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3 07:18:05
|
只看该作者
《鸿门宴》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沛公①军②霸上③,未得与项羽④相见。(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①沛公:刘邦,起兵于今江苏省沛县,号称沛公。②军:用作动词,驻扎。③霸上:又作“灞上”,地处霸水西面的高原上,故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古代军事要地。④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县人。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课文前的背景是,项羽在钜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后,西行来到函谷关。不料函谷关有沛公兵把守,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击关,遂入。可见,项羽还未与沛公见面,即对沛公已是心怀不满,怒火中烧。]沛公左司马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②,使子婴③为相,珍宝尽有之。”(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珍珠宝器全都归自己所有。”①左司马:司马为武官,掌管军政,有时分置左、右。②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函谷关位今河南灵宝县东北。③子婴:秦朝最后的国君,在位46天。子婴投降刘邦后,被监管起来。过了一个多月,被项羽杀死。曹无伤说刘邦使子婴为相,是有意中伤。)项羽大怒曰:“旦日飨①士卒,为②击破沛公军!”(项羽听了大怒,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给我打败沛公的军队。”①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②为:wèi,介词,替、给。后省宾语“之”,代项羽自己。)[曹无伤告密,无疑是火上泼油,使项羽进一步明白了沛公欲“王关中”的企图。于是又“大怒”,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刘矛盾由此正式展开。]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①鸿门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①新丰:秦骊邑,汉高祖十年,置以为县,改名新丰,故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②鸿门: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现今当地人称项王营。)[此句交代兵力和部署,暗示双方势力悬殊,刘邦处境危急。]范增①说②项羽曰:“沛公居山东③时,贪于财货,好美姬④。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⑤,此其志不在小。(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小。①范增:项羽主要谋士。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钜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②说:shuì,说服;劝说。③山东: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④姬:jī,古时对妇女的美称,也称美女。⑤幸:宠幸,宠爱。)吾令人望其气①,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我叫人看过他头上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①望其气:秦、汉方士诡称观察人头上云气的形状、色彩等可以测知人事上的吉凶,人们也多信以为真,所以范增令人觇望刘邦所在上空的云气。)[此句写范增进言。范增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将刘邦在山东时的表现和入关后的表现对比来看,说明刘邦“其志不在小”,意思是,沛公不只是像曹无伤说的仅仅做一个关中王;二是从他天上的云气来看,“此天子气也”,由此范增就进一步指出,刘邦不只是“欲王关中”,而是“欲王天下”,是“夺项王天下”的主要对手,因此劝项王“急击勿失!”应该说,范增的这个分析很有见地,不仅透彻地揭露了刘邦的野心,而且正确地判断了当时的形势。如果说,此前刘项为推翻秦王朝共同作战,算得上是盟友的话,那末在秦灭之后,刘项就成了争夺天下的对手。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折关头,范增给项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更加可贵的是,范增还看出,现在是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催促项羽“急击勿失!”请特别注意,从上文看出,项羽击沛公,是因为沛公“欲王关中”,范增击沛公,是因为沛公“欲王天下”,两人认识上有差距,正是这个差距使两人后来在鸿门宴上对待沛公的态度有很大不同。]
第一段写项羽紧锣密鼓,密谋策划,准备攻刘。而刘邦不仅势单力薄,而且对这一切全无所知,大祸临头,还在梦中。文章一开头就这样使人为刘邦捏紧了一把汗。
赏析这段文字,还要注意“项王大怒”一语。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它一方面说明项羽容不得别人来与他争天下,另外也说明项羽性格暴躁,容易冲动,连攻打沛公这样的重大决策也是在一怒之下,轻率决定;这也就为他下文又轻率地改变决定埋下了伏笔。
楚左尹①项伯②者,项羽季父也,素善③留侯张良④。(楚国的旧臣左令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①左尹:即左令尹。楚国官制有时令尹分置左、右。②项伯:名缠,字伯,入汉后封射阳侯,赐姓刘。③善:亲善,友善。④张良:字子房,韩国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留,地名,故地在今江苏沛县东南。)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①沛公军,私见张良,具②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这时候跟随着沛公,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沛公军营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地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刘邦一块儿死去。”①之:动词,到、前往。②具:同“俱”,全部。)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②。”(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有急难,我不辞而别,自个逃离,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①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后来张良做了韩王的申徒——即司徒,地位等同国相。刘邦引兵从洛阳南出,张良率兵相随。刘邦便让韩王成留守阳翟,与张良一起进入武关,攻打秦关中地,所以张良说“为韩王送沛公”,借以向项伯表示他不是刘邦部下,此去只是向刘邦告别,不会向刘邦泄密。②语:yù,告诉。)[就在刘邦万分危急的时刻,项伯夜访张良。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项刘一触即发的火并厮杀出现了转机。]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①?”(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①为之奈何:怎么对付这件事。奈何,如何,怎样。)[张良闻之,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沛公闻之,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对比中见出张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难怪刘邦叹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张良曰:“谁为①大王为此计②者?”