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陈建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工具性如何与人文性完美统一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而是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诚如是,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悔之晚矣!!!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最是寂寞难耐
  ——由《山中访友》教学失常谈学习情绪问题
  奉化市莼湖镇中心小学李维勇
  师:读了课题后,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无语。
  师:读了你们最喜欢的段落后,能来读读吗?
  生无语……
  师:你体会到了我对古桥怎样的情感?
  生无语!
  ……
  一节课,40分钟,充斥着这样的沉默与尴尬。或许有些问题过于令生费解了吧?但是为什么连一些读的练习他们也不能积极参与呢?是什么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此低落?我左思右想,作如此揣想:
  一、课前谈话,预热不足
  因为是第一次与这班学生接触,所以学生与我并不相熟。于是课前谈话便成了唯一与生交流并生成默契的首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也设计了一个课前谈话的内容:
  师: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奇特,它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意思,今天老师就想来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生:有。
  师板书“勇”字。
  师:由这个“勇”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无语。
  师:能不能用它组个词?
  个别生组出“勇敢、勇气”两个词。
  师:那么课堂上什么是“勇敢”的行为呢?
  生: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
  ……
  师再写一“维”字。
  师:能不能用这个“维”字组个词?
  生:维持、维护。
  师:老师把这两个字放在一块,你们知不知道,老师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生无语。
  ……
  师再写一“李”字。
  师:现在老师又写了一个字,你们连起来会读吗?
  生无语。
  师:怎么不读?是不是发现有什么特别?
  生无语。
  师:显然这是一个人的名字,那个人就是我。一起叫叫我。
  生稀稀拉拉地读
  ……
  纵观这一系列的课前谈话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一个相对沉默的境况中。这便为整堂课的沉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课前谈话的失效呢?
  自我分析,我以为主要在于这个环节是一个“静态活动”。所谓静态,指的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与教师之间本身就是第一次接触,突然测起他们的“智商”来,自然就会产生戒备心理,生怕讲错了,惹来大家的哄笑。于是不敢轻易回答这些问题。再说这些问题也的确没有一个确定的回答方向,令学生捉摸不透。正是这些元素导致学生一次次的无语,而这一次次的无语便使学生的情绪进一步走向低谷。
  二、心灵戒备,欲言且止
  与学生刚见面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哪个班的呀?”
  学生有的回答一班,有的回答二班。显然,这些学生不是一个班级的。当时也并不在意,但细细想来,这可能是导致课堂教学沉闷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因为学生相互之间不相熟,于是自然不能敞开胸怀,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知道了。而这一课内容却是情感丰富的散文诗,于是自然少不了感情朗读。而学生们,特别是高段的学生往往羞于在人前感情朗读,生怕遭到其他同学的笑话,更不用说不是自己班里的,如果一不小心可就把脸丢到别班去了。正是这种心理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表达、讨论、交流上都不由自主地“留”了一手。而这心灵的戒备,便导致了课堂上举手的屈指可数。
  其实在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也在他们中间听他们朗读,其实,不少同学读得还是可以的,但是一旦让他们来读的时候却不敢举手了,而我见到他们不敢举手,也就不敢轻易叫了,生怕叫起来读不好,影响他们的情绪,反而得不偿失了。
  回答问题亦然。现在想来,为什么一部分同学明明没有举手,也不低头寻找答案,而是看着我?很有可能,他们其实是心中有答案的,只是不愿意说出来罢了。
  由此,我觉得,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打消他们的戒备心理是何等的重要!不光是在这样的课堂,在平时的课堂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教师对于有问题的答案若不加思考地加以否定,不知道委婉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再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了。
  三、教学拔高,望洋兴叹
  《山中访友》原文与人教课标教材并不相同,而且是初一的教材,而人教课标教材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编之后的产物,而且是安排在了六上。但是,我这次却又是在五下的学生身上上这节课,教材本身就已经有点拔高了。
  但是备课的时候,我却没有想这么多,而是一味地挖掘课文中有什么东西可以告诉学生的。于是在教学的定位上就更有点高了。
  比如让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谈感受显然是不适宜的。再如让学生在读了一两遍的情况下,要能体会到作者对那些山中“友”怀有怎样的情感,本身连成人也未必能说得清楚,而我却要引导五年级的学生去感受到,显然的过急了。
  理想化的思考,不经过现实的锤炼怎能得以实施?由此可见,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学生的眼光审视、筛选教学点是何等的重要。此可以为以后教学之鉴也!
  最是寂寞难耐,然教学之兴,还需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营造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