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积累是基础,理解是前提
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五中学校 李志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出,语文这门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
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的主要标志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能够运用。因此,把握年段特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而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该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1.积累是运用的基础
通过朗读、背诵、摘记等各种方法,将名言佳句、优美篇章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的时候,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提取适当的语言通过加工组合后输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
只有多读、多记、多背,积累语言,强化语感,才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语感是积累语言的检验和标志。任何一个语文大家、任何一个语言大师,绝对不会是胸无点墨。正所谓“水管子里流出的永远是水,血管子里流出的才是血”。
不断地吸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运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从而使自己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理解是运用的前提
从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看,“不理解——理解”是一次飞跃,“理解——能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理解的东西不一定全会运用,但运用的东西一定是理解了的。也就是说不理解就一定不会运用。谈到“理解”,斯霞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案例。
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祖国”一词教学的实录:
师:“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也有答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是“祖国”呢?谁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长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祖国。
理解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但我们且不可走进“理解”的误区, 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只锁定在“分析课文”上,把本来学生能够读懂的文章,经过教师的繁琐分析,又使学生读不懂了。深奥的分析理解要坚决地降下来,把教学重心倾斜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按照“不理解—理解—能运用”的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