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中小学生都能写一手漂亮汉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中小学写字教育的问题再次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中国人写好汉字,这应当是我国教育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但目前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提笔忘字、错字屡出的情况十分普遍,加强中小学写字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从教写字和学写字开始的。字写得如何,常常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或受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赖以传承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败的最重要的载体。经过数千年演化,汉字所独具的艺术形态、表意功能,汉字书写的独特规律与要求,能使书写者在动笔写字时,身、心、手、眼、脑形成联动机制,起到身正、心定、手敏、眼尖、脑快等修身养性的作用。即便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写字教育仍然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个汉字。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写字教育和中小学生的写字状况令人担忧。虽然教育部2002年就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书写应达到的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这个意见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目前,90%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抽查10本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自己读自己的笔记本时竟辨认不出来。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振有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去年2月,在天津举办的国家督学六人书法展开幕式上,一位老同志感慨地讲了一件事:他的一位老同事给在国外的儿子打电话说:“孩子啊,你以后给我写信,能不能不用电脑,自己手写啊?我们中国人从来是讲见字如面的呀!”是的,电脑打出的字是冰冷的、没有感情的,亲笔书写才会让人感到亲切。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汉字永远是我们文化的符号。
  
    值得欣慰的是,写字教育的问题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苏士澍在政协大会发言中疾呼:“传统书写技能有被完全替代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他指出,书法教育大有淡出教育体制的危险,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被忽视了。目前在中小学生中能写一手整洁漂亮汉字的比例很低,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许多大学生、研究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也大不如前。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中央原常委陈正统也呼吁:“写字应该从娃娃抓起。”他希望国家教育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把写字列入日常教学计划中。
  
    目前,社会和家长也不断呼吁重视写字教育。有网站对于中小学是否需要加强写字教育进行辩论,赞成的人数是100%。
  
    作为一名呼吁写字教育的志愿者,我也希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文件,明确规定:一、在全国中小学把写字课列入正式的课程表。二、在日常考试和中考(笔试)时,对卷面书写状况和水平至少安排一定的分数予以评定,高考的作文也要把卷面书写作为标准之一。
  
    中小学写字教育,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我在苏州市工作时,曾经在吴江市的屯村、金家坝等学校开展过写字教育的实践。事实证明,只要解决认识问题,即使在最普通的农村学校,同样也可以做好写字教育工作,同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我对学生们说,父母给了你们人生第一副面孔,你们很难改变。书法是你们的第二副面孔,你们可以自己创造,而且可以不断完善。所以,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写字教育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起来,是完全可以做到让中小学生写一手漂亮汉字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4: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