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从容说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及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着重叙述了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第二,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课的重点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本课的难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二,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援引相关史实、图片和数据对教材内容适当拓展,让学生体会到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2.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多重导入法。

2.讲述法。

3.活动探究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

同学们,在二战期间,世界军事科技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导入语示例二]
请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1996年,世界第一只从成年动物细胞克隆出的哺乳动物绵羊“多利”诞生,这个秘密直到1997年2月才向世人公布。这项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也是最有争议的科技突破之一。
“多利”的诞生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的一个组织细胞,大量生产出一模一样的生命体。克隆技术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它的应用很广,如在医学领域,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已经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培植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这样就避免了异体植皮可能带来的排异反应,给病人带来福音。在“多利”诞生之后,克隆技术飞速发展。2000年,世界第一只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
同学们,克隆技术的出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受到了科技革命的哪些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师引导]同学们,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本上内容提示,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如何兴起的?它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这场空前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社会保证。国家作为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教师分析](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从理论上说,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教师引导]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所介绍的内容来把握。如果能够说出更多的例证当然更好。
[学生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如果按照研究领域归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
(还可以用以下方案:一、可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三幕场景:依次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和今天。课前让学生适当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所处时期进行表演,表现出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如通讯手段的变化、交通运输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饮食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从中体会出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二、可采取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了解或科技进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感受,自由发言,范围可涉及家庭生活、交通运输、衣着、饮食、医疗等方方面面,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
[教师引导]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课本是以什么为例来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的。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课本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例来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的。
[教师引导]从这两个例子中能看出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生甲: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生乙:各学科之间分工越来越细,但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加强。
[教师分析]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瓦特的可以用作机器动力的蒸汽机发明,共用了7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831年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出现到交流电动机的发明,共用了57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正式问世起,仅30年就经历了5代,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电子计算机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相比,运转速度提高了30多万倍,而体积却缩小为原来的三万分之一。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如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以来的科技发明则多在10年以内,如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仅为1年。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年增长率,在20世纪50年代为9.5%,60年代为10.6%,70年代为12.5%。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虽然它们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连带产生的新技术数量非常有限。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不然,在核能、电子计算机和宇航技术的带动下,一批批新技术迅速出现并且汇入技术革命的洪流,进而形成宏大的技术群。其中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又以信息控制为核心,它是优化物流、节约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财流的有效手段,被应用到各个技术领域。信息控制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后,使各种技术在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突现出来,使各种技术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数据如: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通过这些数据要理解出科技进步已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以上技术之间的群体性,实际上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所揭示的人类三大系统:技术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间的共同控制规律。这导致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的技术革命要紧密得多。二战以后,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所谓大科学,是指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科学,是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其研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教师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首先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绝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生产力只是被动发展的。第二,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必然引出第三点,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综合性越来越强。另外,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研究越深入,自然导致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由于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越来越深入的研究过程中必然发现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于是跨学科研究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刚才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的介绍中,已经清楚地看到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动脑筋”栏里的内容: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应当有所限制。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分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因此,人们应当制订法律或相应的规定等来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教师可以展开思维: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对人体的危害。再如手机带给人们全新的通信观念,但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微波对人脑的轻微辐射,而且手机的工作频率与飞机的导航雷达相近,乘客在飞机升降中使用手机会造成干扰而使飞机偏离航向甚至坠毁等。由此看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同时可使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教师引导]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能否用几句话来概括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最后一段大字内容。
[板书]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从课本上的内容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三:第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板书: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3.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三要素还有劳动对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不仅能够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劳动对象进行生产,还能够制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按照生产的需要创造大量本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内容。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尽可能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强化。由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这种技术密集企业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1956年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职员人数第一次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1960~1978年美国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由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从事农业、牧业和渔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在二战前,美国为30%、西欧和日本都在40%以上,而1977年,美国则降至3.6%,1975年西欧和日本降至10%左右。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试管婴儿的诞生,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难题,但是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问题,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把原来那些消耗能量大、浪费资源多、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钢铁、一般化工、机械制造等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样既减轻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料、能源的依赖,又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发生根本变化。电脑、软件等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上升,矿物、天然橡胶之类初级产品和钢铁、铜之类商品的比重降低。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传统工业转向尖端技术工业。由于投资于这些产业才能够获得高利润,而这些产业需要先进设备、高水平的劳动力和消费水平高的市场,具备这些条件的只有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大幅度增加。在1980年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另外,为了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发达国家之间还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进行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使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加强。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控制着尖端技术的优势,大量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耗资少、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品,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的不断加大。
[布置作业]
简述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先,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其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出现了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好几种技术的革命;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活动与探究
1.以“科技的今天和明天”为话题,让学生围绕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
提示: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和总结。然后让学生根据今天的科技成果勾画、展望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提醒学生:要实现大家的想象,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2.以“科技与我的生活”或“我与互联网”为题,组织一次小讨论。
提示:可采用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自由发言,畅谈新科技对自己学习、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变。学生还可展示自己收集的实物、文字资料、图片等,相互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活动,让学生推荐几名代表向同学演示互联网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师和其他学生还可即兴补充,让学生加深对“互联网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