懂得爱社会、爱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全人类,这才是真正的“爱”!

2、“经典教育”以“国学”为基础教学内容,既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扬弃,这种大胆的实践与尝试,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当国外发达国家纷纷成立“孔子教育学院”、持续深入研究中国三千年前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大多数国人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却把优秀的“国学”精粹抛在了一边。

“国学”是死的,要把它教活、学活、用活却是一门艺术。当全国上下都在为少年儿童沉重的学习负担担忧、苦恼时,在这里“读经”的孩子们却一个个生龙活虎,逍遥自在,根本见不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幼儿园、小学里那种繁杂的作业与负担…….

因为,在这里孩子们的学习都是以兴趣的方式展开的;而且,“国学”的教育方式也与传统教育模式完全相反,孩子没有任何“填鸭式“灌入的成分,不需要死记硬背,因此孩子也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

我想,这种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对孩子未来的“理解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有莫大的帮助。

3、“经典教育”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育为辅助教学手段。这种教育创新,是一种非常另类的教学模式,绝非一般人(家长、教育工作者)所能接受。其结果可能会对中国的未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

◆天天接受达芬奇、梵高等一批世界级艺术家作品熏陶的孩子,你说,他(她)的思维想什么?

◆日日接受理查德?克莱德曼、帕瓦罗蒂等一批世界级音乐家洗礼的孩子,你说,他(她)的心灵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天天临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师作品的孩子,你说,他(她)的境界应该咋样?

◆日日聆听标准版英语(非中国人英语)的孩子,你说,他(她)能感应到什么?

◆天天观看英语版动画片的孩子,你说,他(她)能体会到什么?

一样的孩子,不同的熏陶;同样是教育,异样的感染……

你说,这是另类呢还是超越?他(她)们未来会有什么不同呢?

4、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更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这种寄生于社会大环境下的“经典”教育,却能游离于习俗之外,本身就是一种创举。

那些能够割舍亲情的家长,主动将孩子送出去,让孩子接受“独立”的砺练,实属不易。这不仅是另类的代表,更是以超前的眼光看到了孩子的未来。实践证明,失去依赖的孩子必须要学会照顾自己,因此,良好的习惯培养就这样从小开始了……

在这里,每一位孩子都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每天起床、穿衣、叠被子、洗漱、晨练、读书、吃饭、上厕所……不管孩子的大与小,这些都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了。

在这里,每一位孩子都学会了团结、友爱、互助,不仅自己照顾自己,大孩子都会主动的扶助小孩子……不管孩子的大与小,这些都已经成为他们的美德了。

孩子们有说有笑,无忧无虑,天天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充满爱心的氛围中,你说,他们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呢?

孩子们从小就主动做事,自己动手,学着合作,乐于助人,你说,这样的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后,还有什么不能适应的呢?

5、教育目标源于教学理念和思想体系,这决定着孩子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立足于未来。这里的老师们非常大胆的提出了“放弃以高分与高考衡量孩子优劣”的教学理念,取而代之的是“本着对孩子一生负责、让孩子享受快乐人生”的思想体系,彻底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定势。这一做法确属大胆和超前。

在这里,每一位老师的入门资格,不是他(她)拥有多少知识,而是拥有多少爱心。孩子们不再拥有学习的苦恼,学习已成为一种兴趣;成绩差一点的孩子,得到的更多的是鼓励,是自信心的培育。

在这里,孩子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育、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他们可以开心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为了这一目标,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倾注了无限的爱心。这既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家长的态度,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试想一下,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9: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