(张良说:“是谁替大王献出这个闭关之策的呢?”①为:wèi,介词,替、给。下一个“为”,wéi,动词,想、献。②此计: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曰:“鲰生①说我曰:‘距②关,毋内③诸侯④,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沛公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①鲰生:浅薄愚陋的小人。是骂人之词,犹今言“小子”。鲰:zōu,浅陋、卑微。②距:通“拒”,把守的意思。③内:通“纳”,接纳。④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起义军领袖。)[应该说,鲰生提出“闭关之策”有其合理的一面,首先他看出了刘邦与其他起义军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次他看出了关中的重要,刘邦“王关中”,以此为根据地,就可以统一天下。但是,他缺少审时度势的能力,没有正确估量刘邦与项羽的力量,因此犯了急性病,差一点导致刘邦全军覆灭。]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①项王乎?”(张良说:“大王您估计一下自己的军队能够比得上项王的军队吗?”①当:dānɡ:相当、相等。)[张良一针见血指出“闭关之策”的要害。]沛公默然,曰:“固①不如也。且②为之奈何?”(沛公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①固:固然,当然。②且:将。)[刘邦并未立即表达,而是思索良久,才同意张良观点,于是虚心向张良请教对策。这种沉稳的性格与项羽暴躁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违背项王的旨意。”)[这几句写张良向刘邦献计。张良先启发刘邦认识到他的闭关称王之计是一种没有清醒分析形势的短视行为,“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言下之意是,如果大王认为自己的兵力和项王势均力敌,那末闭关之策就是可行的,现在正可以与项王一决雌雄。如果不如呢?那就只能韬光养晦,委曲求全了。刘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有了自知之明。于是,张良便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转危为安的计谋:“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①与项伯有故②?”(沛公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①安:何,怎么。②故:旧交。)张良曰:“秦时与臣游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①游:交游,交往。②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②之。”(沛公说:“他和你相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接待他。”①孰与君少长:即“与君孰少长”的倒装。长,zhǎnɡ,年纪大。②事:服事、侍奉。)[“言沛公不敢背项王”,这是唯一正确的对策;“请往谓项伯”,这是把这“言”直接传达给项羽的唯一途径。极力巴结拉拢项伯,就是目前化解危机的唯一选择。聪明的刘邦对张良的建议心领神会,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仅让张良“谓项伯”,而要自己亲自“谓项伯”,于是当机立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①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沛公。①要:yāo,通“邀”,邀请。)沛公奉卮①酒为寿②,约为婚姻③,曰:“吾入关④,秋毫⑤不敢有所近,籍⑥吏民封府库⑦,而待将军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⑨之出入与非常⑩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11)德也。”(沛公就献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长寿,并约定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给官吏、百姓登记造册,封闭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项将军。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将军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背叛他的恩德的。”①卮:zhī,酒器。②为寿:即敬酒祝颂富贵长寿。③婚姻: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这里是刘邦把女儿许配给项伯的儿子。④关:指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刘邦是从武关进入关中的。下“遣将守关”之“关”,是指函谷关。⑤秋毫: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⑥籍:户口簿籍。这里用作动词,造籍登记的意思。⑦府库:仓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⑧将军:指项羽。⑨他盗:指秦末其他起义部队。刘邦称之为“盗”,说明入关后,刘邦和他们的关系已发生质的变化。⑩非常:指意外变故。(11)倍:通“背”,背叛。)[刘邦先入关破咸阳后,一举一动都是为了“王关中”,进而“王天下”。他召诸县父老豪杰曰:“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也如曹无伤所说,是为了“珍宝尽有之”,将其全部据为己有;又采纳鲰生意见,“距关,毋内诸侯”。但现在,刘邦按照张良的暗示,采用了诡辩术,把他的真实动机完全隐蔽下来。结果,“籍吏民封府库”是为了“待将军”;“遣将守关”是为了“日夜望将军至”,所有“背项王”的行为都被合情合理地辩解是“为项王”,从而骗取了项伯的信任。充分表现了刘邦的狡诈和善于机变的特征。]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①自来谢②项王。”沛公曰:“诺。”(项伯答应了,跟沛公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沛公说:“好。”①蚤:通“早”。②谢:谢罪,道歉。即不该阻挡项王入关。)[项伯不仅同意为刘邦当说客,而且还给刘邦出谋划策。见面三分义,因此,他建议刘邦亲自向项羽谢罪。张良计策的第一步顺利实现。]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项羽军营,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项伯游说项羽成功,张良的计谋初见成效。]
第二段,项伯夜访张良报讯,张良向刘邦献计,拉拢项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项羽允诺。为下文写鸿门宴及项庄舞剑时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张本。这一段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
赏析这一段,要注意探讨张良的计谋为什么能顺利实现呢?究其原因,在于紧紧抓住了一个“义”字。张良看出项伯有恩必报,十分重“义”,于是对项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得以顺利地把消息转告刘邦,并且引项伯会见刘邦。而刘邦对项伯一方面“约为婚姻”,结以亲家情义,一方面又大讲如何对项羽“不敢倍德”。于是,项伯也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也因“义”而“许诺”。可见,极力淡化刘项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力强化刘项之间的盟友情义,这就是张良的策略,也就是刘邦最终化险为夷的主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